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清明篇):过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18:45 1

摘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当青青野草蓬勃而生,河畔垂柳稚嫩的小芽儿渐渐化作朦胧的新绿,当逝去的亲人被春天召唤着频频入梦……清明到了。

此时大地回春,春花争艳,一年一度地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感知人间草木、倾听生命欢歌的新世界。古老的农耕古国,历来对清明格外重视,相应的民间习俗也非常丰富。秦代以来,墓祭成为清明期间不可或缺的礼仪和民俗活动。通过添土除草,打扫修理墓地,中国人与先人保持着和谐关系。在唐宋时期,清明祭扫形成礼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陕西黄陵县祭拜轩辕黄帝,还是民间普通人家的祭扫,又多了些文化气象。百姓人家或献芬芳花束,或植嫩绿柳条,或捧读先人遗留的家书,聆听先辈慈音,追忆先贤旧影;有些家庭还会开展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思故、念亲,温习祖上训示,如先人尚在面前。

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墓祭,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着乐观豁达的中国人面对生命轮回时阴阳和谐的文化传统。因此,清明是宁静的,也是喧闹的,是深沉的,也是热烈的,它更像是一个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祥和假日。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们暂离忙碌与奔波,在清明时节与念念不忘的故人、身边珍爱的亲人、遥相致意的友人相聚、诉说,或者携手踏青,又或者默默相对共享片刻安宁。清明,是团聚的时刻,不分天上人间。

岁月轮回,遂有光阴递嬗;万物兴替,遂有生命不息。

这或许正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清明这个古老节气以及清明节这个特别的节日蕴含的人生哲学。清明节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美,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中国人心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纽带,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跟随时代变迁完成新陈代谢。清明,是中国人厚植心中的一片绿,也是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美好祝愿。

《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遵照老例祭祖先。苏州人把祭祖先特称为“过节”,别地方人买一些酒菜,大家在节日吃喝一顿,叫做“过节”;苏州人对于这两个字似乎没有这样用法。

过节以前,母亲早已把纸锭折好了。纸锭的原料是锡箔,是绍兴地方的特产。前几年我到绍兴,在一个土山上小立,只听得密集的市屋间传出达达的声音,互相应答,就是在那里打锡箔。

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方桌子仅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数。本来是三面设坐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为只设一面。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就算。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好在母亲并不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在满坐的祖先中间,记忆得最真切的是父亲与叔父,因为他们过世最后。但是我不能想象他们与十几位祖先挤坐在两把椅子上举杯喝酒举筷吃菜的情状。又有一个十一岁上过世的妹妹,今年该三十八了,母亲每次给她特设一盘水果,我也不能想象她剥橘皮吐桃核的情状。

从前父亲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与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如在”即“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干的事,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们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飧一样。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至于有害吧。

来源:云南新闻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