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大猷将军数十年武学心力的结晶《剑经》,以棍为基础,实战为核心,是明代著名的军事武术经典。同时代名将戚继光、谭纶等都曾在著作中提到运用《剑经》来训练军队,足见其影响力。
俞大猷《剑经》棍法,丁步滚压棍实战教学
俞大猷将军数十年武学心力的结晶《剑经》,以棍为基础,实战为核心,是明代著名的军事武术经典。同时代名将戚继光、谭纶等都曾在著作中提到运用《剑经》来训练军队,足见其影响力。
《剑经》所载的“直起磕”棍势,至今仍是南棍体系的核心技法,无论在广东民间传统南棍,还是全国武术比赛南棍套路中,“直起磕”都被用作基础技法广泛传承与应用;在《剑经》的棍法部分,“直起磕”共出现18次,其中《习步法》套路中以“直起磕”全称出现一次,其余17处在正文中多以“直磕”或“磕”的简称出现,重点阐述其练习方法,技击要领与战术思想。尤其在第153段论述中明确指出:“乔教师曰:‘弹枪则在下面横捧亦起磕之法。’”
俞大猷《剑经》棍法,直起磕棍势,子午相对演示
在众多《剑经》释注本中,当属向恺然先生所著《子母三十六棍》影响最广,该收录于1923年9月,初版《国技大观(下)》,其中对直起磕有如下注释:“直起磕,‘法’承直打,接直起,乃沉起大两棍演,时两脚立平步,身当随之一沉一起,棍头始易上力。棍上下成一直线,有丝毫偏倚,临敌则不准矣。沉棍带牵为磕,磕时左脚更随退半步,即如法。”关于“沉”与“牵”向先生在前文注释道:“沉时脚跟提起,头宜微俯沉下方有势”;“牵非杀,非压,而意又实向下,盖顺势一牵其手,以复于推出前之形式耳。”向先生明确总结“沉棍带牵为磕”,强调直起磕棍势是一种由上向下发力的技法。
向恺然先生著作中,沉与起棍势的配图
然而,在广东传统南棍技法中,历来有“低抛”与“平抛”之别,《剑经》所载的“直起磕”棍势,在广东传统南棍中相对于“低抛棍”,普遍被称为“平抛棍”。根据《剑经》原文“弹枪则在下面横捧亦起磕之法”,可明确其技法要领与广东传统南棍中的“平抛棍”相符。具体练法为:坐扁身四平马,持中平棍预备,将棍由下向上抛起,棍大约呈水平,与肩同高,力达棍头。“直”指六直身法,“磕”碰在硬东西上。结合本人所传承的棍法与文献考证,具体练法如下,坐扁身四平马,持中平棍预备,将棍由下向上抛起,棍大约呈水平与肩同高,力达棍头,目视棍头。其中“直”指六直身法。“磕”意为碰在硬东西上。
俞大猷《剑经》棍法,直起磕棍势
结合本人所传承的棍法及文献考证,可以认定“直起磕”实质上是一招由下向上发力的平抛棍技法。从平抛棍、扁身拦杀、实把刺棍等技法特征来看,广东传统南棍体系与之高度吻合,反映出与俞公大猷所传棍法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明代嘉靖年间,俞公曾“单骑持糗(带上干粮),遍诣村陌”,在广东地区保甲联民,“教以战阵,令民得自为战,自为守。”传授棍法实战技击。俞公传播之棍法已在岭南武术体系中扎根深厚,时光荏苒,名称表述虽历经流变,逐渐贴近现代用语习惯,然其技法精髓历经数百年传承,技击本质历久弥新而始终未变。
笔者青年时代和棍法师傅合照
笔者梁康,自1984年起传承当地传统南棍技击。素有“刀棍不分家”之说,因而本人亦兼修枪法及双手刀法技击,青年时多次亲历器械搏斗。数十年来潜心钻研俞大猷、戚继光等明代军事家,所提倡的兵场器械技击,笔者如今天命之年,常驻大朗镇,开展长期班与短期集训班,系统性公开传授《剑经》棍法技击及古典徒手技击散手,致力于传统技击的挖掘、整理与教学。喜逢2025国庆之际,将于10月2日至7日特别举办【国庆剑经棍法实战特训班】,由本人亲授《剑经》第一路棍法套路与实战应用。欢迎广大棍法技击爱好者报名参加,共同研兵场技击棍法,赓续武脉。2025年9月7日梁康撰写于大朗家中。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