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中国文艺不断推进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及其制度建构,它主要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现实逻辑,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推动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文艺创作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特点。文艺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文艺人民性的
摘要:百年中国文艺不断推进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及其制度建构,它主要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现实逻辑,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推动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文艺创作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特点。文艺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和手段,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引导和发展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百年中国文艺 文艺大众化 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1期P33—P38
责任编辑:李培艳
文艺大众化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潮。从20世纪20年代“大众文艺”概念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人民大众化文论和创作实践的论述,再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民文学”的主导地位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文艺、网络文艺的多元探索和创新,百年中国文艺创造了丰富的文艺大众化经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绩。
一、人民主体与社会主义文艺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就是推动文艺的社会化和通俗化发展,建设真正的白话文学。五四新文学何以为新?在笔者看来,它新在主体、思想、文体和语言。主体之新在新作家和新读者,思想之新在新思潮,文体之新在自由创造,语言之新在白话至上。具体来讲,新文学的发生首先在于新作家和青年读者的出现,是蕴含新思想的文学;新文学还建立了新的文体,从传统的“杂文学”走向“纯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体,但又不为文体所困,而取杂糅、混合之态,体现了自由创造的精神;新文学之新还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它以白话文为正宗,但并不弃绝文言文的千年血脉,白话与文言“接骨斗榫”,让新文学很快就能行走起来。新文学之新是新文学的身份,是新文学之所以能够成立的标志。
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源于现代社会变革和新的思想文化创造,由此确立了文学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说,百年中国文艺在文艺与社会、文艺与大众的关系上,比传统文学艺术发展得更加充分,更为紧密,也更有效力。文艺大众化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思潮中最为持久、宏大的主潮,它一方面强调文艺应走向社会大众,为社会大众服务,另一方面,它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大众文艺,使社会大众真正成为文艺创造的主体力量。1928年,郁达夫等就创办了《大众文艺》杂志。20世纪30年代,左联成立之后,还就文艺大众化问题进行了三次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围绕文艺的性质、文学内容、文学语言、文艺形式,特别是对旧形式的利用与改造等问题展开,主要是想解决文艺脱离社会大众的问题。在讨论中,夏衍引用列宁的话认为,“艺术,是属于民众的,所以,在勤劳大众里面,艺术应该种下它的深根。艺术,非使大众理解不可,非使大众爱好不可。”阳翰笙连续发表《普罗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文艺大众化与大众文艺》等文章,推动了文化界对文艺大众化理论的深入讨论。抗日战争开始后,通俗文艺、大众文艺成为动员全民抗战的重要方式,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把大众文艺推到主流地位。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理论总结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它主要解决文艺为谁服务及其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即文艺的功能和实践问题。通俗地讲,即文艺有什么用,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问题。
毛泽东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文艺问题的,而是将文艺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历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文艺是一项工作,作家、艺术家是文艺工作者,“文艺是一支军队,它的干部是文艺工作者”。将文艺组织化(包括军队化)表明解放区人民和文艺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到了革命根据地,就是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权的时代”,所以,革命文艺必须与新时代和“新的群众相结合”。就是抗战的“‘大后方’也是要变的,‘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在新的社会历史时代,“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人民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做了新的历史时代的主人公。因此,他们自然也是人民大众文艺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党校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中精辟地概括了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可以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人民历史观在文艺上的体现,体现的是人民大众的文艺观,是不同于传统文艺和西方文艺的一种新的文艺观念和文化生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大众化主张和工农兵文艺方向,改变了文艺的精英化、贵族化的历史发展轨迹,让人民大众成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要求人民大众成为文学艺术的对象和内容,而且要使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体。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人民文艺”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中心概念。1945年,郭沫若在《人民的文艺》一文中写道:“今天是人民的世纪,我们所需要的文艺也当然是人民的文艺”,“一部文艺史也就是人民文艺与庙堂文艺的斗争史。”郭沫若主要将人民文艺限定在文艺的内部演进史中,毛泽东的人民大众文艺观则主张从根本上实现人民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完全结合,并由此来推动革命工作的进步,“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利用文艺教育、改造和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觉悟,需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这里的人民大众不同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普通群众,而是指被文学艺术教育、改造和提高之后的社会大众。
人民大众文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艺和通俗文艺,它的质的规定性在于人民的主体性,在于让普通大众成为人民大众。1949年9月,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人民”的构成解释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反动阶级觉悟过来的某些爱国民主分子”。这里的“人民”主要是指阶级的集合,人民文艺也自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政治利益的文学表达。人民大众文艺主要强调的是作家为谁写作的问题,也就是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是个政治标准,任何文艺都有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只是“政治标准不等于一切,还有艺术标准,还有个如何服务的问题。服务是用文艺去服务,要通过文艺的形式,文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框起来。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是肯定的,至于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为谁服务是政治标准,是文艺的权利问题,是文学的功能和价值问题,如何服务则是艺术问题,是形式和方式问题。所以,人民大众文艺的内在逻辑,首先是文艺的政治功能和人民共同分享、占有文艺的权利,其次是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这也是百年来中国文艺的价值选择,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特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文艺使“五四”以降的新文艺运动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确立了大众文艺的主体地位。工农大众成为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小二黑、喜儿、王贵、李香香等普通劳动人民成为文艺创作的主角,工农大众成为文艺创作的新军,出现了“写群众、群众写”的新现象。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建设更加强调文学作者、文学读者以及文学功能的人民性和大众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文艺,人民群众也需要文艺。正因为人民群众需要文艺,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会对文艺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结合”、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中国作风的民族化追求、民族化就是大众化,以及文艺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改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的根本需要。周扬曾认为:“劳动人民作了国家的主人;随着他们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他们需要新的精神生活。为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创造优秀的、真实的文学艺术作品,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思想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前进。”这里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都是人民大众文艺的基本内涵。
当文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被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大众性也就成为其内在逻辑。人民的利益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利益,文学艺术要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充分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的深入结合,需要最为多数、最有水平的作者和读者,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所在。文学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道德和纪律,也是文学的制度性力量。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成为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创作实践的根本要求,“人民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要求。
二、人民性与实践性:文艺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引领文艺大众化运动,坚持为人民大众书写,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导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文艺大众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和手段,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准则。引导和发展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关于人民大众文艺的论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生命力,“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需要的条件下,邓小平推进了文艺大众化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内容,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切入点。这既是对毛泽东“讲话”精神和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赋予了文艺的人民性深刻的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主体性的深刻论述,特别突出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和文艺发展的人民主体性。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创新源于人民,文艺的价值应由人民来判断。这可以说是对文艺与人民大众关系最精准而深刻的论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发展的百年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创造、超越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道路,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在文艺政策、领导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百年。
实践性是文艺大众化的重要特征。文艺大众化的提倡和推广,首先需要打破文艺的圈子化、精英化和贵族化,让社会大众成为文艺的接受主体;其次要将社会大众作为文艺书写的中心,表现社会大众的历史创造性;最后是使社会大众成为最为广泛的创作主体。
在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社会大众成为创作的主体,大众化的创作实践成为文艺大众化的重要经验。鲁迅就主编过《十字街头》半月刊(后改为旬刊),瞿秋白还曾用通俗文艺形式进行创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动员全民抗战,通俗文艺发展得更为迅猛,解放区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取向更呈燎原之势。抗战文艺、革命根据地以及解放区文艺都进行了一系列文艺大众化实践,主要体现在文艺内容的生活化、革命化和文艺形式的通俗化、大众化,以及表达的通俗易懂等方面,并且还采用了文艺创作的集体方式,以及拓展了文艺传播的空间形式,如文艺壁报、街头诗、大众化的戏剧、民间秧歌、集体写作、文艺下乡等。这些创作形式汲取民间体裁,转化传统艺术,方法多样,影响力极大。1949年,《文艺报》也举办过以传统连载、章回小说为主题的座谈会,研讨小说创作及大众读者问题。解放后,赵树理一直走在文艺大众化的创作之路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艺界还涌现出了文学的群众化创作运动,出现了工人文艺竞赛、战士诗歌运动和农村民歌运动,显示出文艺发展的蓬勃生机。群众创作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文学创造上拥有无穷的精力和才能, 文艺生产热情高,作者人数多,作品数量大,文学读者众多,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社会大众对文艺创作的参与,使他们不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接受者到创作者,真正体现了文艺大众化的人民性和实践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
近年来,互联网、自媒体创造了文艺的新平台,形成了新特点,更进一步推动了文艺大众化,人民大众对文艺创作的参与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不断繁荣,新文艺大众化成为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对人民大众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群甚至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曾经是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文艺新的人民性的重要表征。文艺创作呈现出新的人民性内涵,不仅是指它呈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指新型的大众文艺类型的出现,即由新媒介带来的新大众文艺。
新大众文艺之“新”在于人民大众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参与文学艺术生产,由此也深度改变和形塑了文艺的传播形态。简言之,它正在重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秩序和文学制度。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命运、与我们伟大的人民同呼吸。它以不同于中外文学的独特而丰富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为特征,以文学艺术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为标志。它拥有当代中国社会的规定性以及思想文化的独特性,有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存、文学制度与文学价值相统一又分殊的发展轨迹。新大众文艺不仅开辟出了文艺的新内容、新景观,创造了文艺的新形式、新形态,还促使新时代的中国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可以说,以网络文艺、新媒介创作和传播为主体的新大众文艺,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文艺新形态。它不仅关涉文艺的生产和传播、接受和影响的变革,而且还关系到对文艺功能和价值的评价,甚至关系到文艺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文艺不断出现新作家、新作品,迸发新气象,新大众文艺的涌现是其重要的标志性景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大众影视、动漫、游戏、微短剧的众人参与,人人写作,大众阅读,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新质大众文艺已成蔚然之势。人民大众不仅是文艺塑造的对象,也是文艺的创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其正改变并塑造着中国文艺的未来发展态势。
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人民生活、精神情感和媒介传播发生变化的结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带来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的大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期,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人有手机,家家有电脑,处处在连线,这是新大众文艺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条件,由此带来了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的巨大需求。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变革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形态。借助新媒介,文艺正全面地进入生活,生活也更直接地改变着文艺。大众参与,万人共享,制作与接受、复制和创造循环交互,已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基本形态。
事实上,任何社会生活和传播媒介的变革,都会带来文艺活动、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变革。社会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生活和新媒介的兴起,既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文艺的创作和接受方式。新时代的新大众文艺既顺应并回答了社会生活和文艺生产的新变化,也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结语
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也成为白话文变革的重要理论支撑。文学变革不仅是文体形式的递变,而且是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文学媒介的演变和新建。新大众文艺的出现,首先基于百年来中国文艺大众化所确立的文艺与社会现实、文艺与人民大众、文艺与人民主体的内在逻辑,其次基于新世纪以来文艺大众化的丰富事实,特别是近年来由数字媒介、人工智能等新的文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文艺大众化实践的成果。从21世纪之初新兴的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等,到近年来井喷式出现的数字媒体、自媒体、人工智能写作,社会大众借助多样、便捷的传播媒介,完全自如且自主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产品。这表明他们真正掌握了文艺生产的权力和能力,也显示出一个新的大众文艺时代的到来。
由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大众文艺平台及其文艺制度的构建。数字技术为新大众文艺生产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形成了崭新的文艺生态。它有助于文艺的自由交互及广泛传播,为大众文艺生产创造出无限可能,也有利于文艺生产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但也会带来文艺生产的泛滥和过剩,以及文艺产品的粗糙和破碎,甚至可能引发文艺生产机制的失序和混乱。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大众文艺经典的引导、对文艺媒介的有效利用,构建新的文艺生态,特别应加强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的平衡互动,真正实现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的有效融合。在充分释放大众文艺生产主体的创造性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提升大众文艺主体的技术能力和文艺素养,不断推动新时代大众文艺生产的蓬勃发展。
来源: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