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你今年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赚钱这件事,好像突然被按下了困难模式。就好像你明明跟去年一样努力,甚至更拼命了,但打开账户一看,财富不但没有增长,甚至还在缩水。
大家好。
不知道你今年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赚钱这件事,好像突然被按下了困难模式。就好像你明明跟去年一样努力,甚至更拼命了,但打开账户一看,财富不但没有增长,甚至还在缩水。
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不是你不够努力,也不是你运气不好。
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赚钱的底层逻辑,我们所依赖的那个旧地图,已经悄悄被换掉了。
今天就聊聊我们普通人能切身感受到的,那些正在真实发生,甚至有点残酷的社会真相。
把这些看明白了,可能比你天天焦虑、天天加班更有用。咱们开始吧。
我们先来聊第一个,可能很多人听了会不太舒服的真相。就是我们现在赚的每一分辛苦钱,其实都是在为过去那些“容易钱”买单。
什么意思?你想想,大概十年,甚至往前推五年,我们社会上是不是弥漫着一种“造富神话”的氛围?
那个时候,开个淘宝店,只要你敢进货,好像就能卖爆。做公众号的,随便写写文章,广告费就收到手软。更不用说房地产了,买套房,眼睛一闭一睁,涨的钱比你十年工资都多。还有那时候的互联网大厂,进去就是高薪,年终奖拿到你怀疑人生。
那种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在一个鱼塘里钓鱼,而且那个鱼塘里的鱼,又多又饿,你随便甩个钩下去,都能钓上来一条。那个时候,我们很多人都默认,赚钱,就应该是这样的,高速增长,遍地机会。
但现在,你感觉到了吧?那个鱼塘,水温变了。
首先,房地产这个最大的“印钞机”熄火了。过去二十年,房地产以及它带动的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比如装修、建材、家电、中介,吸纳了多少就业?创造了多少财富?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给我们整个经济加了超强的燃料。
很多人,包括我们的父辈,可能一辈子最大的一笔财富增值,就来自于房子。这给人一种什么样的错觉呢?就是觉得,钱,是可以“生”出来的,而且是以一种非线性的、爆炸式的方式。
但现在,这个发动机的转速慢下来了,甚至快停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过去那种,你把钱投进去,它自己就能像滚雪球一样变大的模式,结束了。以前买房的逻辑是“投资”,是“资产”,现在你再看看周围,很多人买房,考虑的是“它会不会跌”,是“我每个月的房贷能不能还得起”。逻辑一变,整个链条上的钱,就都“死”了。装修公司没活干了,建材老板开始清库存了,家电卖场周末都没几个人了。
然后是互联网。前几年,是不是人人都想进大厂?觉得那是金饭碗。因为那个时候,资本热钱涌进来,大家都在烧钱抢地盘。一个项目,可能不怎么赚钱,但只要能拉来用户,有流量,就能拿到下一轮融资,就能继续烧。你和我,作为里面的一个员工,拿到的高薪,其实很多都是资本的钱,而不是公司自己赚来的利润。
现在呢?你看看,裁员、降本增效,成了主旋律。为什么?因为投资人也不傻了,他们也要看利润了。以前是比谁跑得快,现在是比谁活得长。那些靠烧钱续命的项目,自然第一个被砍掉。所以你看,很多35岁的大厂人,突然就“毕业”了。他们不是不优秀,而是他所在的那个“快速扩张”的齿轮,已经不再转动了。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个“容易钱”的时代,塑造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和财富观念。我们习惯了月薪几万,就敢背上几百万的房贷;我们习惯了每年手机都要换最新款,车子开了三五年就想换。
但我们很少去想,支撑我们这种消费的,真的是我们创造的价值吗?还是时代给我们的红利?
现在,潮水退了。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去我们踮起脚尖够到的生活,现在要我们跳起来才能够到,甚至跳起来也够不到了。所以,难,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正在从一个“资产增值”的逻辑,切换到一个“劳动赚钱”的逻辑。这个过程,就像戒断反应,肯定会痛苦。我们得先认清这个现实。
聊完过去的“容易钱”,我们再来聊聊现在。第二个残酷的真相是,“稳定”这个词的定义,正在被彻底改写。
以前我们说到稳定,会想到什么?公务员、老师、医生,或者是在一个大国企、大单位里,熬年头,等退休。你只要不犯大错,基本上可以安安稳稳地干一辈子。这就像上了一艘大船,虽然开得慢,但风浪再大,也感觉很安全。
但现在,你有没有发现,这艘“大船”的船票,越来越难拿了?
你看每年的国考、省考,报名人数一次次刷新纪录。几千个人抢一个岗位,已经不是新闻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尤其是很多名校毕业生,甚至是一些在外面已经做到管理层的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进去?
因为外面“风浪”太大了。以前大家觉得,在企业里,虽然不稳定,但是赚得多,机会多,天高任鸟飞。现在发现,鸟飞着飞着,可能就没力气了,或者天突然就变了。
但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涌向那艘“大船”的时候,这艘船本身,也变得不那么“稳定”了。
首先,进去的门槛变得极高。这已经不是普通人的“稳定”选择了,这是学霸和卷王们的战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条路,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断了。
其次,就算你挤进去了,里面的“稳定”也变味了。过去是“一张报纸一杯茶过一天”,现在呢?各种任务、指标、考核,一样都不少。很多基层岗位,工作强度、压力,丝毫不比企业小,但收入的增长,却几乎是停滞的。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稳定”,一种“不会被轻易开除”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是以牺牲你未来所有的可能性为代价的。你的收入,你的成长,都被牢牢地锁死在一个天花板下面。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危机。
我有个朋友,在某地的电信公司。前些年,真的是人人羡慕。但这两年,他跟我说,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他们的很多业务,比如装宽带、办手机卡,流程越来越自动化,线上就能搞定。以前需要一个营业厅,十几个员工,现在可能一个APP就替代了。
他说,他每天坐在那里,看着人来人往,但大部分人都是来咨询一些老年机怎么用之类的问题。他心里很慌,他觉得自己的工作,随时可能被一个系统、一个程序替代掉。但是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单位里干了二十年,除了这些业务,他什么都不会。你让他现在出去,他能干什么呢?
这就是现在很多所谓“稳定”工作的真相。它不再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它更像是一个“养老院”。你在里面,慢慢地丧失了适应外面世界的能力。等到有一天,这个“养老院”因为成本问题要缩减编制了,或者直接被时代淘汰了,你就是第一个被牺牲掉的人。
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在任何地方,都有饭吃。是你拥有了别人拿不走的能力。
过去,这种能力可能是一门手艺,比如木匠、厨师。现在,这种能力,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你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链接资源的能力。
而那些传统的“稳定”岗位,恰恰在磨灭你的这些能力。它用一套固定的流程,固定的模式,把你变成了一颗螺丝钉。这颗螺丝钉,拧在特定的机器上,很有用。但一旦机器换了,这颗螺丝钉,就可能一文不值。
所以,今年赚钱为什么难?因为很多人,都在为过去追求的那种“伪稳定”,付出了代价。他们发现,自己以为的“铁饭碗”,可能只是一个瓷饭碗,一碰就碎。
第三个真相,可能对很多做生意、做副业的朋友来说,体会会更深。那就是,靠信息差赚钱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什么叫信息差?说白了,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在过去,这几乎是最好赚的一种钱。
十几年前,你在深圳的华强北,花几百块钱进一批手机壳,然后拿到内地的小县城去卖,一个能卖几十块。为什么?因为县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东西在深圳只卖这个价。这就是信息差。
几年前,你发现一个海外的小众品牌,很好用,国内没人知道。你通过代购或者海淘的方式把它引进来,在淘宝上开个店,加价卖。只要东西好,你就能赚钱。因为国内的消费者,不知道去哪里买,也不知道它的原价是多少。这也是信息差。
甚至包括我们考的很多证书,做的很多培训。为什么培训机构能赚钱?因为他们掌握了考试的规律、重点,而你自己去摸索,可能要花十倍的时间。他们卖给你的,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差。
但是在今天,你再想靠这招赚钱,试试看?
你卖一个手机壳,消费者立马就能打开拼多多,用“拍照识图”功能,找到跟你一模一样的,价格可能只有你的一半,还包邮。
你推一个海外的小众品牌,可能你刚发了笔记,第二天就有人扒出它的官网,把价格换算得清清楚楚。消费者一看,你卖得比官网还贵,谁还会买你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电商平台,几乎把我们这个世界,给“铲平”了。
过去,信息是有“壁垒”的。地域是壁垒,语言是壁垒,专业知识也是壁垒。这些壁垒,隔绝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创造了套利的空间。
现在呢?你想知道什么东西的价格,打开比价软件。你想学什么知识,B站、抖音上,无数免费的教程等着你。你想买什么东西,全球的商品,都摆在你的手机屏幕上,价格透明得像一层玻璃。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结果:单纯的“搬运工”,没钱赚了。
你只是把一个东西,从A点搬到B点,不创造任何新的价值,那么市场给你的回报,就会无限趋近于零。因为总有人,能用比你更低的成本,完成这个“搬运”的动作。比如那些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平台,比如那些直接跟工厂合作的主播。
所以你看,现在直播带货为什么那么卷?因为价格太透明了。主播们只能在直播间里,一遍遍地喊“全网最低价”,甚至不惜亏本赚吆喝。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你的价格比别人高一毛钱,观众立刻就会划走。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普通人想赚钱,逻辑就要彻底变了。
你不能再指望“我知道,你不知道”了。你要思考的是,在“我们都知道”的情况下,我能提供什么别人提供不了的价值?
这个价值,可能是什么呢?
可能是你的“审美”。同样是卖衣服,别人只是把衣服挂在那里,而你,能把它搭配得很好看,能讲出这件衣服背后的设计理念,能给你的客户提供专业的穿搭建议。这个,是机器和比价软件给不了的。
可能是你的“服务”。同样是卖一个产品,别人只是卖出去就完事了。而你,会耐心地教客户怎么用,会定期回访,会帮他解决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能跟他交个朋友。这种“人情味”,是冰冷的平台无法替代的。
可能是你的“专业”。同样是讲一个知识,别人只是照本宣科,而你,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讲得明明白白,还能举一反三,告诉大家怎么在实际中应用。这种“深度加工”,是有价值的。
说到底,当信息差消失后,我们能赚的,只能是“认知差”的钱,是“服务差”的钱,是“审美差”的钱。
这要求我们,不能再做一个只会传递信息的“二道贩子”,而要努力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生产者”。这个转变,当然是痛苦的,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才会觉得,钱,越来越难赚了。
第四个真相,跟我们每个人的钱包都息息相关。那就是,我们的消费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分裂”。一边是极致的省钱,一边是疯狂的烧钱。而最难受的,是夹在中间的那些。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你身边,有两种人活得特别“明白”。
一种是,拼命省钱的人。他们买东西,首选拼多多、折扣店。吃饭,能自己带饭就绝不点外卖。出门,能坐公交地铁就绝不打车。他们会为了几块钱的优惠券,研究半天平台规则。他们信奉的,是“非必要,不消费”。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另一种是,好像完全不受影响的人。他们依然在买奢侈品,去昂贵的餐厅,满世界地旅行。你看那些高端商场,周末照样人挤人。那些限量款的包、手表,依然需要配货,甚至还要排队等。钱,对他们来说,好像只是一个数字。
但最庞大,也最拧巴的,是中间的这群人。我们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们买咖啡,可能不会再天天喝星巴克了,会选择瑞幸、库迪,甚至便利店的9块9咖啡。但你让我们彻底不喝,好像又做不到,因为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买衣服,可能不会再去逛大商场了,会更多地看优衣库、Zara这种快时尚。但你让我们去穿拼多多上十几块钱的T恤,我们又会觉得,质量没保证,穿出去没面子。
我们出去吃饭,可能不会再去那些人均几百的高档餐厅了,但还是会选择一些有情调、有氛围的“网红餐厅”,吃完之后,拍个照,发个朋友圈。
你发现了吗?我们,就卡在中间。我们既想要“性价比”,又放不下“品质感”。我们既想省钱,又害怕“消费降级”被人看出来。
这种拧巴的心态,直接导致了那些定位“中间层”的品牌和商家,日子变得异常艰难。
那些不上不下,有点小贵,但又算不上奢侈品的品牌,现在是最尴尬的。想追求品质的人,会咬咬牙,加点钱去买更好的。想追求性价比的人,会觉得你这个价格,我为什么不去买平替?
于是,这些中间品牌,就成了被最先“抛弃”的那一个。你看这两年,多少曾经我们耳熟能熟的服装品牌、餐饮品牌,在悄悄地关店,甚至直接倒闭。它们的定位,就是服务我们这些“中间层”的。但是现在,我们这群人,开始“分裂”了。
这给我们普通人赚钱带来了什么影响?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个体户,你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定位是给这些“中间层”的,那你今年一定会感觉特别吃力。你会发现,你的客户,要么流失了,要么就是对价格变得异常敏感,一直在跟你讨价还价。你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非常厉害。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人,你在这些“中间层”的企业里工作,那你自然也会感觉到寒意。公司不赚钱,你的工资、奖金,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你的岗位,都可能不保。
这个世界,正在残酷地惩罚那些“不够好”和“不够便宜”的。
要么,你就做到极致的好,好到让那一小部分有钱人,愿意为你支付高昂的品牌溢价。要么,你就做到极致的便宜,便宜到让大多数追求性价比的人,无法拒绝。
最怕的,就是卡在中间。有点品质,但不多。有点便宜,但不够。这种“半吊子”状态,在未来,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所以,今年赚钱为什么难?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庞大的“中间市场”,正在塌陷。我们每个人,都被迫要做出一个选择:要么向上走,提供更高的价值;要么向下走,提供更低的价格。而停在原地,只会被无情地淘汰。
第五个真相,可能听起来有点像“狼来了”,但这次,“狼”可能真的已经到了我们家门口了。那就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惩罚”那些不学习的人。
很多人对AI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它是个聊天机器人,能帮我写写文章,画画图。觉得这东西,离我们还很远,影响不到我的饭碗。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换个角度想。AI最擅长做什么?它最擅长做的,是那些有固定流程、重复性高的“规则性工作”。
什么叫规则性工作?
比如,一个公司的基础会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发票,做账,报税。这些工作,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则。AI学习了这些规则之后,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快,更准,还不会累。
比如,一个银行的柜员。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是重复地回答客户类似的问题,“我的卡丢了怎么办?”“怎么办理存款证明?”。这些问题,AI完全可以应付。
再比如,一个流水线上的质检员。他的工作,就是盯着产品,看上面有没有瑕疵。这种工作,对于人来说,时间长了会疲劳,会出错。但对于AI的视觉识别系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比较基础的岗位,我做的工作,比这个复杂多了。
那我们再来看一些“复杂”一点的工作。
比如,一个设计师。过去,他可能需要花好几天时间,去构思一个海报,然后用PS一点点画出来。现在呢?他只需要跟AI说,“帮我生成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关于咖啡的海报”,几十秒,AI就能给他生成几十个方案,供他挑选和修改。
比如,一个程序员。过去,他可能需要自己手动去敲几百行代码。现在,他只需要把自己的需求告诉AI,AI就能自动生成大部分的代码框架,他只需要做一些修改和调试。
你发现问题了吗?AI并没有完全“取代”这些设计师和程序员。但是,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这就带来了一个更隐蔽,也更残酷的结果:以前需要10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只需要2个会使用AI的“超级个体”,就能完成了。
那剩下的8个人,去哪里呢?
这就是技术对我们普通人最真实的“惩罚”。它不是直接把你的饭碗抢走,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贬值”了。
你的经验,你的熟练度,在AI的强大算力面前,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你过去引以为傲的那些“技能”,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一个谁都可以轻易获得的“标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去主动学习,不去了解这些新技术,不去思考怎么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自己,那么,你被淘汰,就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这种淘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它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可能跟以前一样,每天勤勤恳恳地加班,但你突然发现,你的价值,越来越低了。跟你竞争的,不再是你的同龄人,而是一个24小时不休息,还不用付工资的“AI员工”。
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和恐慌的。
所以,今年赚钱为什么难?因为技术的变革,正在加速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在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只会重复劳动,不具备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从价值链的核心位置,给“代谢”出去。
而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工作,有多少是AI可以替代的?如果AI替代了这部分工作,我还能剩下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最后这个真相,我想聊点跟“心态”有关的东西。这也是我认为,在当下这个环境里,比任何技巧都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正在从一个“比谁跑得更快,比谁更强”的时代,慢慢地,走向一个“比谁更能熬,比谁能扛”的时代。
过去几十年,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增量市场”。什么叫增量市场?就是蛋糕在不断地变大。
那个时候,机会很多。这里有一个风口,那里有一个赛道。你只要胆子大,跑得快,抓住了其中一个,就能快速地分到一块大蛋糕。那时候,我们崇拜的是什么人?是那些“成功者”,是那些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的“大佬”。我们天天看的,都是“三年上市”、“一年融资几百亿”的造富神话。
整个社会的氛围,都非常“急”。大家都在比谁赚钱更快,谁的公司更大,谁的职位更高。这是一种“进攻型”的逻辑。
但是现在,蛋糕不怎么变大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在缩小。这就变成了“存量市场”。
存量市场里,逻辑就完全变了。你面前的蛋糕,就这么大。你想多吃一口,就意味着别人要少吃一口。这个时候,竞争会变得异常惨烈。
但更重要的是,在存量市场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进攻”了,而是“防守”。
不是比谁能抓住一个风口,一飞冲天。而是比谁,能在寒冬里,活下去。
不是比谁的肌肉更发达,而是比谁的脂肪更厚,更能抵抗饥饿。
说白了,就是“比谁能扛”。
你看现在的企业,大佬们不再天天讲“颠覆”,讲“生态”,讲“梦想”了。他们开始讲“现金流”,讲“利润”,讲“活下去”。
你看我们普通人,前几年大家还在讨论“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现在,大家讨论更多的是,“怎么保住工作”,“怎么降低负债”,“怎么多搞点副业,增加抗风险能力”。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巨大的。
过去,我们觉得,遇到困难,只要我更努力,冲过去,前面就是一片坦途。这是一种“线性思维”。
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困难,不是你“冲”一下就能过去的。它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它考验的,不再是你的爆发力,而是你的耐力。
你能不能,在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正常的生活?
你能不能,在工作遇到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依然保持心态的稳定,不崩溃?
你能不能,在身边的人都在焦虑、都在抱怨的时候,依然能沉下心来,默默地学习,默默地积累?
这就是“扛”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过去,可能并不被重视。我们甚至会觉得,一个人如果只能“扛”,说明他没本事。有本事的人,早就一飞冲天了。
但在今天,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扛”的能力,会成为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因为它意味着,你能在别人都倒下的时候,还站着。只要你还站着,等到下一波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就是那个最有资格去抓住它的人。
所以,今年赚钱为什么难?因为游戏规则变了。它不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甚至,是一场障碍越野赛。
在这场比赛里,跑得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不摔倒,不掉队,保存好自己的体力,坚定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能扛住的人,才能看到终点。
聊了这么多,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点沉重,有点焦虑。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贩卖焦虑。
恰恰相反,我认为,认清现实,是我们摆脱焦虑的第一步。就像开车一样,你首先要知道,你现在在哪条路上,这条路的路况怎么样,你才能决定,是该踩油门,还是该踩刹刹车。
我们今天聊的这六个真相,就像是在重新看我们手里的这张人生地图。地图变了,我们的开法,当然也要跟着变。
可能我们都需要,放下过去对“成功”的那些执念,重新调整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慢一点,稳一点,专注一点。把身体搞好,把心态稳住,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像打磨一块玉一样,慢慢地,一点点地打磨出来。
也许,赚钱真的变难了。但换个角度想,这会不会,也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去伪存真,回归本质的机会。一个让我们真正去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的机会。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