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苏味道后裔—元氏县苏恒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0:33 4

摘要:有块破石碑,在纽约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靠着,它经历了七百年的风风雨雨,一声不吭的,上面有几行干巴巴的楷书,安安静静地看着一个河北家族又壮观又不顺的搬家历史,一说到三苏,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那三个很会写文章的大名人,但是在元氏和栾城那一片儿,真正

有块破石碑,在纽约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靠着,它经历了七百年的风风雨雨,一声不吭的,上面有几行干巴巴的楷书,安安静静地看着一个河北家族又壮观又不顺的搬家历史,一说到三苏,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那三个很会写文章的大名人,但是在元氏和栾城那一片儿,真正给当地精神定调的“槐阳苏氏”,他们的故事弯弯曲曲的,就跟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坎坎似的。

槐阳苏氏家族是从唐代的大官苏味道那儿来的,后来他们家搬了好几回,从唐朝末年热热闹闹的长安一直往北搬,最后在元氏县停下了,光看他们家的家谱就眼晕,更别说里头一个个性格都特别突出的大人物了,苏恒这个名儿现在听着可能不熟悉,可在元末明初那时候,他可是个在当地很有名的能干官员,他活了差不多十三世纪那么久,出生在元氏付村,通过科举当了官,先后干过金大中大夫、吉州主簿、建昌路知事这些职位……这些名头说起来有点绕嘴,但是要说他干的实事儿,那可明明白白的:把当地的风气整治好了,安抚那些到处流浪的人,开垦荒地扩大农田,老百姓都夸他,这可不是光嘴上说说,是实实在在地把那些到处跑没地儿待的人给安顿好了,让荒地变成了好地,地方上收的税也越来越多,要是找个好“父母官”的例子,苏恒估计能排第一。

有意思的是,他干事业背后还有个讲究传承的想法,他年轻的时候,跟着一个有名的老师李冶学习,老了退休回老家,没彻底躲起来不管事儿,而是一门心思搞家族里的教育,什么叫“家学渊源”?看看他们家族历史,苏恒的三个儿子、十个亲孙子,大部分都当过官,有的做了教授,有的成了学正,就连他父亲那辈儿的苏彝,还做到了安庆节度使,也就是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应了那句老话说的:读书人家,根基深厚枝叶繁茂。

再说说那块在元代至大年间立的“槐阳苏氏先德之碑”,这可不是普通的墓碑,规格高记的事儿也全,成了他们家族搬家和功劳的历史证明,可惜的是现在完整的碑文就剩下一部分飘洋过海,在美国的博物馆里放着,谁能想到中国北方一个小村子里家族的记忆,跑到大洋那头的外国去了?真让人觉得可惜。

仔细琢磨一下,苏氏家族走过的路,就像北方历史的一个小影子,大的动乱让他们到处搬家,高邑、栾城、元氏这三个地方折腾了好几回,才有了现在家族的样子,可是要把每一步的详细情况说清楚,还得靠后人从零碎的史料里找,就像高邑那一带他们家留下的痕迹,到现在还在档案堆里没人动,也没弄明白,就因为这些还没凑齐的小碎片,苏味道那个“栾城祖籍”,一直都像被雾气罩着——有历史,也有好多没解开的谜。

三苏文化可不是只和当官的荣耀有关系,家里的人有在官场里的女人,也有读书多的学者,像元代有名的大臣、写历史的苏天爵,老家本来在栾城,后来搬到现在河北新乐,他的事儿直接写进《栾城县志》了,不管当官还是做学问,都给当地文化打了基础,跟那些朝代换来换去的名和利比,一种又坚强又温和的文化能一直传下去,可能才是这儿老百姓传了上千年的精神秘密。

想来想去,这样的历史,就算是破破烂烂的碎片,也是河北地上擦不掉的颜色,一个个搬家留下的脚印,一行行刻在碑上的字,说不定就是中国家族文明又温柔又固执的说明,谁说农村就只能代表落后?在苏家这样的人手里,它明明带着能跨过好多世纪的希望和亮光。

现在咱们找根源,肯定会想问:那块留在外国的碑,还有没有机会回到它的老家?“三苏”文化,是不是还在老家有点影子、又有新的发展?答案不一定,就因为没解开,才让人心里痒痒、着急,忍不住接着找,接着问……你会不会好奇,下一块碎碑会在什么地方出现?

来源:蔷薇说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