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豆疫霉病菌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15:03 1

摘要: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大豆疫霉病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东北地区局部有重发风险,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为做好2025年大豆疫霉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保障大豆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大豆疫霉病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东北地区局部有重发风险,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为做好2025年大豆疫霉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保障大豆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防控策略

实行“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发生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结合,做好疫情综合防治。首次发生区和零星发生区域强化封锁控制和铲除扑灭。未发生区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二、监测防控重点

以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大豆制繁种基地,以及东北、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为重点,强化大豆种子调入区和扩种区域监测预警。

三、监测防控措施

(一)检疫监管。产地检疫监管。加强对大豆繁制种田、种子试验田检疫监管,严格按照《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GB 12743—2003)》规定的时间、频次和覆盖面开展田间监测调查。调运检疫监管。疫情发生区的大豆种子及商品需经严格检疫后,方可运出。外调种子若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性,应抽样复检。国外引种检疫监管。严格实施从国外引进大豆种子检疫审批,做好后续疫情监测,加强田间调查力度。

(二)田间监测。大豆的苗期、成株期和结荚期各调查1次,一般在雨后或灌溉后进行调查。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发生田块,重点监测发生与危害动态。未发生区域监测点重点设在疫情发生区的周边,关注低洼、排水不良、过水地、重粘土地和连作地等大豆疫病易发区域,加强运输沿线、加工场所及其周边农田的调查与监测。具体操作可参照《大豆疫霉病监测技术规范(NY/T 2115—2012)》。

(三)化学防控。种子处理。可选用含有精甲霜灵或精甲·咯菌腈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剂量和操作方法,确保种子均匀着药。土壤处理。对于曾经发病较严重的地块,可在整地前选用精甲·噁霉灵等进行土壤处理。喷雾防治。喷雾时,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植株各个部位,尤其是茎基部和叶片。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

(四)农业防控。科学栽培。与非豆科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等)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机具消毒。发病的地区,农业机械不宜开展跨区作业,确需开展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在跨区作业前必须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加强排水。在大豆种植田块提前挖好排水沟,降水后及时排渍降墒。对于地势低洼的地块,可采用高畦栽培方式,减少农田中的积水,提高排水能力。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适期播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北方春大豆区亩种植1.6—2.2万株,黄淮夏大豆区亩种植1.2—1.8万株,南方多作大豆区亩种植1.5—2.5万株。

编辑:段伊鸣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