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志承载着时间的流淌,见证着文化的变迁。从蜀锦故事中领略蜀地千年极致美学,从千年茶史中寻味竹韵茶香,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渊源中感悟兼容并蓄的巴蜀文化……每一堂“蓉城方志好课”都是一场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的文化盛宴。
地方志承载着时间的流淌,见证着文化的变迁。从蜀锦故事中领略蜀地千年极致美学,从千年茶史中寻味竹韵茶香,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渊源中感悟兼容并蓄的巴蜀文化……每一堂“蓉城方志好课”都是一场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的文化盛宴。
近期,第二届“蓉城方志好课”获奖名单揭晓。蓉城教师坚持从地方志出发,通过小切口、专题化讲述,传承天府之韵,绽放蓉城之美。为进一步推动方志好课的传播推广,助力课程质量提升,9月8日晚,“蓉城方志好课”导师团的三位导师与一等奖获奖教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点评获奖作品的同时,共同推动方志文化以更优质、更生动的课堂形式走进校园、发扬光大。
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
“《蜀锦之问》这堂课设计巧妙、结构清晰,紧密围绕提问、求证、破局解题这三个环节,从探索本土非遗出发,最后落脚点放在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上。”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副校长冉美玲对成都市草堂小学张艺潇老师的《蜀锦之问》课程进行点评时说道。
冉校长认为《蜀锦之问》将蜀锦这张成都千年名片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很好利用了《华阳国志》、《成都市志》等一系列资料文献,充分整合了博物馆、纺织学校等相关的场域资源,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让冉校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蜀锦之问》课程最后带领大家一同思考,当蜀锦发展陷入瓶颈期后,是否可以以AI等新技术破局解题,AI应该如何与蜀锦未来创新传承发展相结合。她建议,可以多采用这种提问式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接收知识,而是会主动调动过往的知识储备,尝试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更能为养成思考好习惯、开展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伴随终身的能力,而非局限于课堂的阶段性任务。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
成都大学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樊英杰点评成都七中英才学校王灵艳老师的获奖课程《汇百流,遂成都——方志里的“湖广填四川”》时表示,课程立意和方志主题融合度很高,这既是一门历史课也是一门思政课。课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引导学生去观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运用多元的视角和综合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樊院长点评道。
“这门课讲得很生动也很有温度,通过讲述城市发展,重点突出了成都的一个城市的特点,就是包容,此外还展现了自信、开放、创新、进取等精神特质。”樊院长说,对学生而言通过这堂方志课可以更知乡爱乡,厚植家国情怀,赓续家乡文脉。
针对课程容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樊院长建议课程结构上要明主次,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掌握。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时间精力分配上也值得继续探讨,帮助学生在完成繁重课业之余,还能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实现 “学用结合” 的良性循环。除樊院长提到的建议外,王灵艳老师也自我反思表示,成都东山地区客家聚居区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中强调还不够,这些都可以继续改进完善。
根植地域文化特色
对成都英华学校晏宋钰老师的获奖课程《基于阅读的校园成都文脉馆打造——为非遗展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樊院长点评表示,晏老师的课程立意新颖,有跨学科的尝试和探索,以历史学科为主导,涵盖了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甚至融入了AI,是一种参与式的主题学习。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些非遗项目,利用了丰富的材料素材,让他们有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然后对一些很专业的概念有了深度思考和深刻理解。地域性也很突出,比如课中选择的非遗都是和成都文化、四川文化有紧密衔接的。”樊院长认为《基于阅读的校园成都文脉馆打造——为非遗展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有很多可以参考借鉴之处,值得学习推广。
最后,樊院长也为课程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老师上台讲述和学生上台展示、互动讨论的时间略显不平衡,虽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也导致教师核心知识讲解、逻辑框架搭建的时间被压缩,可以丰富一下教师系统性讲述的时间和内容,让整个课程的教学节奏更合理、教学效果更显著。”晏宋钰老师回应,自己将会把樊院长的意见建议带回来和同事一同探讨,共同推动方志文化和教育教学更好融合。
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说到四川天府新区广都学校邱柏尧老师的获奖课程《讲好广都的故事》,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名师工作坊导师吴明渠指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非常广,从历史变迁到地理位置,从饮食文化到娱乐生活,通过有效整理大量资料素材,最终在讲述时思路清晰、主次分明。
“我们可以看到课程融合了语文教材、音乐教材、美术教材,还与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等都有结合。而且融合得不生硬、十分丝滑,我认为这点做得非常好。此外,课上有理论讲述、小组讨论、实践探索等环节,形式样,学生参与度很高,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广都文化。”吴明渠点评道。
吴明渠建议,可以尝试在课程框架设计上可以做一些分类设计,让学生学习更有条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门课程的预设偏多,很多同学提前准备好资料然后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然而部分教学资源薄弱地区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所以导致课程在可复制性上有所欠缺,可以尝试在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都进一步优化完善,让课程更具参考价值,便于推广借鉴。
从茶文化中窥探成都人的生活哲学
“成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成都喝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成都人民生活哲学的一种深刻的一个体现。”吴明渠说,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黄怡老师的《茶香漫成都》以成都方志为蓝本,把成都茶文化和成都人的精神联系起来。
吴明渠表示,和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立意很生活化,课程里很多元素也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课程结构清晰,还融合AI课堂互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区分茶叶品类,带学生了解四川名茶,感悟成都人包容闲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一点十分关键。
“一堂课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东西,我相信通过这堂课,我们的孩子不止学到了一样本领。”她建议,一堂课不应只停留在 “教会知识点” 的层面,更要教会孩子主动探索的能力,可以将课程继续精研细磨,围绕“一堂课究竟可以教会孩子什么”这个问题,打破传统课堂 “知识灌输” 的单一局限,从孩子的成长需求与未来发展出发,挖掘每一堂课背后更丰富的教育价值。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