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成镇上湾村今年又玩出新花样,迟熟龙眼一开摘,全村仿佛集体中了“丰收大奖”。有人早起忙采摘,有人路边吆喝卖果,客商排队收购像抢春运车票。果农老黄撇嘴:“今年行情不错,摘果都不敢偷懒!”收购商小黄却喊累:“天天抢货还得比速度!”这满地的龙眼和街上的热闹,究竟是老
大成镇上湾村今年又玩出新花样,迟熟龙眼一开摘,全村仿佛集体中了“丰收大奖”。有人早起忙采摘,有人路边吆喝卖果,客商排队收购像抢春运车票。果农老黄撇嘴:“今年行情不错,摘果都不敢偷懒!”收购商小黄却喊累:“天天抢货还得比速度!”这满地的龙眼和街上的热闹,究竟是老天赏饭吃,还是村民有门道?你说,这农村和城市谁才是真正的马云?
谁说秋天只属于枫叶?在上湾村,秋天属于那颗颗糖球一样的龙眼,属于每一张憨笑着的果农脸。这个收获季,全村像被打了鸡血,一大早人影晃得比城里早高峰还热闹。听说,3000亩龙眼齐刷刷成熟,家家户户都像中了小型“彩票”,收购商挤成长龙,村口嗓音比广场舞还响。
不过这事要往深里看,真不是光靠天时地利这么简单。先瞧瞧黄永远,种了二十多年的龙眼,每棵树都堪比家里宝贝,照料得比养孙子还勤快。一年到头风吹雨打,他可没偷过懒。结果今年一棵产五十多公斤,二百棵树一算,分分钟小几万到手。你要问,这果实咋这么给力?全靠老黄用有机肥伺候,一点农药都不沾,绿色健康跟网红食品有得比。
话说回来,不少村民也秉持这套操作,百棵龙眼树扎根山脚下,个个精心护理,树龄小的也能结几十公斤,年长的更是“老当益壮”,一棵就能拎出一百公斤果子。只要舍得下功夫,龙眼一到手,收入比打工强。一年苦干,秋天一来,村里不少人都能“赚回老婆本”。
但最妙的还在于“迟熟”两个字。你看这村子气温跟市区有差,龙眼慢半拍成熟,价格却溢价得厉害。别人家的龙眼早卖完,这儿才开始旺销,市场空挡期比KTV包间还难抢。错峰上市让上湾村成了果品圈的“后浪”。做生意嘛,讲究一个时机,这点村民玩得溜溜转。
还有个秘密武器,就是大雾岭那鬼天气。昼夜温差大,果实糖分都存起来,口感清甜带脆,吃一口都能让人扯着嗓子喊“真材实料”。不少收购商来了还舍不得走,黄家声都说,“这里的龙眼,比珠三角的香多了。”他这十年都抢着来,收货量一天就上万公斤,热闹得不像话。
“收购一条街”可不是吹的,村道两边装箱、分拣、称重,场面堪比菜市场升级版。外地收购商的车队拉得比婚车还长,谁家龙眼品质好,大家都成行家。这种规模,别说县城了,放到大城市都能成网红打卡点。有的村民说,这才叫真正的“乡村夜市”,白天卖龙眼,晚上守微信订单,线上线下两手抓,腰包鼓得不想再出去打工。
这些年村里干部也没闲着,候任村长头脑灵光——生态优势成了真金白银。村委会带头搞龙眼产业,把大雾岭的特色气候变成名牌招牌。20年砍出来的路,现在成果显现,3000亩面积,单产预计突破100万公斤,怎么不是“金山银山”?这比银行理财还靠谱。
科学管理也来插一脚。村里推广标准化种植,严控果品质量,还带着大家玩电商、搞采摘游。城市里的吃货们不用下厨房,网购就把新鲜龙眼送到家,北方市场也开始尝鲜。出口渠道也慢慢铺开,“信字号”品牌刚搞起来,未来怕是要进驻超市货架,一颗龙眼能撑起一片天地。
当然,说到底还是人与自然拼个你追我赶。上湾村的龙眼,是大雾岭的礼物,也是勤劳村民的汗水和智慧结晶。山水有灵性,人心有门道,合起来就是丰收的魔法。那阵收购街的喧嚣,就是村庄的生命力,是中国农村最美的烟火气。
村民间有句土话:“好果子不怕巷子深,光靠嘴甜唤不来真收成。”这话搁哪儿都成立。城市里买果子挑品牌,村里种果子拼本事,谁也别瞧不起谁。如今农村玩起标准化、数字化,比城里写代码也不逊色。人家既懂耕田,也会发朋友圈,顺手还能开个直播带货。
丰收的背后,其实是科技、市场和传统的三重奏。果农用心种植,村委加码管理,电商开路销售,谁说中国农村没有创新?一颗龙眼,不光能致富,更能让乡村振兴搞得热火朝天,活力四射。那些自以为农村老土的人,不妨来上湾村走一遭,看看到底谁在引领新潮流。
所以啊,你要问茂名上湾村这场龙眼丰收到底啥滋味?答案就是甜到骨子里,香到心坎上。只要肯干,山里也能过上城里的好日子。收购一条街的热闹和果农的笑脸,就是最硬核的证明。难怪有人说:“城里人羡慕高薪,村里人盼着丰收,谁能想到,龙眼也能推上一个新高度!”
或者说,这个村子用龙眼把梦想“摘”到手,就等你来亲口尝尝这份真实滋味。
你觉得城里人都在拼高薪,农村果农却靠一颗龙眼就能赚翻,这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高段位生活家”?如果有一天你愿意离开格子间,去试试种果卖货,是不是幸福和赚钱全都能兼得?这一条收购街上的笑容,会不会比城市CBD楼下还灿烂?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高冷小猫n6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