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朝贡体系中,日本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派遣使者到北京朝贡,这种关系维持了千年之久,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编辑|避寒
1945年日本投降后,作为二战最大受害国的中国,竟然没有得到一分钱战争赔偿。
那些被日军掠夺的21000吨黄金、10万件文物,至今大部分仍下落不明。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那一刻,延续2000年的东亚朝贡体系开始崩裂。
这个条约看似平等,实则标志着日本彻底背叛了传统的东亚文明秩序。
在朝贡体系中,日本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派遣使者到北京朝贡,这种关系维持了千年之久,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不再向北京叩头,而是向伦敦学习。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用炮火撕毁了最后的朝贡关系。《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3年的财政收入,这笔巨款成为日本发展重工业的启动资金。
日本从这场胜利中得出了一个危险的结论,武力征服比文明感化更有效。
1937年,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表面上,这是要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新朝贡体系,实际上,这是对传统朝贡制度的完全颠覆。
传统朝贡体系强调"厚往薄来",中国给藩属国的回赐往往超过朝贡品的价值,这是一种文明的传播机制,而非经济掠夺。
日本的"共荣圈"却是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他们学会了西方殖民者的全部手段,军事征服、经济剥削、文化摧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权的唯一作用就是为日本提供资源。
伪满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在战后供状中写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急需各种战略物资,就强迫伪满政府以最低的价格卖给他们。"
1937年,东京皇宫深处,一个秘密组织悄然成立,天皇裕仁亲自主持建立了"金百合组织"。
这个组织的成员包括金融专家、会计师、船运专家、艺术品鉴定师。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全部流入天皇金库。
组织的负责人是天皇的胞弟雍仁亲王,南京沦陷后,雍仁立即赶到现场,指挥实施财产转移计划。随行人员包括技术专家、考古学家、建筑师,甚至还有多名皇室成员。
这不是临时起意的抢劫,而是有预谋的系统性掠夺。
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黄金总量达到21000吨,仅在南京一地,日军就搜刮了6000吨黄金。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当时全世界黄金储量约为3万吨,中国被掠夺的黄金占全球储量的70%。
日军的掠夺手段极其残忍,他们炸开银行金库,抢夺商人的金银珠宝,甚至撬开死者口中的金牙。每攻陷一座城市,搜刮黄金就是第一要务。
在东北,日本对金矿的掠夺更加疯狂,黑龙江夹皮沟金矿,仅1940年至1945年间就被掠走2327.337公斤黄金。伪满生产的黄金,100%运往日本,一克不留。
文物掠夺的规模同样触目惊心。
专家估算,二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了10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字画、古籍、佛像等,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图书损失超过225万册,另有5360种珍贵古籍被劫掠,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
今天走进东京国立博物馆,你仍能看到70年前被劫掠的中国文物。公元前5世纪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战国时期的鼎,都被贴上"重要文化财"的标签,堂而皇之地展出。
更讽刺的是,这些文物禁止游客拍照,日本人深知这些宝物来路不正。
除了黄金和文物,日本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同样疯狂。
铅矿全部供应日本海军制造蓄电池。杨家杖子、青杖子、岫岩的铅矿,从1937年开始被日本人霸占开采,1943年产量达到巅峰7500吨,全部运往日本。
煤炭掠夺更加惊人,仅东北地区,日本每年掠夺煤炭超过2000万吨,这些煤炭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连粮食都不放过,抗战期间,日军掠夺并运往日本和太平洋战场的粮食总计3亿吨,直接消耗的粮食约5亿吨。
1945年9月,美国总统特使埃德温·鲍莱抵达东京,他的任务是拆除日本的工业设施作为战争赔偿。
鲍莱公开宣布:"日本的工业设施除维持最低限度的经济所必需者外,均一律拆除"。他还解释说,这个"最低限度"指的是不高于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生活水平。
1947年4月,盟军总司令部开始分配日本拆迁的军工企业设备,中国得到了总数的一半。
两个月后,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东京举行抽签仪式,瓜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残存舰只,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然后,冷战开始了。
1947年下半年,美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因为他们需要日本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赔偿问题被无限期搁置。
按照国际惯例,战胜国都应该得到战争赔偿。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得到2.3亿两白银,二战后,缅甸得到2亿美元,菲律宾5.5亿美元,印尼2.23亿美元。
作为最大受害国的中国,却什么都没得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美国更加不愿意让日本向中国赔偿,因为这等于资助"共产主义阵营"。
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国政府正式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要求,这个决定在当时有其政治考量,但客观上让日本逃脱了应负的历史责任。
面对不同的受害国,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中国,日本的策略是能逃避就逃避,他们声称根据《旧金山和约》,中国无权要求赔偿,这完全是强词夺理,因为中国并未签署该条约。
对于东南亚国家,日本虽然赔偿了,但态度消极,他们从未真正反思侵略罪行,赔偿更多是出于政治需要。
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署时,日本只提供了8亿美元的"经济合作资金",拒绝承认这是战争赔偿。
有一个事实经常被忽视,文物追索可以独立于战争赔偿进行。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第5条中,中国虽然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但从未放弃对被掠夺文物的追索权,这在国际法上有明确依据。
法律专家指出,依法向日本追索战争期间抢掠的文物,属于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正当合法权利,最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明确规定战争期间非法掠夺的文物应当归还原属国。
令人意外的是,推动文物归还的声音首先在日本国内响起。
2023年11月11日,由日本有识之士组成的"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在东京举行集会,要求日本政府归还战争期间从中国掠夺的文物。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纐缬厚在集会上说:"这些文物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证据,必须归还给中国人民"。
这些日本学者的勇气值得敬佩,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政府的冷漠,还有右翼势力的威胁。
面对复杂的现实,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追索机制。
法律层面,可以考虑在国际法庭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追索被掠夺财产。
民间层面,应该加强与日本进步力量的合作,形成国际舆论压力。
学术层面,需要深入研究被掠夺财富的具体数量和去向,为追索提供详实的证据支撑。
最重要的是,绝不能让时间冲淡历史的记忆,每一件被掠夺的文物,每一两被抢走的黄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时间可以抚平伤痛,但不能抹去真相,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的财富,总有一天要回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
历史的欠账,终究是要还的。
参考资料:
新华社经济参考网:《算算日本侵华遗留问题的经济账》
人民日报:《揭秘二战日本掠夺中国6000吨黄金内幕》
抗日战争纪念网:《日本侵华掠夺了中国多少文物》
来源:丁丁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