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籍里月亮的离奇记载:有8万名白衣工人维修,古代刘慈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1:06 2

摘要:郑仁本的表弟和一个王秀才去河南嵩山玩,结果迷路了。天快黑时,他们听到鼾声,找到一个白衣人枕着包袱睡那儿。醒了后,白衣人说自己是月亮上的工人,包里装着斧头凿子那些工具。还分给他们米饭,说吃这个一辈子不生病。

郑仁本的表弟和一个王秀才去河南嵩山玩,结果迷路了。天快黑时,他们听到鼾声,找到一个白衣人枕着包袱睡那儿。醒了后,白衣人说自己是月亮上的工人,包里装着斧头凿子那些工具。还分给他们米饭,说吃这个一辈子不生病。

关键是他说月亮由七宝合成,形状像丸子,不自己发光,而是太阳照在凸起的地方形成的影子。还有八万二千户人在修月亮,他就是其中一员。说完指路,人就没了。

这八万二千户,按古籍算,可能指八万多工人。七宝在佛教里常指金银琉璃啥的,但这儿可能比喻月亮组成元素。唐代人就这样记下来,没多解释。

这事儿乍看是神话,但里面藏着科学味儿。月亮像丸子,就是球体;不发光,反射太阳光;表面凸凹不平。这些认知在唐朝就出现了,比西方天文学家早得多。

伽利略1609年用望远镜看月亮,才确认月亮表面坑坑洼洼。哥白尼1543年提日心说,但月光反射太阳的观点,中国早有。汉朝张衡在《灵宪》里就说过类似,公元132年左右,他写月光是日光反射,还发明浑天仪模拟天体运行。

张衡生于78年,死于139年,是东汉人,官到太史令,精通历算。他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一位,还画了2500颗星星的星图。地动仪能测地震方向,指南车啥的。他解释日月食成因,说月食是地球挡了太阳光。这些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中国古人从夏商周就开始观测天象,建鹿台啥的平台,记录日月星辰。北宋在汴京设四个观星台,用窥管看行星,窥管是简易望远镜前身。

这些古人用肉眼和纸笔,就得出准数据。清朝时,天文发展慢了点,但出了王贞仪这么个女天文学家。1768年,王贞仪生江苏,祖父王者辅影响她学数学天文。她随父行医,走遍陕西湖北广东,还跟蒙古人学骑射。

18岁时,王贞仪专注天文,设计实验证地球球体,纠正天圆地方旧说。24岁写《历算简存》,简化古算法。著书多,如《象数窥余》《月食解》,解释月食原理,用模型演示日月地位置。她还注解古算经典,让人易懂。

王贞仪心胸开阔,希望中国人继承本土算学,别只知西洋。1797年,王贞仪病死,享年29岁。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