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深扒,越可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2:23 1

摘要:蜀直百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的称呼,三国时期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直百币,接地气的讲,就是百元币。

蜀汉是一个最不缺少奇迹的王朝。

它在货币制度崩溃的三国时代复兴了商品经济,被历代文人当做一个美政来歌颂。

《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唐·刘禹锡

《入蜀》: 剑峰重叠抱巴天,从昔奸雄窃慨然。白腹黄牛馀识歇,汉家寻用五铢钱。

——宋·宋祁

注意这两首诗,他们都认为刘备复兴的是五铢钱,而非蜀直百(蜀汉货币)。

因为大家都明白,当时中国历经动乱和天灾,百姓金钱交易几乎已经消失了。

而蜀直百改变了这一切。

蜀直百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的称呼,三国时期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直百币,接地气的讲,就是百元币。

其中直即是“值”,意味着一枚直百在市场上有一百枚铜钱的虚拟价值,其数额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的纸币面纸完全一致。

不仅如此,直百还是三国唯一的通用货币。

魏国和吴国境内均出土了大量直百币。

直百币甚至远销海外,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上亦有多处出土。

可以说直百币的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而魏五銖和吴大泉都没有走出本国国门。

不客气的说,直百币就是三国时代的美元。

二者功能相似,面额一致,信用认可也同样广泛。

蜀汉以三国最弱的国力,运营出如此强大的货币,等于现在让全世界视越南盾为主要外汇储备,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01

直百币出现的社会背景——货币经济的全面崩溃

很多人认为东汉经济崩溃是从董卓开始的,其实不然,汉末货币经济崩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事件。

事实上,桓灵时期的货币制度就已经摇摇欲坠了。

《后汉书·刘陶传》:有上书言人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陶上议曰:盖以为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为了避开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锋芒,强迫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并借机将洛阳城内的财物搜刮一空,甚至连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不放过。

在迁都长安后,董卓又通过超量发行五铢钱(此钱重量只有原五铢钱重量的10%,故称为董卓小钱)的方式,并且强制百姓兑换,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

《三国志·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董卓用减轻五铢钱重量以及超发货币这一简单粗暴的方法,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攫取巨额社会财富的目的。

此举加剧了通货膨胀,造成“货轻而物贵,谷石至数万钱”的严重后果,对东汉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导致全国性的货币制度彻底崩溃,成为压倒东汉货币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小钱的重量大约是五銖币的十分之一。

如果当时百姓完全按货币价值算的话,也不过是瞬涨十倍物价,但结果却是“谷一斛至数十万”。

可见汉五銖本身也有一定信用价值,它和蜀直百一样,属于贵金属价值和信用价值的复合货币,只是结构比例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小钱破坏的与其说是贵金属价值,不如说是东汉政府的信用价值。蜀直百能成为第一枚复兴的五株币,正是因为它恢复了货币的信用价值。

董卓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带,对民众实行史无前例的高额税率剥削,并征发他们从事各种无休止的徭役。

这导致民生经济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恢复,货币制度就这样在中国土地上消失了近40年。

曹睿时期虽然开始勉强印制货币,但魏五銖品质低劣,出土也少,只有魏国贵族才有能力使用。

百姓在魏亡前仍以谷帛交易为主。

连魏国都只能以物易物,暗弱之主更只能躺平等死。

小钱之灾在刘璋治下的益州地区尤其严重。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平原相时尚有“内丰财施”的政绩描述,后来到徐州支援时也得到当地人钱粮的援助。

但他与刘璋结盟时,“工资”却只有衣帛粮米,没有货币。

刘璋之前给曹操的进贡也只有物资。

《吴书》: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三国志刘璋传》: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除了史料证据以外,目前在四川也出土有两批小钱,更是刘璋父子任由蜀地经济被中央董卓政权和地方豪强摆布的铁证。

可见刘备入蜀之前,四川地区基本没有货币流通。

02

为何三国第一枚钱币诞生于偏狭的蜀地?

分别有地理和政治两大因素。

1、崎岖难行的蜀地地形,商业迫切需要简易便携的货币

蜀地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道路非常难行。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并非是一句空言。

恶劣的交通环境对商人们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而传统五株币的重量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交易效率的严重下降。

更惨的是,四川地区有铁无铜,当地的钱币铸造不能,严重依赖外地进口,更让商贩们苦不堪言。

基于以上事实,四川地区的统治者一直积极地试图突破货币困局。

在蜀直百诞生的八百年后,四川政府开始发放一种名为“交子”的货币持有凭证,以此代替货币流通,这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纸币。

可见虚值货币在四川地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它必然也必须出现在这里。

从地理角度说,蜀直百甚至可以算是纸币的前身。

蜀汉直百和宋代交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宋代交子是在各个钱庄私相发售,引发使用混乱的问题后才由北宋政府被动介入; 而蜀汉政府是蜀直百的主动发起者,管理和标价比交子更为规范。

2、刘备以政治举措发行直百

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公开决裂,开始入蜀之战。

最初战事并不顺利,东吴一方还认为无利可图,撤走了支援刘备的吕岱军马。

为了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刘备对他们许诺:“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成都城破后,讲哥们义气的刘备,真的大开府库,让众将士“赴诸藏竞取宝物”。

结果因此造成“军用不足”的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军用不足”问题,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发行了直百钱。而直百钱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取得了“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的显著效果,快速从刘备手下的荆州军功集团回收了财宝,解决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为什么说刘备第一次发行直百是从军功集团那里回收财宝呢?

因为刘备的投入直百钱的地方是“官市”,而非民间。

《盐铁论·刺权》:“自利官之设,三业之起,贵人之家,云行於涂,毂击於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非特巨海鱼盐也。”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又言后苑作官市龟筒,亦禁物。民间非所有,有之为犯法,因请罢内作诸器。”

不难看出,古代官市交易的物品,除了专营的盐铁,就是有极高实物价值的奢侈品,是民间禁止流通的存在。

按《盐铁论》的观点来看,达官贵人亦不能私开官市,普通人想擅自交易官市物品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因为这些物品就是国之根本,谁掌握了它们,谁就拥有制币能力。

这一点其实现在也一样。

刘备设立供金银等高价值禁品流通的官市,并将直百币引入其中进行换购,最初和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在经济全面破坏的当时,百姓到底有没有金银兑换直百也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国建国后发行了百元币,但60年代国民年收入仅有几十元,到70年代农民年收入才到了百元,甚至80年代初仍有很多人没见百元币的模样。

由于当时国家过于贫困,百元币在日常生活中流通意义很低,于是钱币数额还进一步细化为了分和厘,以方便市场流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刘备时代的官员百姓收入被强制兑换成两个百元币,他们该如何去市场购物?百姓们又要去哪里凑足一百个五銖币?莫非两千年前残破的益州比新中国还富裕?

可见刘备此时的真正目的只是回收过度外泄的财宝。

虽然史料记载简约,让我们搞不清他是怎么让军功集团自愿来市场交易的(可能是鼓励赌博,以直百为金银代币),但究其本质,不难发现这是刘备对自己手下军功集团的一次“大剥削”。

直接点说,就是让他们拿出从成都抢掠来的金银,兑换掉刘备手上的直百币,以便让金银再度收入成都库府,从而让政府拥有对市场的掌控权。

比起一般货币,蜀直百最初更接近于一种黄金期货。

政府以信用保证直百的兑现能力,在政府有高度信任的前提下,蜀汉贵族对持有直百不会有太多疑虑。

大币和小钱虽然都是虚值,但执行起来差别很大。

小钱可以在政府压力之下强行兑换良币,但直百在百姓无钱可掏的情况下只能兑换到寂寞。

至于直百是如何慢慢流入平民阶层的,那应该是蜀汉商业发动机启动后的事,流通的原因应该是是商业规律而不是政治压力。

P.S.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这个建议的刘巴其实根本不喜欢刘备,甚至阻碍过他的称帝行为。

他的思维和现代某些曹粉有些相似,觉得刘备应该放弃抵抗,加速曹操的统一步伐。

所以他不止公开表示自己讨厌刘备,还尤其不喜欢帮他打天下的军功集团,更曾当众让张飞下不了台。

隔壁的张昭甚至认为刘备应该杀死他。

可黑粉刘巴为什么会积极帮助刘备创造出稳定市场的直百币呢?

从一方面看,刘巴比讨厌刘备更讨厌他的将军们,所以让他们丢金丢银很符合刘巴的恶趣味。

从另一方面看,刘备在这里可能耍了一点点帝王心术——他当然知道夺走军功集团的金银会引发抗议,所以特意让自带嘲讽光环的刘巴替他背这口黑锅.....

那么直百之策实际出自谁手呢?我个人认为是诸葛亮,而且这一策可能早在隆中对时就已经计划完毕。具体原因请继续往下看。

03

直百币的长期运行情况

直百钱在短期内的效果立竿见影,那么,如果从长期效果来看,它是成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1、蜀汉经济:长期稳健运行,资源流通远远胜于曹魏

乱世中保证货币稳健殊为不易,实际上中国去年还把货币稳健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蜀直百的稳健,来自于刘备政府回收到足以掌控市场的大量金银。

它和纸币一样,变相等于一种容易携带运输的贵金属,非常适合在对资金流动要求非常大的工作中使用。

比如说对外贸易,以及最重要的战争。

汉中之战是刘备的里程碑,也是对蜀汉经济的一次大考验。

刘备此战不仅第一次击败曹操,而且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后勤保障了前线的补给,虽然也已经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是,以往军资短缺的问题不再出现,这可是刘备在大型战役中破天荒的头一次。

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虽然因为大意最后被陆逊击败,但要知道那是蜀汉军队在襄阳之战新败的情况下,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了八万多人的军队远征作战,其国力运动之速令人侧目。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实现其“兴复汉室”的遗志,在六年的时间内发动了五次北伐。

连年征战对偏居一隅的蜀汉国力是个重大考验,但蜀汉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崩溃。

这当然与诸葛亮治国有方不无关系,但是,直百钱也功不可无。

汉中战场上刘备对曹操的胜利,其本质是一场货币流通之国对以物易物之国的胜利,是一种先进经济制度对落后经济制度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三国志·刘备传》

2、通货膨胀:不超出民众接受范畴

有人认为直百利用通货膨胀收割民众财富。且不论这种说法和第二节中“官市”方面的矛盾,即使退一万步说,蜀直百创制出来就是为了剥削百姓,那也只剥削了发行币制时的一次——后续百姓人均直百五銖,谈何剥削?

事实上,直百五銖比汉代五銖要重不少,即使是蜀汉晚期也一样。

假如百姓普遍接受直百后,把它当做普通五銖用,其价值是远高于汉五銖的。这难道是长期返利?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剥削方式呢?

同时代的孙十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直百钱发行后,东吴大帝孙权也曾经发行过虚值币。

但和稳定的直百不同,孙权不断地制作更高额的货币。

最开始是大泉五百、然后是大泉二千、后面又是大泉五千。

可见统治者如果打算依靠货币剥削百姓,就应该不停印刷虚值更大的货币,而不是像蜀汉那样一以贯之的维持固定货币。

后世的蒋大队长亦深明此理。

简单来说,剥削百姓的不是虚值货币,而是货币面额升值的次数,次数越多剥削越大。

法币和大泉系列都是这样的劣币,它们不断升高的面额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所以运输队长被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赶出了祖国大陆,而未觉醒的东吴人民也在懵懂之中纷纷反对和抵制使用大泉货币。

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三国志·吴主传》

最后孙权没办法,只好亲自宣布回收大泉系列货币。

事实上,大泉系列货币仅仅流通了十年,就寿终正寝了,目前没有一枚大泉在江北出土。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书上并没有蜀汉民众弃用直百钱的记载。

也就是说,不同于董卓小钱以及孙权大钱,直百钱发行后,并没有出现民众不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现象,即使在刘禅晚期,也没有因经济凋敝发行大于百元的货币。

蜀汉民生经济也因此成为三国最稳定的一国。

俗话说:鞋子穿在自己脚上,到底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同样,一种币制改革成不成功,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3、成就:直百钱成为当时的国际通用货币

前文已经说过,根据考古发现,在东吴、曹魏甚至中亚地区都有直百钱的身影。

也就是说,直百钱的使用范围很广,各个国家都对直百的信用有充分认可。

事实上,直百钱不仅在蜀国流通,在魏国、东吴也大行其道,是当时广受欢迎的国际货币。

这足以说明发行直百钱是一次成功的币制改革。

在自由竞价的环境下,良币会胜过劣币。

直百钱优势明显,价值稳定,因此也广受各国人民的欢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

四、直百币的信用基础: 认真负责的蜀汉政府

直百钱是一种虚值大于实物的货币,它与王莽的大泉五十、董卓的小钱、孙权的大泉系列等货币一样,均为货币本身的重量远远小于实际标称值。

其中,直百钱的重量只有100枚五铢钱重量的4%,董卓小钱的重量则只有五铢钱重量的25%,王莽的大泉五十重量也只有五十枚五铢钱重量的4%,而孙权的大泉五千重量更是只有5000枚五铢钱重量的万分之六。

换句话说,直百币的虚值属于历史前列,远远超过了为祸天下的董卓小钱。

为何另外三种钱币制度被当做破坏市场的恶政,而蜀直百却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得到后世文人的歌颂呢?

因为在四种虚值货币中,只有蜀直百被政府认真负责的运营,真正实现了货币的信用价值。

前文已经说过,汉五铢本身就具备信用价值——不然大家都直接拿秤称钱了。

当年汉武帝在推出汉五铢时,态度就非常认真的。

他不仅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改在上林苑统一铸造货币,而且又设置专门机构三官署来统一处理钱币业务。

他花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先后经过六次币制改革,最终凭发行三官五铢钱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西汉的金融市场,形成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盛况。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因此取得了成功。

反观刘备,他同汉武帝一样,进行币制改革也是认真的。

因为一旦此次币制改革失败,刘备就将被打回原形,不但失去挑战曹操,甚至是孙权的资格,而且也将使他“兴复汉室”的理想彻底破灭。因此,在事关个人政治生命的情况下,刘备不得不认真。

事实上,刘备进行币制改革,是同时从三个方面入手的,即“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以及“令吏为官市”。

“平诸物贾”说明蜀汉在发行直百钱的同时,还保持了物价的稳定,与董卓、孙权等人发行货币后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官市用行政手段为直百钱的兑换能力担保,大大增强了民众的信心。

从币制改革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为了确保币制改革的成功,在发行直百钱前就已经未雨绸缪,认真调研,随后又有针对性地祭出了连环三板斧,从制度上确保此次币制改革的成功。

不仅如此,蜀汉政府一直坚持运营直百,再未发售更高面额的货币。直百的信用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不断增强,成为三国人民都愿意使用和储蓄的货币。

反观另外三家,王莽的币制改革则缺少严谨、认真的态度,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朝令夕改; 而董卓发行货币纯粹就是为了掠夺财富,根本就是做一锤子买卖的生意。

孙权则兼而有之。

这三个人的的失败是必然结果。

04

直百币的通用价值:“蜀锦蜀盐”的商品保证

汉代五铢钱虽然也有很强的信用价值,但它本身的实物价值更为出色。

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五铢币的价值就是五铢铜的重量,因此,它具有“五铢”的购买力,放之四海而皆准。

通用的价值,成功让五株币走向丝绸之路,成为中西贸易的功臣。

那么问题来了,直百币作为一种虚值远远大于实物价值的货币,能在国内广受认可已经功德圆满了,为什么魏吴和外国群众也会认同它呢?

因为蜀直百的背后还有蜀锦站台,它是蜀直百通用价值的保证。

蜀锦是当时贵族个人享受和外出撑场子的必需物品,而蜀锦是由蜀汉政权龚断经营的。

蜀汉政府只要要求所有人购买蜀锦时必须使用直百钱,就可以将直百钱与蜀锦挂钩,令外国友人乖乖地用25倍的铜币兑换一枚直百。

这同黄金石油和美元挂钩的原理是一样的。

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的,因其耗工多、费用大、技术要求高,自古便有“其价如金”之说。

在汉末货币经济崩溃的背景下,百姓长期以谷帛为市,蜀锦更是成为了代用货币的佼佼者。

可以说汉末蜀锦就是真金白银。

曹操“分香赠履”也是把绸缎做成的丝履视为遗产。

乱世的背景也把蜀锦推到了金融的前线。

《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吴皆资于西蜀,自是始乃有之。”

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隆中对时,27岁的诸葛亮就对这一点非常了解。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民殷国富不知存恤”,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言。

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

那么诸葛亮为蜀锦做到了那些事呢?

1、正式为纺织业和商业正名,让工商业规模体制化,国家产业化。

东汉时蜀锦早已驰名天下,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包括刘璋在内,大多尚本抑末,重农抑商。

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却有着先天的“歧视”,认为这些都是需要耗费粮食、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对国力的增强并没实质作用,士农工商的排名就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这种思想。

而诸葛亮没有陷于流俗,他认为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蜀锦的对外贸易收入将是蜀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言锦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把工商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诸葛亮是历代第一人。

他在蜀汉地区实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他自己还亲自动手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

蜀汉政权同时在成都置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成都的别名锦官城即是由此而来。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一锦里, 也和诸葛亮的织锦产业有关。

诸葛亮经营的蜀汉纺织厂

2、开辟蜀道,为自由的商业交易打开市场

四川地形中为盆地,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贸易活动十分困难。

没有便利的交通,再精美的蜀锦也只能烂在库房里。

“要想富先修路”,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开始重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他下令组织人力修复秦代川陕边境的栈道,开山凿石筑成山路,以供商旅通行,而且还开通了蜀地至贵州、广西的陆路交通。

由于交通开始便利,蜀国对外贸易局面焕然一新,蜀锦的销路也更为广阔,不仅行销魏、吴两国,甚至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

为了铺设交通,诸葛亮发明了搭桥枪,可以快速搭设简易桥梁。

《高僧传》:昔诸葛公指二江内造七星三铁錞,长八九尺,径三尺许,人号铁鎗,拟打桥柱,用讫投江,须便祠祈,方可出水。渊造新桥,行竖柱,其錞自然浮水,来自桥侧,及桥成,又自投水中。

搭桥枪

3、推行制式工艺,让锦业标准化

据地方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教授民众织锦知识,统一了织锦工艺。

《遵义府志》:“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采。俗传武侯征铜仁蛮不下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者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生活,故今名曰武侯锦。”

靠着蜀锦的出口,蜀汉政权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但这只是针对魏吴两国的达官贵人的。

对外国底层民众的羊毛,诸葛亮决定用另一种产品去褥。

这种东西就是盐。

四川煮盐早已有之,本来并不新鲜。

四川某些地区地下水盐量较高,用火相煮即可出盐。

《蜀都碎事》卷一:“蜀盐与天下异:凿井得泉,深数十寻,径广数寸……以竹作云梯十数丈於井口,复以一竹筒长丈,为汲水之具。旁设灶,煮一昼夜,始成盐块。”

同时,邛峡一带地下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偶尔还会渗漏出地表,当地人常常利用这些余气取火制盐。

《华阳国志》:“汉宣帝。。。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蜀汉时期,诸葛亮来到当地考察,他研究一番后,认为这种天然气是一种地下资源。

于是诸葛亮用竹子为管道,深入地下,将地下之天然气引到地表来,盐火随之大盛。

《汉代古火井碑序》:“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

《华阳国志》:“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华阳国志》:“临邛火井一所,从(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目前认为诸葛亮的天然气管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主动利用地下能源的范例。

在他的带领下,蜀汉甚至隐隐有向工业国前进的味道。

与之相比,曹魏的青徐海盐河东盐池皆黯然失色。

目前蜀汉地区已经出土了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大粒盐,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出口魏国西北地区的商品。

诸葛亮在蜀盐改革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也受到后世文人的赞美。

《祭诸葛丞相文》:“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瓷,又何秘要!

和蜀锦一样,蜀盐也在蜀汉被体制化管理。

早在刘备时代,蜀汉就开始设立“盐府”作为制盐业的管理机构。

刘备还选拔了勤于职守善于理财的王连为司盐校尉,给诸葛亮当副手。

在他的努力下,盐业之利不断增加。

“又简拔良材以为官属”,如杜祺、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成为高级盐官。

在刘备与诸葛亮的不断关注下,井盐生产兴旺,“利入甚多,有裨国用”。当王连擢升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后,仍然“领盐府如故”。

蜀汉的盐府有多少人呢?

历史记载,邓艾入蜀后留守四万兵马专司煮盐,可以推测蜀汉时期仅在盐府也应该有2——4万人,而且不包括私盐。

盐业毫无疑问也是蜀汉对外盈利的产业。

《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三国志邓艾传》:“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

综上所述,蜀直百倾销全国的背后,是诸葛亮工商业运作的碾压性胜利。

而当直百钱成为国际通用的信用货币后,由于标值较高,可以大大缩减货币重量,方便携带,从而加速商业运作流程。

诸葛亮通过薅各国的羊毛的方式来满足蜀汉的国防开支,极大地缓解了蜀地民众的压力,也就此创造了一州战九州的奇迹——毕竟九州都在背地里资敌。

因此,我认为蜀直百很可能就是隆中大计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蜀汉铜矿缺少,经济流通不畅的问题,和诸葛亮的商业运作衔接的实在太好了,根本不像刘巴随口一说的点子。

05

面对蜀直百的倾销,魏吴两国有何对策?

据史书记载,蜀汉境内桑梓之园星罗棋布;城内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织布机的声音。

仅成都一座城市,聚集的织工就多达7.6万人,直到蜀汉灭亡时,库存的蜀锦绸缎依然多达20万匹。

而平时驻守盐池者,也至少有4万人左右。

蜀汉人口仅有90万,整个国家的工农比例高达1:7。

作为对比,在1910年,处于十月革命前夕的沙俄工农比例也不过是3:7,这个发展实在令人惊讶。

一个两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投入如此大量的人口从事工商业活动,当然不是在建设钢铁毛国,而是用直百币将魏吴两国的粮食和金属源源不断的收入囊中,好达成“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成就。

那么魏吴两国就这么甘心忍受蜀汉的举国“剥削”吗?真的没有人试图反抗“大资本家”诸葛亮?

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刘备一生之敌曹操。

曹操思来想去,认为盐是西北人民的生活需求,实在戒不动,但蜀锦只是奢侈品,穿不穿都无伤大雅,于是曹操决定对蜀锦下手。

他宣布朝廷官员必须衣着朴素,并且带头颁布《内戒令》,严禁自己和家族成员穿戴锦绣。如有违背,后果如下:

《三国志曹植传注引》:“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也身体力行,发扬朴素作风,他甚至连嫁女儿都以黑纱遮面。于是朝廷官员也受其感(kong)召(he),纷纷比赛谁穿的破。

当时甚至有官员穿着打布丁的衣服去上朝的。

然而在208年以前(刘璋时期),曹操却曾经派人去蜀地买锦,可见他并非不爱蜀锦,只是不想中蜀汉的经济毒。

在著名的“分香赠履”事件里,曹操的遗产也是丝履,亦可看出他对蜀锦价值的认可。

为了政治事业,曹操选择牺牲自己的享受,用严刑峻法高压遏制“蜀帝国资本主义”在魏国的扩张。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号召天下抵制“蜀锦”,支持国货。

《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土之物,皆有虚名。"

但他既然允许国货流通,也就开放了锦绣贸易,其政治远见和父亲有很大差距。曹丕缺乏父亲的铁血手段,只能在文宣上花心思。

可皇帝亲自下场带这种不三不四的节奏,宣传效果不足,搞笑效果有余。

曹睿上台后,进一步开放锦绣贸易。

他带头采购蜀锦,不仅用实际行动狠狠扇了他爸爸一巴掌,还彻底偏离父辈们坚持经济战的道路。

诸葛亮选择在曹睿时代出兵北伐,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指责曹丕和曹睿。

魏晋作为士族媾和出来的政权,作风腐化是必然结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止的。

史实中的诸葛亮虽不会算命,但也应该能看到这一步。

至于东吴,人家一开始就是躺平的。

孙权自己就喜欢没完没了的给部下赐锦,直百币更是在朱然墓里大量出土。

赤壁前夕,孙权和鲁肃在关于是否要投降曹操的对话中,所言俱是一己私利和投降后的待遇。

06

蜀直百不仅高度适应蜀汉国家经济模式的,其纹样形式也有重大历史突破。

在蜀直百之前,货币基本没有面额以外的字样。

货币颁布时间不清,来源不明,小人就更容易从中取事,我们后人也很难考证货币具体时间。

蜀汉之前的钱币。除了面额以外一无所有,年代靠蒙

但蜀汉却把皇帝年号铸于币上,属于历史首次。

在信息传播较差的古代社会,这种新钱不仅可以帮助市场分辨钱币源流,还可以让边陲地区知道些许朝廷的变化。

新币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王化宣传,引发后人效仿。

“开元通宝”“乾隆通宝”从此不断的登上历史舞台,而我们现在的钱币也会印上具体出产时间。

有趣的是,蜀汉把年号铸在钱币上的做法,只是很多式样改革的一部分。

除了章武年号外,他们还在货币上铸了其他文字。

比如说世平百钱,这个名字似乎是向百姓传达蜀汉王朝的理想:令此世清平。

类似的还有定平直百

不止如此,这些钱币的背面还有比较复杂的花纹,内容包括星象和水纹。

这些蜀直百的“皮肤”开创了中国钱币背花的先例,同样也是一个“第一次”。

可以看出,这些直百除了流通价值以外,还做了充分的艺术修饰,在图文两方面都给人吉祥和美的感受。

这种钱币对工艺要求较高,可能还含有一定的收藏和防伪功能,与如今的“纪念币”相似。

蜀汉从来没有被过誉。相反,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可能一直被低估。

07

蜀直百,一个传奇政权的最终挽歌

蜀汉政权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力持续到什么时候?

想必很多人都会说蜀亡的263年。

毕竟自那一刻起,蜀汉便不再存于世上了。

然而这个问题真实答案是502年以后。

因为在梁朝,百姓仍在使用不同纹样的蜀直百。

《隋书食货志》: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

在蜀汉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蜀直百甚至超脱了一般虚值货币的价值规律,竟然在解除政府绑定的两百多年后依旧被百姓使用。民众对直百价值的认可度,远远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一枚小小的钱币,凝聚着皇汉最后的精魄,见证着汉族百姓对汉朝最深沉的缅怀。

ps

以前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懦弱只会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但越看历史越发现刘备和诸葛亮的可怕,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和一个躬耕南阳的农民让一个只存在了42年的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参考资料: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baijiahao.baidu.com

来源:了了58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