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道三首巅峰诗词:欲营五亩宫,它年寄衰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16:50 2

摘要: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庐州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南宋名臣、文学家。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享年七十七岁。

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庐州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南宋名臣、文学家。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享年七十七岁。

本文王之道的三首诗词:《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非常细腻,它捕捉了一个女子凝神发呆、心事重重的瞬间,用捻梅花、倚竹、望江头归路和小船疏雨这些含蓄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愁和思念。

《鹊桥仙·七夕》则对比强烈,先描绘七夕夜空的美景和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想象,随即笔锋一转,感叹人间的离愁别绪,最后用滚滚长江象征写不尽的别离之苦,情感由美转悲,显得深沉而开阔。

《五祖山》更像一篇个人心路纪行,从开头的世事烦忧,到登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松石泉香),再到雨后豁然开朗的心境,最后生发出归隐山林的愿望,情感真挚,记叙实在,展现了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

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开头两句,“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就是那么一会儿工夫,人呆呆地站着,心里好像有很多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手里无意识地捻(niǎn)着一枝梅花,却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里,或者说,心思根本不在这梅花上。这个动作很传神。

梅花通常在冬天或早春开放,本身就带着一点清冷孤高的意味。女子捻着梅花,心事重重,更添了几分寂寞。这种茫然若失,很像李清照写的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开头,但王之道的笔触更轻,更含蓄。这里的“何处”用得好,它不是真的在问地方,而是写出了一种心神不宁、魂不守舍的状态。

接下来,“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人靠在竹子上,好像连站直的力气都没有了,心里全是愁绪,怎么也排解不开。“不胜”两个字,把那种被愁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写出来了。她在想什么呢?她在悄悄地想念着江边那条回去的路。“暗想”,说明这心思是埋在心底的,不愿或不能告诉别人。

这“江头归路”,可能是思念某个从江头远去的人,盼着他能顺着这条路回来。竹子在中国文化里象征气节,但在这里,它只是一个无声的依靠,反衬出人的脆弱。

词的下半阕很妙。“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这是她心中所想画面的展开,也可能是她眼前景色的触动。江水总是向东流逝,一去不回头。

这个“东去东去”的重复,就像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带着时间的流逝感和空间的距离感。它让人想到很多古诗里写水的意象,比如“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是壮阔的惜别;而这里,焦点落在最后那幅景上:一艘小小的船(短艇 tǐng),在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雨丝中,渐渐远去,模糊不清。这画面太有诗意了。

它不是浓墨重彩的,而是轻描淡写的,像梦境一样迷蒙。这“淡烟疏雨”,既是实景,也是心境的写照——愁绪淡淡的,却挥之不去,像烟雨一样笼罩着。那艘小船,也许就载着她思念的人,或者象征着他遥不可及的归期。

整首词语言非常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典故。它就是捕捉了一个生活中的片段,一种细腻的情感。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把难以言说的愁思,寄托在具体的、带着朦胧美感的画面里,留给人很多想象空间。

断虹霁雨,

余霞送日,帘卷西楼月上。

银河风静夜无波,

天亦为、云軿相访。

蛛丝有恨,鹊桥何处,

回首又成惆怅。

长江滚滚向东流,

写不尽、别离情状。

这首词写的是七夕。宋朝写七夕的词不少,但这首有点特别。它不是只讲牛郎织女的浪漫相会,更多的是借这个日子,抒发人间的离愁别绪。

开头写景很见功力。“断虹霁雨,余霞送日”,雨刚刚停下,天上还残留着一段彩虹。傍晚的云霞,正送别落日。这是多么美的景色,雨后初晴,天空清澈,色彩绚烂。

紧接着,“帘卷西楼月上”,词人自己出场了。他在西楼上卷起帘子,看见月亮慢慢升起来。一个“卷”字,很自然,把我们带入他的视角。这几句画面感很强,时间、地点、人物、景色都有了,宁静又开阔。

接下来,视线转向天空。“银河风静夜无波”,夜晚的银河风平浪静,像光滑的水面。这为牛郎织女的相会铺垫了气氛。传说他们一年一会,当然希望是个好天气。“天亦为、云軿(píng)相访”,你看,老天爷也成人之美,安排了云做的车(“軿”píng,就是古代女子坐的一种有帷幕的车)让他们相见。上半阕写得真美,既有现实的景,也有浪漫的想象,似乎一切都指向一个美好的团圆结局。

但是,词的下半阕,情绪突然转折了。“蛛丝有恨”,七夕节女子有穿针乞巧的风俗,有时会看蜘蛛结网来占卜技巧。这里的蛛丝,却带着“恨”意。是遗憾,是埋怨,还是无奈?说不清,但肯定不是开心的情绪。“鹊桥何处”,传说中为牛郎织女搭桥的喜鹊呢?那座象征相会的桥在哪里?词人发出了疑问,带着一丝迷茫,甚至怀疑。

“回首又成惆怅”,回头再看,刚才那美丽的晚景,那想象中天上的盛会,都不能带来安慰,反而让人心里更加失落、伤感(“惆怅”)。为什么呢?因为天上的神仙能相会,人间的离别却实实在在。这种对比,让美好的传说显得更加遥远,甚至有点讽刺。

最后两句尤其沉重。“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词人把目光从天上收回,投向了大地上的长江。那江水日夜不停,滚滚东去,永不回头。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像什么呢?像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

这景象太壮阔了,也太决绝了。用如此浩大的意象来收尾,把个人的、瞬间的惆怅,扩展成了普遍的、永恒的人间伤感。这让人很容易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用江水来比喻愁绪的深广和连绵不绝,但王之道这里更强调的是“别离”本身那种无法言说的复杂状态。

这首词,名为写七夕,实则在抒发深沉的离别之苦。它用天上神仙的美好相会,反衬人间离人的惆怅无奈。开头的景物描写很美,结尾的江水意象很有力,情感的转折也自然深刻。它不是一味歌颂爱情,而是更贴近普通人在离别中所感受到的那份真实而沉重的伤感。

我生事幽诗刊,尘埃良独难。

朅来舒蕲游,登临每长叹。

如何胜绝境,佛屋多所安。

大哉慈悲力,神功助劖刓。

住处未易言,小道亦可观。

五祖古名刹,楼台倚巑屼。

崎岖六七里,萦纡三百盘。

悬崖擢青士,夹道罗苍官。

飞泉响环玦,幽芳馥沉檀。

我来及新霁,千峰碧玉攒。

忽闻杞犬吠,旋觉壶天宽。

水声濯午暑,岚气生晚寒。

心目快开豁,腰脚嗟蹒跚。

看云更搘筇,披风少凭栏。

欲营五亩宫,它年寄衰残。

试烦问祖师,莫作非意干。

诗的开头,王之道说自己大概是个埋头做学问、编诗刊的人(“我生事幽诗刊”)。但他觉得,一个人在世俗红尘里(“尘埃”)打滚,实在不容易,也感到孤独(“良独难”)。于是他选择出门走走,来到了舒州、蕲(qí)州一带(“朅(qiè)来舒蕲(qí)游”)。

可即便是登山望远,看到的壮丽景色,也常常引发他的感叹(“登临每长叹”)。这喟叹,也许是旅途的劳累,也许是对人生的不如意,总之,心情不算轻松。

但当他来到五祖山时,心境似乎有了变化。他看到,这样绝佳又偏僻的地方(“胜绝境”),往往是佛寺安身之处(“佛屋多所安”)。这让他感叹佛教慈悲的力量真是宏大(“大哉慈悲力”),好像有神明的功力帮助开山凿石,才成就了这片道场(“神功助劖(chán)刓(wán)”)。

佛寺所在地的妙处,难以用语言形容(“住处未易言”),就连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也值得细细观看(“小道亦可观”)。接着点明,五祖寺是座古老的名刹(“五祖古名刹”),它的楼台殿阁,就依傍着高峻陡峭的山峦(“楼台倚巑(cuán)屼(wù)”)。

你看,诗人从之前的“长叹”,转为对佛寺选址和自然造化的赞美。这让人想起许多古代文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慰藉,比如柳宗元写《永州八记》,也是在贬谪的失意中,寄情于奇山异水。

接下来,诗人具体描写登山的过程。山路崎岖,大概走了六七里(“崎岖六七里”),弯弯绕绕,仿佛有三百个盘旋(“萦(yíng)纡(yū)三百盘”)。

路虽难走,景色却非凡。悬崖峭壁上挺立着青松,如同有风骨的“青士”(“悬崖擢(zhuó)青士”);道路两旁排列着苍劲的古松,又像是肃立的“苍官”(“夹道罗苍官”)。用“青士”、“苍官”比喻松树,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显得既形象又有气节。

耳边传来飞瀑流泉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玉器环佩相击(“飞泉响环(huán)玦(jué)”)。空气中弥漫着不知名花草的幽香,像是沉香、檀香一般沁人心脾(“幽芳馥(fù)沉檀”)。这几句,视觉、听觉、嗅觉都调动起来了,把登山的体验写得活灵活现。

诗人运气很好,到达时正好是雨后初晴(“我来及新霁(jì)”)。放眼望去,成千的山峰一片碧绿,像无数美玉堆聚在一起(“千峰碧玉攒(cuán)”)。忽然听到远处可能有农家养的狗叫了几声(“忽闻杞(qǐ)犬吠”),顿时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格外开阔的清静世界(“旋觉壶天宽”)。

“壶天”是道家语,指仙境洞天,这里用来形容寺院环境的幽深和超脱,非常贴切。山涧水声洗去了白天的暑热(“水声濯(zhuó)午暑”),傍晚山中升起的雾气带来了丝丝凉意(“岚气生晚寒”)。此时此刻,诗人的心胸和眼界都感到无比舒畅开阔(“心目快开豁”)。

然而,身体却有些跟不上了,感叹自己年纪大了,腿脚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腰脚嗟蹒(pán)跚(shān)”)。这种精神的愉悦与身体的疲惫形成的对比,非常真实,也让人体会到诗人登山的不易和登顶后的释然。

尽管身体疲累,诗人似乎还沉浸在景色和心境中不愿离去。他看着天上的流云,更加依赖手中的竹杖支撑(“看云更搘(zhī)筇(qióng)”)。迎着山风,甚至不大需要去扶靠栏杆了(“披风少凭栏”),也许是心胸开阔后的坦荡,也许是看得出了神。

面对如此佳境,他萌生了一个愿望:真想在这里建一处小小的居所(“欲营五亩宫”),等到将来年老体衰之时,就在此安度晚年(“它年寄衰残”)。“五亩宫”并非指豪华宫殿,而是借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象,表达一种朴素的归隐田园的向往。

最后,他带着一点忐忑和虔诚,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向佛祖请示:我冒昧地问问祖师您,我这个想法,应该不算非分之求吧(“试烦问祖师,莫作非意干”)?这一问,既表达了他对这片山水的喜爱,也透露出他对未来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开头的“尘埃良独难”形成了呼应,仿佛在五祖山的游历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方向和寄托。

这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它不仅描绘了五祖山的自然风光和寺庙景象,更重要的是记录了诗人从世俗烦恼到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我们仿佛跟着他的脚步,一同攀登,一同感叹,一同在山水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和开阔。

来源:异世独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