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纪录片《蓝盔无界》以纪实影像见证中国维和的使命与担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1:49 1

摘要: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当下,CGTN出品的四集纪录片《蓝盔无界》,9月16-19日在CGTN多语种电视大屏和新媒体同步播出,分集题目为《生死蓝线》《万里之诺》《点亮希望》《共赴和平》,每集30分钟。这部献礼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与中国军队维和3

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当下,CGTN出品的四集纪录片《蓝盔无界》,9月16-19日在CGTN多语种电视大屏和新媒体同步播出,分集题目为《生死蓝线》《万里之诺》《点亮希望》《共赴和平》,每集30分钟。这部献礼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与中国军队维和35周年的作品,以极强的现场真实感,将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维和任务的最前沿,更以个体叙事与宏观成就交织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海外任务的壮阔图景,让中国维和的责任与担当有血有肉,成为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治理倡议的生动注脚。

一、纪实性:危险现场的“零距离”镜头下的和平使命担当

《蓝盔无界》最震撼的价值,在于其将创作现场与维和现场完全重合的“沉浸式纪实”。创作团队与中国第23批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同吃同住,24小时跟踪拍摄——生动还原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哨塔遭遇某国坦克瞄准时,维和士兵“跳塔避险”的本能反应。当一枚航弹在营区附近爆炸时,维和部队施维医生说“如果偏低一点,我们宿舍就没了”。无需任何艺术加工,便将现场的真实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种“不可复制”的拍摄语境,让纪录片超越了普通影像叙事,成为历史的“第一手存档”。

直击生死排雷。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近300个用于标记停火线的蓝桶连接成“蓝线”,这是联合国为黎以划定的长约120公里的临时停火线。镜头聚焦中国蓝盔卿圣和带领的排雷小组在“蓝线”周边排雷作业。当他发现未爆弹上缠绕的电线时,“心提到嗓子眼”的紧张感,通过特写镜头下微微颤抖的探雷针、额角的汗珠精准传递;李彤中校展示的“荔枝大小的子母弹”与“200磅以上的航空炸弹”,则以实物对比的纪实手法,揭露了这片土地“三分之一面积布满未爆弹”的残酷现实。

彰显中国蓝盔铸就和平丰碑,甘洒满腔热血。杜照宇是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2006年7月25日,以色列空袭联合国维和哨所,导致杜照宇等人当场殉职。中国军队维和35年来,已经有17位官兵英勇牺牲。节目生动彰显了中国维和官兵“超越国界的责任担当”。他们走出国门,不是为了地缘利益,而是为战乱地区的民众守护生命、搭建医院、修建道路,用行动诠释“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对国际社会而言,这是中国“为和平而来,为和平坚守”的生动证明,打破“大国崛起必称霸”的刻板认知。

二、以“微观日常”撬动“宏观使命”,从“参与者”到“贡献者”的中国角色演进

该纪录片最动人的突破,在于将“维和使命”拆解为无数个可感知的“日常片段”,用“小切口”讲透“大主题”,让观众从“具体的小事”中读懂“抽象的和平”。

“非英雄化”的日常细节:让英雄“可近”。在南苏丹1号流民所,纪录片记录下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免费义诊现场:中国医生为感染溃烂的难民清理伤口,仝凡等女军人倾听当地妇女的权益诉求,当霍乱与疟疾肆虐、“6万人感染、1000人丧生”的危机下,中国军人的医疗帮扶成为流民重要的生机。这种“超越军事任务”的人道主义行动,正是中国维和“守护人的尊严”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黎巴嫩埃贝尔萨奇村,中国医疗分队的“十年帮扶”被镜头完整呈现。辛鹏医生为叙利亚难民女孩埃琳进行手法复位,避免手术影响生长发育;卓锦春医生用针灸为黎巴嫩眼科专家埃利亚斯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当埃利亚斯从“右侧肢体全瘫”到能自主活动时,他感叹“中国医生不仅带来治疗,更带来友谊”。这些纪实片段背后,是中国维和部队“不只是维持和平,更要建设和平”的责任延伸——从为纳吉顿村送淡水,到援助孤儿院、修筑补给线,中国军人用“一寸一寸点亮希望”的行动,践行着“维和关乎人的尊严”的承诺。

纪录片更将视角投向中国对联合国维和体系的深层贡献。在德国柏林联合国维和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承诺“扩大人员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在南京东盟维和专家组会上,中国展示的无人机和穿越机等新型装备,彰显出“用先进技术提升维和效率”的创新担当。联合国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的评价“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联黎部队司令阿罗尔多·拉萨罗·萨恩斯“中国以勇气和专业赢得尊重”的认可,共同印证了中国从“维和行动参与者”到“维和体系贡献者”的角色升级。而徐南烽等首批军事观察员的回忆——“从美苏中三国观察员在西奈半岛成为战友”,到如今中国“派出5万余人次参与26项维和任务”——则以历史纵深感,凸显中国维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从未改变。

三、践行“四力”的“零距离”纪实,“情感为桥”的人文温度

创作团队努力践行“四力”。《蓝盔无界》从策划到成片历时一年,创作团队跨美国、德国、加拿大、以色列、黎巴嫩、南苏丹、中国7国,深入黎巴嫩、南苏丹等维和一线任务区,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德国柏林联合国维和部长会议、加拿大维和烈士故乡以及“蓝线”另一端以色列村庄,涉及陆军、空军、联合保障等多种维和部队,前期广泛采访中外嘉宾100多位,纪录片中呈现80多位嘉宾,包括中国维和官员、联合国雇员、军事观察员、民事官员等等。海量珍贵素材积累为节目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小时前线跟踪拍摄、“零距离”呈现,打造不可复制的真实影像档案。创作团队跟随中国维和部队拍摄,特别是在黎巴嫩及南苏丹维和两个任务区最动荡严峻的时刻,与部队同吃同住,24小时跟踪拍摄,以敏锐镜头捕捉现场的瞬息变化,拍摄的关键信息可无剪辑直接呈现给观众,其与事件同步的记录,不可彩排和复制,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这种“零距离”的真实性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大片感”,令人信服。而这种危险背景下纪录的故事,真正体现了维和行动的危险和坚守的可贵。

《蓝盔无界》的成功,更在于其以“情感为桥”,让维和的故事跨越文化隔阂,引发普遍共鸣。如镜头对准杜照宇的父母手抚蓝盔怀念儿子的深切情感,与加拿大维和牺牲官员的遗孀辛西娅·瓦德斯沃思怀念丈夫的情感形成呼应。她翻开珍藏的新闻剪报与照片——其中一张是丈夫帕埃塔在巡逻途中,他在最后一条语音里对妻子说“我爱你,稍后再打给你”,15分钟后哨所被炸。这种人文视角的情感呼应,构建起“个体牺牲—集体坚守—和平传承”的跨国界情感叙事链,深深震撼观众的心。在南苏丹朱巴县,镜头呈现中国蓝盔慰问孤儿院里的150名儿童,孩子们的笑脸和蓝盔们的舞姿与笑脸互动。在纳吉顿村,镜头直击村民唯有脏水续命,中国蓝盔送来免费淡水,村民们高兴得载歌载舞,中国维和“大爱无垠”的人文情怀滋润心田。

更珍贵的是,纪录片捕捉到中国军人的“平凡与伟大”。施维医生从黎巴嫩回国后,听到鞭炮声会本能低头——这种“战争留下的条件反射”,让观众看到维和军人“脱下军装也是普通人”的一面;范南京在妻子怀孕时参加快反分队训练,视频通话中对未出生孩子的牵挂,展现出“军人也是丈夫、父亲”的柔情。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让中国维和军人的形象摆脱了“符号化”,成为“为和平出征,也有家国牵挂”的立体个体,而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恰恰是中国维和最动人的“温度”。

为和平而来,为和平坚守。《蓝盔无界》用影像呈现中国维和官兵始终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用过硬的专业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出色完成各项维和任务。《蓝盔无界》既是一部视听震撼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值得典藏的影像档案。它的价值,更在于以真实的力量唤醒更多人对和平的珍视——正如片中所说,“和平虽在远处,坚守希望终可抵达”,而中国,正是这场“坚守”中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