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顿饼干1937年不眠不休连续7天生产,支援抗日前线9万公斤小饼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17:08 1

摘要:2023年9月,一张电商平台店家感谢粉丝消费者的截图在中文互联网掀起不小的浪花。嘉顿食品在进行带货直播时,受到大量粉丝和围观群众的赞扬与鼓励。店铺工作人员有感于众人的热情,在留言中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

此前,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宣布对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多处海外关键港口经营权一事进行调查,关于企业是否需要爱国的讨论也变得多了起来。

同样是香港企业,烘焙行业翘楚嘉顿为何就能数十年间口碑不倒呢?兴许从2023年的一场网络争论中就能看出端倪。

2023年9月,一张电商平台店家感谢粉丝消费者的截图在中文互联网掀起不小的浪花。嘉顿食品在进行带货直播时,受到大量粉丝和围观群众的赞扬与鼓励。店铺工作人员有感于众人的热情,在留言中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

这原本是极为平常的社群营销行为,却因为直播留言和店家回复中几个字眼引发网友的好奇与讨论。

在留言中,店家表示粉丝和观众不仅夸赞产品好吃美味,还点赞嘉顿在1937年捐助过物资,支援过抗战一事进行感谢。这段秘闻显然出乎大量观看者的认知,不少人对此提出疑问。

最后经过一些知情网友的介绍,人们才了解到嘉顿曾经在抗战时期,加班加点,不眠不休7个昼夜,为前线将士生产了9万公斤“劳军饼”。

这一段小插曲,随着留言截图在网上的传播,逐步演化成网民的大讨论。有人赞叹嘉顿食品无愧是民族品牌、业界良心,但另一部分人对此提出了种种质疑。

他们很多人通过搜索,发现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嘉顿官网,在其他媒体或平台上鲜有提及。因此,推断这极可能是一场针对简中民众的“爱国营销”。

通过查询抗战期间的香港报纸,不少人了解到,嘉顿饼业在1937年的港九商贩爱国抗日大募捐中仅仅“象征性”捐出几百港元,于总额二十多万港元的捐款不过“九牛一毛”。他们以此批评嘉顿是“和光同尘”、“爱国作秀”!

另外,即便连续生产7昼夜饼干一事是真的,但并没有文献、报纸等文献佐证这些饼干是嘉顿送给抗战将士的,所谓“劳军”一说可信度不足。

有人通过两家港媒的相关文章查,证出所谓9万公斤“劳军饼”并非是给中国军队准备,而是接受驻港英军的订单。他们由此批判,嘉顿所谓的支援抗战一说根本就是“爱国营销”,想收割爱国韭菜。

于是,多篇打着“揭秘!嘉顿食品伪爱国!9万公斤劳军饼为英国人制造”的文章开始在网络刷屏,对嘉顿食品在内地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销售造成不小的影响。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民众就嘉顿劳军饼事件引发反弹是非常能理解的。毕竟改革开放近50年来,在我国出现大量“假爱国,真爱钱”的“爱国营销”,严重挫伤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公信力。前有“假龙芯”骗取国家补贴,重创国产芯片产业,后有香飘飘自编自导讽日奶茶事件。

就连每每自诩为中国公民、北京市民、东城区居民的知名爱国“大V”司马南老师都接连爆出在美国买了“小房子”,全家移居美国,自己裸身回国捞金,偷税漏税400多万被封杀等负面消息,让支持者们不知所措。

原本民众朴素、纯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在这群“满嘴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假道学,真小人”手中逐步被消磨、打击,最终变得麻木,不敢轻易相信,只因害怕受伤。不过网友们真的冤枉嘉顿了,人家确实是堂堂正正的爱国品牌。

首先,在2004年嘉顿创始人张子芳病逝时,中央人民网香港分部曾对其进行过报道。在那篇中,人民网的编辑特别强调了张子芳爱国商人的身份,也提及了嘉顿曾在1937年抗战期间生产“劳军饼”的举动。

只不过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人民网原本的网页已经消失,常规搜索很难搜到。最终人们是通过搜狐新闻的转载和网页截存等方式证实了这篇报道确实存在。

其次,关于嘉顿在1937年全港商贩大募捐中“作秀捐款”的传闻也不真实。之所以只捐了几百块,是因为当时嘉顿刚刚经历大劫,别说家财万贯了,连生存都很艰难。

嘉顿创始人张子芳祖籍广东江门,最开始跟着父亲在新加坡经商。但在青年时父亲去世,张子芳无奈投靠了在香港做家具生意的表哥黄华岳。当时香港开始流行西点、西饼,因此张子芳劝表哥专做烘焙生意,这才有了嘉顿,当时是1926年。

原本经过张子芳和黄华岳的辛苦经营,嘉顿已颇有起色。他们不仅开了几间门事,还在鸭寮街建有生产工厂。但1934年初,嘉顿工厂突然失火,不仅烧毁了大量器械、货品和原材料,还造成员工身亡,陷入困顿的嘉顿历史上第一次停产。

事实上,我们身边很多中小企业或个体户都是因为一场大火或洪水,导致周转不灵,最终破产的。由此可知,嘉顿能挺过1934年的大火是多么不易。所以1937年是的嘉顿饼业确实十分困难,捐出数百元港币确实已竭尽全力。

最后,嘉顿确实承接过港英政府的订单,但并非是1937年,而是在1938年。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期,英美对此态度颇为暧昧。英国对此绥靖漠视,不干涉也不援华,美国更是为日本提供大量生产军事装备的零配件和原材料。直到1938年日本攻陷广州,兵峰直指香港,英国政府才增加了香港的驻军,并开始筹备防空事宜。

嘉顿作为在当时较有名气和规模的烘焙企业,自然拿下了港英政府防空洞储备粮和军队饼干的订单,也就此高速发展。

所以1937年,在英国没有向日本宣战的情况下,自身条件困难的嘉顿为了要生产这么多饼干呢?要知道直到1941年,香港人口也才160万。9万公斤饼干在当时的香港堪称“天文数字”,几乎要全香港人手一份嘉顿饼干的程度才能消化。

即便嘉顿的饼干确实因为营养成分高,富含维生素B等原因,拥有较长的保质期,但突击生产这么多产品,一旦销量受挫,企业将因为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而彻底倒闭。所以9万公斤饼干必然是受人所托的生产订单。能有这么大需求,除了战场前线,还有何处?

另外,从嘉顿自身发展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生产劳军饼后的第二年,嘉顿就有资金搬到深水埗修建更大的厂房,这才有能力承接港英政府的订单。可见,嘉顿在1937年生产9万公斤饼干确实是订单,最后也运往了抗战前线。

只是因为资料稀缺,我们无法判断这9万公斤劳军饼究竟是谁人所买,又通过何等渠道运过去罢了。

至于声称嘉顿为英军9万公斤饼干的文章,我们不能排除少数无良港媒恶意歪曲,篡改事实的可能。

由于自由港的身份和港英政府长期的纵容默许,在2020年落实《香港国安法》前,香港媒体中不乏如《壹周刊》、《苹果日报》这样立场扭曲,厌国恨国的败类。因此确实存在私自篡改史实,扰乱视听的网站或刊文,港媒文章可信度存疑。

综合以上这些信息,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嘉顿连续1昼夜生产9万公斤劳军饼一事,应该是真的。在结合其在洪水、地震和疫情中勇于捐款捐物的表现,嘉顿确实不负爱国企业的名号。

其实嘉顿仅仅只是一个代表,当时香港民众普遍都是心系祖国内地的,当听闻日军全面侵华是,都竭尽所能,捐钱捐物,救国图存。

民国初年,各地军阀割据,战火连绵,造成战区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内地难民涌入香港。从1931到1941年间,有大约80万难民来到香港。也就是说1941年香港人口中,有一半是刚刚到香港的第一代移民。

由于固有的乡土情节,外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文化教导,香港民众,包括大量通过“下南洋”在东南亚地区生活的华侨华人普遍“望北思国”。在艰难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成为在外争取国际支援,协助全民抗战的重要力量。

如霍英东就在抗美援朝期间,冒着被港英政府拘捕的风险,组织公司船队将大量钢铁、橡胶、药品等紧俏物资走私运到内地,帮助被国际社会封锁的共和国解决了大问题,直接推动了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普通老百姓即便条件有限,但也力所能及地帮助祖国。如在1937年的港九商贩大募捐中,涌现出大量的如50元港币买一捆葱,200元港币买一条小金鱼帮助商贩筹款等朴素纯真的爱国行为。

考虑到上世纪30年代,10-12元港币就能解决单人一月衣食住行花销的客观现实,无法想象港九中小商贩募集到的20万港元“救国捐”在当时是怎样一笔巨款。这也侧面也能说明,港人的爱国之情是怎样难得。

参考文献:

《也道山青:火紅織染百業興》2024年7月15日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面包大王”--“嘉顿”创办人张子芳病逝》2004年3月4日 人民网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