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冬天,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递来装着学费和钢笔的信封:“有人帮你,别问是谁。”此后每年,匿名汇款单总会准时出现在收发室,有时夹着几张写满解题思路的草稿纸,字迹和钢笔上的如出一辙。
王文涛的实验室抽屉里,永远锁着一支褪色的英雄钢笔。笔身刻着歪歪扭扭的“好好读书”,是他一年级时收到的第一份资助礼物。
那年冬天,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递来装着学费和钢笔的信封:“有人帮你,别问是谁。”此后每年,匿名汇款单总会准时出现在收发室,有时夹着几张写满解题思路的草稿纸,字迹和钢笔上的如出一辙。
他考上重点大学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别找我,把这份心用在更需要的地方。”王文涛攥着信纸哭了,暗下决心要成为能帮别人的人。
三十年后,他成了知名生物学家,捐建了十所希望小学,却始终没停下寻找恩人。直到一次校友返校活动,82岁的老校长颤巍巍递来一个铁盒:“当年总往收发室送汇款单的,是你小学的门卫张师傅。他去世前说,要是你有出息了,就把这个给你。”
铁盒里,除了一沓泛黄的汇款存根,还有张师傅的日记:“今天看到文涛在教室啃冷馒头,明天得把攒的退休金给他交学费……这孩子眼神亮,将来准有出息。”
王文涛摩挲着那支钢笔,突然想起小学时总帮他修桌椅的张师傅,想起每次下雨,校门口总会多出来的一把旧伞。原来恩人从未远离,一直用最朴素的方式,为他撑起了一片天。
后来,每所他捐建的学校里,都有一间“张师傅图书室”,书架上摆着崭新的书籍,扉页上印着那句熟悉的话——“好好读书”。
来源:刘础毓7V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