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听了蒯通之言,是不是就不会死,甚至可以一统天下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22:21 1

摘要:对于“兵仙”韩信的死,很多人都会扼腕叹息,认为他死在了吕雉的狠毒狡诈,栽在了刘邦的老谋深算。但他们却忘了这样一个事实,韩信在楚军中不过一执戟郎,成天扛着兵器,站在项羽的营帐外把守。当他给项羽提建议时,项羽的反应是十分不屑,对于项羽这样的人来讲,他不需要什么杰出

对于“兵仙”韩信的死,很多人都会扼腕叹息,认为他死在了吕雉的狠毒狡诈,栽在了刘邦的老谋深算。但他们却忘了这样一个事实,韩信在楚军中不过一执戟郎,成天扛着兵器,站在项羽的营帐外把守。当他给项羽提建议时,项羽的反应是十分不屑,对于项羽这样的人来讲,他不需要什么杰出的军事人才,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事人才,他需要的是张良、陈平那样的智谋之士,萧何那样的运筹帷幄的后勤保障人员。因此在项羽手下的韩信,是没有什么出人头地机会的,于是韩信选择了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但韩信刚到汉军大营的时候,没有人赏识他,甚至因为同伴犯错,他要连坐差点被砍掉脑袋。如果不是因为他一声大吼:“难道汉王要斩掉我这样一个有用之人,不想再得天下了吗?”用这样的话引起了滕公夏侯婴的注意的话,恐怕他早已成为刀下之鬼。直到刘邦带着自己的部下向汉中进发时,韩信才赢得了自己的机会。这时有大量的人员逃亡,他们不想去那个远离家乡的地方,韩信因为没有受到重用,也选择了离开,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桥段。当有人向刘邦报告说韩信跑了的时候,刘邦很不屑,甚至没有说一句话。而当有人告诉他萧相国也走了的时候,刘邦则显得十分愤怒,“你说什么?连他也走了?”因为在刘邦的心中,萧何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至于韩信则不值一提。

当萧何把韩信拽回来,让他在帐外等候自己入帐拜见刘邦时,刘邦的第一句话就没有好气,他略带嘲讽的说道:“是哪阵香风把萧何萧大人又吹回来了?我这个丰沛小吏的庙小,可容不下你这尊真神!”萧何笑了,连忙拱手道:“大王您真生气了?臣替您找回了一位大才,如果您只想做个汉中王,这人并不需要,但如果您还想和项羽争天下的话,没有他却是万万不能的!”刘邦有些动容,连忙追问道:“你说的是谁?”萧何很笃定的说出了两个字:“韩信!”在萧何极力推荐下,刘邦和韩信彻夜长谈,并通过登台拜帅,最终确立了韩信的地位。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如果没有韩信,楚汉之争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刘邦不会这么快获得胜利,但没有刘邦的话,恐怕韩信早就成了楚汉之争中的炮灰。因此当蒯通劝韩信两不相帮,自己拥兵自立的时候,韩信才说汉王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这句话就算不完全是真话,却也有些真实成分在里面。韩信这个人是很清高的,除了对刘邦的感恩之心外,他也敬畏刘邦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韩信被刘邦拿下之后,樊哙曾经去登门拜访,嘴里还一口一个大王的称呼,韩信则不理不睬。樊哙走后,韩信说:“想不到我韩信竟然会与这样的人为伍!”因为在他眼里,樊哙不过是一个屠夫,怎么配自己交往呢?

而对于刘邦,韩信却没有表现出半点的不敬,别人尊敬你,不是因为你善良,而是因为你强大。很多人把这件事弄反了,认为自己善良、乐于助人,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殊不知这个世道的真相是:大家只尊重桀骜不驯的强者,而不是那些迎合他们的人!刘邦最强的能力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驭人之术,如韩信、张良、陈平、萧何等人,都是世之豪杰,但他们都在刘邦的手下各得其所。韩信在遇到刘邦前,不过楚军帐前的执戟郎;而张良则是韩国没落贵族;萧何沛县一小吏,樊哙也就是个屠戮牲畜的屠夫而已。这些人后来为什么都成了人中龙凤呢?很多人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的话:跟对人,做对事而已!

人的能力可以培养,性格却很难改变。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来到了京城,整日跟在刘邦的身侧,这样做的好处是刘邦时时刻刻都能知道韩信在干什么,而韩信却如笼中之鸟彻底失去了自由。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朕能带多少人马?”韩信笑了笑说:“陛下只能带十万人马!”刘邦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问道:“那你呢?”韩信说道:“臣则多多益善。”刘邦问道:“既然你这么厉害,那你为什么被我所擒呢?”韩信回答:“臣善于带兵却不善统将,而陛下却是这方面的高手,因此臣才成了您的手下败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这件事看上去,韩信似乎回答的很高明,实际上已经触怒了刘邦的逆鳞。

刘邦笑着点了点头,似乎对韩信的回答很满意,实际上杀心已起,没了獠牙的老虎还不安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英布叛乱后,刘邦本来想带上韩信一起出征,可韩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和刘邦一起出征。离开京城前,刘邦把大事交给了吕雉和萧何,让他们可以便宜行事。萧何是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而吕雉不仅是皇后,同时也是吕氏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两个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可相互制肘,这才是刘邦的目的,平衡权力是帝王心术的关键。以利益去驱动人,以权力去压制人,这办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只有利益,没有情义。在对韩信的态度上,吕雉和萧何是一致的,刘邦年事已高,大权必然落到太子刘盈的母亲吕雉手里,功臣集团要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必须和吕氏集团合作,作为功臣之首的萧何,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因此当吕雉说韩信谋反时,萧何的反应很干脆,“全凭皇后吩咐,韩信这个人居功自傲,不知道收敛,陛下早就想铲除,只不过念在他的功劳,不忍心下手罢了!”吕雉说:“既然如此,相国大人这封信,把韩信召进宫来,其他的事就不劳您操心了!”萧何立刻写了封信,在信里萧何说:“陛下得胜而归,大臣们都来祝贺,你就算现在身体有病,也要勉为其难来参加宴会,有我萧何在,天下间又有谁敢动你呢?”

韩信一直把萧何当做自己的知己,而在萧何眼里,韩信不过是一枚弃子。韩信前脚刚踏入未央宫,宫门便被锁住,哪里还有萧何萧大人的影子呢?“韩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桀骜不驯,陛下曾经许诺过你死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人不杀,见光不杀,不过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违背陛下的承诺!我会命人用白纱把你韩信大将军包裹起来,然后让宫女们用竹简送你上路的。”

韩信笑了,他的笑声在整个未央宫萦绕着,却渐渐变的微弱,“我真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有今日的下场!”对于韩信而言,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当刘邦讨伐英布获胜回朝的时候,得到了韩信的死讯,他的反应是既喜且怜,喜的是终于把韩信这个心腹大患除掉了,怜的是韩信这样一位英雄就此落幕。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蒯通当年曾鼓动韩信三分天下,并把蒯通五花大绑送到了刘邦面前。刘邦问蒯通:“听说你当年曾鼓动韩信背叛我,你知道这是什么罪过吗?”蒯通回答:“韩信是个蠢才,当初我劝他佣兵自立,可他感念你对他的恩情,而迟迟下不定决心,否则你怎会有机会除掉他呢?”刘邦大怒,吩咐左右道:“把这个狂妄的家伙拉下去烹了!”

蒯通并不害怕,而是不紧不慢说:“当初是群雄逐鹿各为其主,我只知道有韩信而不知道有您,如今您已成为天下之主,应该知道心存异志的人很多,治天下不是打天下,可不是靠杀人就能解决问题的,您又怎么能把异己都铲除呢?”刘邦听了没说话,而是让人把蒯通带了回来,而后对蒯通说:“你说的对,韩信不用先生之谋,才会死在朕的手里,如今韩信已死,先生能否助朕一臂之力,做个治世之才呢?”蒯通没回答,而是向刘邦深深鞠了一躬,嘴里说道:“谢陛下不杀之恩!”

回答最初的问题,韩信听蒯通之言,就能三分天下,甚至做天下之主吗?答案是不能!当初刘邦兵败时,只带夏侯婴一名侍从,就可直入韩信中军接掌兵权,当时的韩信还在睡大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直是即用且防,一旦韩信有什么想法,可就不仅仅是夺取兵权的问题了。韩信身边有刘邦的老大哥张耳作为副手,而曹参、樊哙等人则是韩信手下冲锋陷阵的得力干将。韩信是汉军主将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对韩信唯命是从,可一旦韩信背叛了刘邦想自立为王,你猜猜这些人,究竟会选择帮助刘邦,还是跟着韩信呢?说到底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可不是靠什么运气,而是与之相称的实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来源:一个人的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