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女子肝衰竭走了,医生:吃辅酶Q10营养心脏,服药时避免3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21:19 1

摘要:2019年,51岁的周丽珍是杭州一家花店的老板娘。她每天清晨五点就要去花卉市场进货,回到店里就开始马不停蹄的整理花束、搬运花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她每天常常没空吃早餐,只能在忙碌间隙靠一杯奶茶或甜点垫肚子,中餐则是在店里点份炸鸡或卤肉饭匆匆下肚,等晚上收工后

2019年,51岁的周丽珍是杭州一家花店的老板娘。每天清晨五点就要去花卉市场进货,回到店里就开始马不停蹄的整理花束、搬运花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她每天常常没空吃早餐,只能在忙碌间隙靠一杯奶茶或甜点垫肚子,中餐则是在店里点份炸鸡或卤肉饭匆匆下肚,等晚上收工后,她尤其喜欢和朋友小聚,几杯啤酒、几盘重口味的下酒菜成了习惯,一直要喝到凌晨一两点才散场。丈夫和儿子常常劝她多注意身体、多休息,但她却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向硬朗,不会有什么问题。殊不知,这个想法会把她慢慢的推向深渊……

6月23日上午,周丽珍在花店里弯腰整理花桶,刚把一桶水抬到架子边,胸口突然一紧,好像被一条粗硬的绳索猛地勒住,一瞬间仿佛整个胸腔都被困在狭窄的铁桶里。她下意识抬手捂了捂胸口,眉头紧皱,呼吸也微微急促起来,胸口像被一块石板牢牢按住,呼吸变得浅而急促,每吸一口气都像隔着厚厚的棉布,怎么都吸不满。她停下动作,靠在柜台边想缓口气,手不断的拍打着自己的胸口。随着她的动作,胸前那股勒紧的感觉似乎松开了一点点,像绳索松开了一半,但并没有彻底解开。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终于能进入肺里,可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阻力,就像有块石头还压在胸腔深处,怎么都甩不掉。她觉得是自己这段时间太累了的缘故,没有多在意,又继续伸手去拿花束,企图把这股闷感忽略过去。

然而,当她把花束高高举起准备插进花瓶时,胸胸口的疼痛陡然加剧,那种感觉比先前更凶猛,仿佛有一团火球在胸腔深处点燃,灼热的力量迅速往四周蔓延,把心口烧得滚烫难当。她赶紧放下花束,双手紧紧按在胸前,那一块的地方却像是被一块发烫的铁板紧紧压着,每一次心跳都像铁锤敲在炙热的铁皮上,震得胸口直发颤。她下意识的将身体微微前倾,额头冒出细汗,呼吸一下变得急促,像被火焰灼伤的气管无法顺畅吸入空气,胸腔里灼烧般的疼痛逼得她不由自主弓起身体。

她不得不张口大口吸气,却感觉胸腔里越来越沉重,像是被人悄无声息地放进了一块又冷又硬的石头,越积越多,把胸腔撑得满满当当。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艰难,好像空气进来时被石头挡住,怎么都无法顺畅扩散开去。她想去拿手机求救,但脚下发虚,勉强扶住桌角才没跌倒,没等她缓过来,胸口的压迫感迅速转为剧烈的绞痛,疼得她猛地跪倒在地,双手死死抓着胸口,眼睛瞪大,呼吸声粗重而急促。她试图撑起身体,却全身发抖,动作僵硬,手臂一松,整个人侧倒在地。剧烈的疼痛让她满脸苍白,冷汗直流,嘴唇发青,意识逐渐模糊,很快就彻底陷入昏迷。但好在。很快就有人路过她的店门口,发现了她昏迷倒地,顿时吓了一跳,连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后,周丽珍被推进了急诊室。医生首先为她做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血压测得 160/95 mmHg,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心率 102 次/分,节律不齐,呈现阵发性加快;血氧饱和度 92%,比正常值偏低。随后抽血化验,结果提示血清总胆固醇 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达 4.2 mmol/L,甘油三酯也有轻度升高。心肌酶谱显示肌钙蛋白 I(cTnI)轻度升高至 0.08 ng/mL(正常值 与此同时,常规心电图显示 V2-V5 导联 ST 段轻度压低 0.1-0.2 mV,伴有 T 波低平,医生立刻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劳累,而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信号。

主治医生当机立断,安排进一步的专项检查来确诊。她被送去做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射血分数(EF 值) 50%,低于正常下限。为进一步明确病变程度,医生建议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中段存在约 60% 的狭窄,右冠中段约 40% 狭窄,血流速度减慢,符合冠心病表现。结合她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以及实验室指标,医生最终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等到周丽珍清醒之后,医生来到她的病床旁,严肃开口:“周女士,您的情况已经明确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这是一类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壁内沉积脂质,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限的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还可能发生破裂,引发血栓,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坏死。换句话说,冠心病的本质是“心脏缺血”,而缺血的根源在于血管逐渐被堵塞。”

“长期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频繁饮酒以及缺乏规律运动,都会促进血脂升高,使血管壁不断沉积胆固醇。您血液检查中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就说明血管内沉积风险大;加上血压的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这些危险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会让心脏的供血逐渐不足,从而在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出现胸闷、胸痛。冠心病的危害在于,它不是单一的短暂不适,而是随时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脏事件。轻者表现为心绞痛,重者可能演变为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

周丽珍听完后,面色明显紧张,急切追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医生见状便是安抚着开口:“周女士,您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请您放心,目前病情尚在可控范围内。接下来您需要严格管理生活方式,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避免油炸、烧烤、动物内脏和过量饮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运动方面不建议剧烈活动,而是选择散步、太极或轻度慢走,每周至少五天,每次三十分钟,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作息一定要规律,避免熬夜,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至于药物,我给您开具了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等药物,您记得坚持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自行加减剂量,同时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只要长期坚持这些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复发风险,帮助您把病情稳定在一个安全的水平。”

周丽珍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将医生的话都放在了心上,下定决心要遵守。出院后,周丽珍开始按照医生的嘱托认真调整生活。她早晨不再喝奶茶当早餐,而是换成了一杯燕麦粥配水煮蛋,午餐也逐渐减少了炸鸡、卤肉饭,改成清蒸鱼、蔬菜和粗粮饭。晚上的聚会她推掉了大部分,偶尔参加也只喝一杯淡啤酒,更多时候用茶水代替。过去常常凌晨才休息,如今她坚持晚上十点半上床,早晨按时起床去花市进货,身体逐渐适应了新的节奏。运动方面,她每天晚上都会绕着小区散步半小时,让身体慢慢出汗,再回去洗漱休息。药物也按时服用,没有再遗漏一次,每周在日记本上记录用药和身体情况。丈夫和儿子明显感觉到她比以前有精神了许多,不再逞强透支身体,整个人的状态都在慢慢变好。

在一次老友聚会上,桌上端上来她过去最爱的一盘红烧肉,周丽珍却只夹了几筷子清炒蔬菜。朋友们见状纷纷打趣,追问她是不是胃口变小了。她没有回避,简单地说起了自己前段时间突发胸痛被送医,确诊冠心病,现在医生要求她严格控制饮食和作息。听她说完,一个朋友提到自己有位熟人也是冠心病患者,除了服用医生开的药物外,还长期服用辅酶Q10,感觉精神和体力改善了不少。周丽珍听在心里,没有当场表态,只是默默记下。

回到家后,她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辅酶Q10的资料。资料中提到,辅酶Q10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线粒体中的脂溶性物质,是细胞能量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因子,对心肌尤其重要。研究显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供能,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疲劳和不适,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延缓血管内皮的损伤。对部分冠心病患者而言,作为辅助治疗,确实能改善耐力和生活质量。周丽珍看完后,心里觉得这正符合自己的情况,尤其是她常常觉得乏力、胸口沉重,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改善状态,或许是一种补充。第二天一早,她特地去了附近的大型药店,咨询了药师后购买了辅酶Q10胶囊,并开始每天按说明规律服用。

三个月后,周丽珍按时来到医院复查。抽血结果显示血清总胆固醇已降至 4.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控制在 2.4 mmol/L,甘油三酯恢复到正常范围;心电图复查未见明显 ST 段压低,仅在 V4-V5 导联可见轻度 T 波改变,与初次入院时相比明显改善。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接近正常,射血分数(EF 值)提高到 55%,心功能恢复良好。血压也控制在 125/78 mmHg,心率稳定在 78 次/分。医生肯定她的坚持,表示目前病情稳定,没有新的缺血表现,只要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与规律用药,就能大大降低复发风险。周丽珍听到结果后明显松了一口气,心里肯定了辅酶q10的功效,发誓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然而,周丽珍没有想到,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2022年9月6日上午,周丽珍正低头制作花束,左手抓着几枝玫瑰,刚准备用右手的剪刀用力剪去多余的枝叶,胸口突然涌上一阵说不出的沉闷,像有一块湿冷的巨石从天而降,毫不留情地压在心口上,把胸腔整个封死。她的手指微微颤抖,拿着剪刀的动作迟缓下来,努力吸气,却觉得气流被堵在喉咙和胸口之间,上不去也下不来,像被厚重的棉被蒙住脸,越是想呼吸,越是窒闷。额头渗出细汗,她抬手擦去,却觉得胳膊酸沉得不听使唤,像有人在她的肩头悄悄挂上了沙袋,重量一点点往下坠,把整个手臂拽得僵硬。与此同时,嘴里泛起一股苦涩味道,喉咙里一阵恶心翻涌,她弯腰想把花枝放下,但刚放到桌上,就忍不住低声干呕。

很快,恶心感骤然加重,像有一股浑浊的暗潮在胃里翻滚,带着腥臭和酸苦,不停往上顶,腹腔深处被人搅动着,像被硬生生插进了一把搅拌棒,把胃里的东西翻搅成一团糊浆,急着要冲破喉咙。她再也控制不住,猛地吐在旁边的垃圾桶里,呕吐物中带着明显的褐色液体,刺鼻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

她的身体随着呕吐剧烈颤抖,双手紧紧抓着桌缘,喉口火辣辣地烧着,像有滚烫的水流逆行而上,每一次呼吸都被这股翻涌的力量堵在半途,让她胸口发紧,吐到最后几乎没有内容物,只有酸水和血丝涌出,她的脸色惨白,嘴唇发青。她试着直起身,却两腿发软,整个人往后仰去,双手一松,花枝散落一地,眼前一阵发黑,耳边的声音逐渐远去,最后整个人失去支撑,重重倒在地板上,陷入昏迷。很快有客人走进花店想要买花,第一眼看到的却是倒在柜台后面的周丽珍,顿时吓了一跳,十分恐慌的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时,周丽珍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面色灰白,呼吸浅促,血压仅有 80/50 mmHg,心率 118 次/分,节律紊乱,血氧饱和度降至 85%。急诊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吸氧和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安排了系列紧急检查。血液生化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 1280 U/L、谷草转氨酶(AST) 1450 U/L,远远超出正常值,提示严重肝细胞损伤;血清总胆红素 178 μmol/L(正常 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血氨浓度升至 158 μmol/L(正常

床旁腹部超声显示肝脏体积缩小、回声不均,门静脉血流缓慢,部分区域呈现逆行,符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特征。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乳酸 6.5 mmol/L,呈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结合临床表现,医生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而她的昏迷正是高血氨和毒素堆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急诊团队立即启动抢救流程,给予静脉补液、去氨治疗(乳果糖灌肠、谷氨酰胺制剂)、维生素 K1 纠正凝血、静脉注射白蛋白以维持胶体渗透压,并尝试血浆置换以清除体内毒素。但尽管采取了积极措施,她的情况依旧持续恶化,血压逐渐下降,心率加快至 140 次/分后骤然减慢,呼吸也越来越浅,最终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过长达 40 分钟的心肺复苏和多轮抢救,仍未能挽回生命。最终,医生在病历中记录:患者因急性肝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于 2022 年 9 月 6 日中午 12 时 40 分宣告临床死亡。

在病房外焦急踱步的周丽珍的丈夫,原本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心里不断祈祷着能听到“脱离危险”的消息。可当医生走出来,沉重地告知“抢救无效”的那一刻,他整个人像被当头一棒狠狠击中,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嗡嗡作响,仿佛整个世界瞬间塌陷。他眼神骤然失焦,直直地望着医生的嘴唇张合,却听不清任何话语,整个人呆愣在原地,动也动不了。那一瞬间,他觉得胸口像被雷电劈开,撕裂般的疼痛直冲全身,双腿发软,却硬生生撑着没有倒下,只是僵硬地站在走廊里,眼神茫然,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与撕心裂肺的震惊。

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眼眶泛红,声音却因激动而颤抖,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质问医生:“明明她出院后什么都听你们医生的安排,连红烧肉、啤酒都彻底戒掉了,每天按时吃药,晚上也早点休息,还坚持出去散步,为什么还是会突然出事?为什么之前复查的时候,你们不是说各项指标都稳定吗?血脂、转氨酶、心电图都没有问题,可现在却告诉我人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医生原本下意识以为,周丽珍的猝然恶化,可能是因为她在家中未能坚持规律用药,或是饮食、作息上再次出现了松懈。但当丈夫情绪激动地质问,言辞笃定地讲述她在出院后的点滴改变,医生立刻意识到,这并不是依从性差或生活习惯反复的问题。随即,他沉下心来,回到办公室翻开所有的入院记录、复查报告和实验室数据,从血脂、肝功能到心电图、彩超,一页一页仔细过目,反复核对指标和医生的记录,甚至拿出放大镜逐项比对。之后,他又再次与家属进行详细交谈,追问饮食、作息、药物使用、日常习惯等各个细节,力求从生活中找到可能的线索。然而检查表格清晰,指标变化也并未提示异常,家属的叙述同样完整,没有明显漏洞。这一刻,医生眉头紧锁,心中浮现出深深的困惑与不解。

丈夫看着医生反复翻阅病历,却始终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心里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声音压抑不住地提高:“你们不是说病情可控吗?不是说只要按时服药就不会有大问题吗?为什么现在人突然就没了?!”他的情绪越发激动,胸口一起一伏,话语里带着颤抖和撕裂。走廊里其他病人家属和护士纷纷侧目,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不安。

就在场面即将失控之际,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阵喧闹吸引,停下脚步走了过来。见状,他沉声询问发生了什么情况。主治医生立刻迎上去,把情况一一说明,并将病例递到主任手中。主任神情凝重,快速翻阅了病例和检查记录,抬头望了眼情绪激动的丈夫,随即示意他冷静些,然后亲自将他请入办公室,准备在安静的环境里详细沟通。

在办公室里,主任先让丈夫坐下,语气平稳而专业地开口:“家属请您冷静一下,我需要再确认一些细节。她在家有没有按时规律吃药?有没有哪几天忘记过?” 丈夫立刻摇头,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主任又问:“饮食方面有没有恢复以前的习惯,比如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或者再次饮酒?” 丈夫同样坚定地否认,说她一直很注意。主任继续追问:“作息是不是有熬夜的情况?有没有情绪大的波动?平时运动有没有过度?” 丈夫一一否认,态度坚决。

主任停顿了片刻,目光微微收紧,换了个角度继续问:“那在日常生活中,她有没有额外服用一些东西?比如保健品、营养品,或者别人推荐的补剂?” 这时,丈夫明显愣了一下,沉默了几秒才开口,声音有些迟疑:“有的……她最近在吃辅酶Q10,说是听朋友介绍对心脏好,她自己去药店买的。”主任听到这里,目光微微凝聚,连着追问了好几个问题,很快就确定——问题就出在辅酶q10上面!

主任摇头叹息着:“辅酶Q10在临床上,确实是一种成分安全、副作用相对较小、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益处的辅助制剂,可以说帮助了不少患者改善了状态。但它自然也有独属于自己的适应范围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周丽珍正是因为在服用辅酶Q10的同时忽略了其中3个关键细节,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即便她没有随意加量,也没有间断服药,甚至非常注意日常的规律与配合治疗,却独独忽略了这3个细节,最终引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这3点细节真的需要高度重视啊……”

第一个细节是她在购买辅酶q10时,没有注意到自己选择的是高剂量规格。市面上的辅酶q10有多种剂量,从30mg到200mg不等,通常临床推荐剂量多为每天30mg到60mg,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改善。而周丽珍因为听朋友说“效果越大越好”,便直接选用了100mg的规格,每天坚持服用,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养护心脏。问题在于,她本身就有基础心脏疾病并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这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辅酶q10同样需要肝脏代谢,叠加后加重了肝脏负担。长期超推荐剂量的使用,潜在风险逐渐累积,却没有被她察觉。她以为自己只是吃了“保健品”,并未当成药物管理,这种高剂量的长期服用最终对肝细胞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第二个细节是她在服用辅酶q10时,习惯用热茶送服。周丽珍有早晚喝茶的习惯,尤其在店里忙碌的时候,总喜欢泡上一壶浓茶提神。她觉得正好可以顺便把胶囊吞下,却没意识到高温可能影响胶囊外壳的稳定性,导致辅酶q10提前释放。更重要的是,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辅酶q10的吸收,同时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她长期每天这样服用,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点生活习惯,但这种反复叠加的小干扰,逐渐让辅酶q10的有效利用率下降,而代谢负担却增加。肝脏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功能逐渐被损伤,最终酿成了严重后果。

第三个细节是她在服用辅酶q10时,没有如实告知医生。周丽珍在定期复查时,医生都会详细询问她的用药情况,她总是只说“按照医嘱服药,没有其他”。她之所以隐瞒,并不是有意,而是觉得辅酶q10只是普通的保健品,没有必要提及。实际上,医生需要了解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和补充剂,因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比如,辅酶q10与抗凝药物华法林之间存在已知的相互影响,会降低抗凝效果,而与他汀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则可能加剧肝脏代谢的负担。如果当时她能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加强肝功能监测。但因为她一再隐瞒,医生判断她的病情相对稳定,未做额外检查,错过了提前发现风险的机会。

从临床角度来看,辅酶q10本身并不是危险药物,它在一定范围内的确对心脏功能改善有帮助。但关键在于使用方式,如果剂量不合理,或者与饮品、药物混合使用,便可能打破肝脏代谢的平衡,形成隐匿性损伤。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早期即便受到损害,也能通过功能代偿维持正常指标,这就是为什么周丽珍多次复查时,数据表现相对稳定,让她和家人误以为一切无碍。然而,当肝脏损伤超过临界点时,代偿能力骤然丧失,症状就会以急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

结合周丽珍的经历,可以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细节如何成为隐患。她并没有明显的不良习惯,也没有刻意违规用药,却因为选择了过高剂量、用热茶送服,以及未告知医生这些小细节,逐渐让肝脏承受了超负荷的负担。她的突然昏迷和肝衰竭,并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这些细节长期叠加后的必然结果。很多患者都容易把辅酶q10当成普通保健品,而忽略它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潜在风险,这也是值得警惕的地方。

所以,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在使用之前都应当遵循医嘱,明确剂量和使用方式。患者和家属应当养成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在复查或就诊时如实告知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和营养品。医生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判断,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周丽珍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管理中从来没有“无所谓的小事”,任何看似极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疾病的走向。学会尊重药物的特性,学会与医生保持完整沟通,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资料来源:

[1]张娟,田莹. 辅酶Q10:心脏保护伞的前世今生[J].健康必读,2025,(24):83.

[2]宫能云,胡世冉,朱梦佳,等. 南极磷虾油协同红曲、辅酶Q10的降血脂功效[J/OL].食品工业科技,1-30[2025-09-11].https://doi.org/10.13386/j.issn1002-0306.2024120141.

[3]杨雅煊,华雨,陈思,等. 辅酶Q10脂质体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5,38(03):14-20.

(《杭州一女子肝衰竭走了,医生:吃辅酶Q10营养心脏,服药时避免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