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熙宁四年,河南州县的农民愁得蹲在田埂上哭,官府上门催缴“青苗钱”,原本说好的“帮农民渡难关”,咋就变成了“不借就逼得农民卖地”?
前言
你是不是也常犯这毛病?
知道“早起能抢赢一天”,却天天熬到凌晨刷手机;
明白“人脉要主动维护”,朋友发的消息隔三天才回;
甚至清楚“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结果奶茶照喝、步数不过百。
这不就是老祖宗说的“知易行难”嘛!
可北宋有个人偏不信这个邪,他就是王安石。
熙宁四年,河南州县的农民愁得蹲在田埂上哭,官府上门催缴“青苗钱”,原本说好的“帮农民渡难关”,咋就变成了“不借就逼得农民卖地”?
王安石在京城拍着胸脯说“这法子能富国强兵”,到了地方却全走了样。
其实老祖宗早为这事儿吵了几千年:一边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道容易做到难),一边说“知通统类然后行”(先摸透规律才好做)。
今天咱就扒着历史的门缝,看看古人踩过的坑、悟透的理,说不定能帮你解决“懂道理却做不到”的纠结。
荀子文化园
一、老祖宗的“知行难题”咋来的?
先从《尚书》里那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起——商王武丁时期,贤臣傅说劝君主的话:“不是明白道理难,是把道理落到实处才叫难!”
而孔子跟弟子子贡聊“啥是君子”,直接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思是“先干了再说,别光耍嘴皮子”。
就像现在有人天天喊“要孝顺”,结果连爸妈的生日都记不住,孔子要是看见,肯定得说“这不是真懂孝”。
可荀子偏要“抬杠”:“知通统类然后行!”啥意思?
比如种地,你光知道“要浇水”没用,得搞明白“天旱浇多少、下雨后用不用浇”,这“摸清规律”的过程,本身就难!
到了南宋朱熹更实在,他搞“格物致知”,说“要想真懂,就得一件一件琢磨透”。
比如想知道“啥是礼”,不能光背“君臣有义”,得看古人见面咋作揖、为啥这么作揖,琢磨透了才算“知”。
这活儿可不是三天两天能成的。
朱熹是想说:“知都没知深,后面干啥都是瞎忙活。”
你看,傅说和孔子说“做难”,荀子和朱熹说“懂难”,不是他们抬杠,是“知”和“行”本来就分深浅。
二、为啥有人“懂道理却做不到”?关键在“知”深不深
海瑞
(一)“知易行难”:不是做不到,是你懂的太表面
“知易行难”里的“知”,其实是“浅知”——就像街坊大妈都知道“孝悌是本分”,书生能背“仁义礼智信”,可真干起来就卡壳。
西晋有个叫王衍的,官当到太尉,天天跟人聊“老庄之道”“无为而治”,嘴上说“治国要务实”,可真到处理政务,要么躲着不露面,要么光说不练。
后来匈奴南下,永嘉之乱爆发,他束手无策,最后被俘身死。
你说这是“做起来难”,还是他根本没懂“当官要担责”的真义?
还有明朝海瑞,刚当淳安知县时,一门心思想“要清廉”。
结果上级来视察,按规矩得送礼,不送就给你穿小鞋。
海瑞硬顶着不送,被排挤了好几年。
他懂“清廉”的道理(浅知),却没琢磨透“咋在官场规则里守清廉”。
就像现在有人刚入职就硬扛“不搞人情”,结果连同事配合都得不到(深知),所以干起来处处碰壁。
这就像你知道“跑步能减肥”,却不知道“咋按体质安排强度、咋搭配饮食”,跑两天累得放弃。
不是跑步难,是你对“减肥”的认知太浅。
孔子与颜回
(二)“知难行易”:摸透规律后,做事顺得像开了挂
“知难行易”里的“知”,是“深知”。
把根摸透、把规律搞懂,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
孔子的弟子颜回,住陋巷、吃糙饭,还天天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咋这么开心”,他说“我懂老师的‘道’啊!”
这“懂”不是背两句“仁”就行,是跟着孔子学了十几年,挨了无数骂、想了无数通宵,才明白“仁不是锦衣玉食,是内心的充实”(知难)。
等懂了之后,“居陋巷不改其乐”就不是装的,是自然而然的(行易)。
东汉张仲景更典型,他见了太多人死于伤寒,知道“得治”(浅知),可咋治?
他翻遍《黄帝内经》,跑遍南阳乡野,记了上千个病例,才琢磨出“辨证施治”——同样是发烧,得看是风寒还是风热、是表证还是里证(知难)。
这套理论一出来,治伤寒就有了章法,手到病除的例子越来越多(行易)。
就像工匠做家具,先吃透“木材纹理、榫卯结构”(知难),后面刨木、拼接,顺得像开了挂——这就是“知深了,行就易了”。
三、古人的真事儿:知行到底咋配合才不翻车?
光说这些理论太干,咱拿古人的真事儿当“知行说明书”,看看配合不好咋翻车,配合好又多顺——全是能照到咱自己的例子!
(一)“知易行难”的坑:好主意为啥变味?
王安石
1. 王安石的“青苗法”:从“利民”到“催命”
王安石在地方当官时,见农民青黄不接只能借高利贷,就想“官府借粮给农民,秋收还,收点薄利,既帮农民又创收”——这道理谁都懂,多好的事(知易)。
可到了地方,全乱了。
官员为了政绩,把“自愿借”改成“强制摊派”,不管农民要不要都得借;
“薄利”也层层加码,变成了比高利贷还狠的“催命钱”。
大臣韩琦上奏说:“陕西有农民借了青苗钱,到期还不上,只能卖地卖牛。”
王安石在京城气得拍桌子:“我明明要利民,咋成这样了?”
为啥翻车?
因为他只知道“青苗法能利民”(浅知),没琢磨透“咋管贪腐的官”“咋定合理的额度”(深知)——好经念歪,全因“知”得太浅。
2. 沈鲤的“十年孝行”:懂透了,再难也愿干
《论语》说“孝悌是仁之本”,这道理谁都懂(知易),可“久病床前有孝子”真不难吗?
明朝大臣沈鲤的父亲得了偏瘫,卧床十年。
沈鲤不管公务多忙,每天都亲自给父亲擦身、喂饭、翻身,从没断过。
有人问他“咋坚持的”,他说“我小时候爹抱我,现在他动不了,我抱他是应该的”。
他不是只知道“要孝”,是琢磨透了“孝是一天天的耐心,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深知)——所以再累也愿意干,这就是“知深了,行就不难了”。
地动仪
1. 张衡造地动仪:先懂天地,再做器物
东汉地震多,当时人都说是“老天爷发怒”,只有张衡说“天地间的事肯定有规律”(知难的开始)。
他天天趴在观星台看星星,翻遍《易经》《考工记》,见水碗晃就琢磨“是不是地下震动传上来的?”
画了无数图、做了几十个模型,花了六年才搞明白“地震是‘阴阳相薄’,震动会通过大地传播”(深知)。
懂了之后造地动仪就顺了:铜铸的酒樽里装“都柱”,外面八条龙含铜球,哪个方向地震,龙就吐球,下面蛤蟆接住。
永初元年,西方龙吐球,大家都不信,结果几天后,朝廷收到陇西(今甘肃一带)地方官的快马奏报——那里真的发生了地震!
先啃“懂”的硬骨头,后面“做”就顺理成章。
本草纲目
2. 李时珍修《本草》:辨清真假,再写药典
李时珍当太医时,发现《本草》错得不少——比如“穿山甲吃蚂蚁”,书上说“用鳞片扒穴”,可他亲眼见是“用舌头粘”。
他想“知错了,用药就会害死人”,决定重修《本草》。
这“懂”的过程太难了:辞了官,带徒弟走了几万里路,爬武当山、渡长江,问渔民、樵夫,甚至亲自吃曼陀罗验证“麻醉效果”,差点晕过去。
花了二十七年,纠正了上千处错,摸清了上千种草药的药性(知难)。
等懂透了,写《本草纲目》就顺了:按“草、木、虫、鱼”分类,每种草药的形状、药性写得明明白白。
书一成,医生们都说“这才是真本草”,用到现在。
四、知行不是死对头,是互相帮衬的兄弟
有人说“做难”,有人说“懂难”,其实他俩是互相帮衬的兄弟:
懂浅了,做起来就难,难了就逼着你去懂深;
懂深了,做起来就顺,顺了又能验证你懂的对不对。
雁荡山
(一)做不下去时,别怨事难,先想想是不是懂少了
明朝徐霞客一开始游山玩水,就知道“黄山好看、庐山有名”,没琢磨“为啥好看”。
直到在雁荡山见山顶有湖,书上说“雁荡湖”,他纳闷“山顶咋会有湖?”
爬了三天三夜,才发现“是雨水积的,下面有暗河”——因为“做”的时候遇着疑问,才逼着他去“懂深”。
王安石青苗法翻车后,退隐江宁写了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意思是“别以为下山容易,走进去才知道一山接一山”——他终于明白,不是事难,是自己当初懂的太少。
后来给朋友写信,特意说“做事得先摸透下面的情况,别光在上面想当然”。
黄河
(二)懂透了之后,别懒着不做,做了才是真懂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是说“懂和做本是一回事——懂了就会想做,做了才是真懂”。
就像你真懂“运动能解压”,就会主动去跑两圈;跑了之后发现真解压,才是真懂这句话。
他年轻时学朱熹“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七天,啥也没格出来还病倒了——不是他笨,是没明白“懂和做不能分开”。
后来被贬到龙场,在山洞里想了一夜,突然悟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回带兵平叛,手下人说“叛军太凶打不过”,王阳明说“我知道他们没粮草,只能速战”。诱敌深入,三天就平了叛(行易)。
手下人服了,他说“不是我神,是我摸透了叛军底细,这‘懂’里本就藏着‘咋打’的法子”。
清朝陈潢帮靳辅治黄河,一开始大家都按老办法“堵决口”,堵了又漏(行难)。
陈潢说“得先懂黄河的脾气”(知难),沿黄河走了几千里,记“哪里泥沙多、哪里水流急”,琢磨出“束水攻沙”——用堤坝挤急水流,冲掉泥沙。
这法子一用,黄河安澜了几十年(行易)。
你看,知行就像兄弟:
哥哥(知)走前头,弟弟(行)跟着;
弟弟跟不上,就喊哥哥“等等,我没看懂”;
哥哥停下来等,等弟弟追上了,再一起往前走。
五、古人的智慧:帮你解决“懂道理却做不到”
老祖宗琢磨了几千年的“知行”,不是白琢磨的,不管你过日子还是干工作,都能用得上。
对个人来说,别犯“浅知妄行”的错。
就像西晋王衍,光说“无为而治”,不琢磨“咋治国担责”,最后误国误己;
也像现在有人光刷“自律干货”,不琢磨“咋按自己的作息安排计划”,结果越刷越焦虑。
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你说“要努力”,却天天躺着,那就是没真懂“努力”的意思。
对做事来说,得先“摸透规律”(知难),再“顺着规律干”(行易)。汉初刘邦想按秦朝的法子治国,老百姓直接造反。
萧何说“秦朝太严,得改”,研究了夏商周的制度,搞“休养生息”——轻赋税、减劳役,老百姓有活路了,汉朝才稳了。
要是萧何光知道“要治国”,不琢磨“咋治才对”,汉朝可能早乱了。
唐朝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兼听”就是“知难”:得花功夫听不同的声音;等唐太宗真听了,做决策就顺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
结尾
聊到这儿,你该明白了:“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不是谁对谁错,是看你“懂”得深不深、“做”得实不实。
懂浅了,就觉得“做难”;懂深了,就知道“懂难”。
做不下去的时候,别怨“事太难”,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有啥没琢磨透”;
琢磨透了之后,别懒着“不去做”,因为“真懂”从来都是“做出来的”。
最后问你一句:比如你是不是知道“要多读书”,却总因“没时间”拖到现在?
或者摸透“给领导汇报要抓重点”后,工作突然顺了?
评论区说说你的“知行故事”,咱一起避坑~
参考文献
1. 《尚书·说命中》
2. 《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雍也》
3. 荀子《劝学》《儒效》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5. 《宋史·王安石传》《宋史·食货志》
6. 《后汉书·张衡传》《后汉书·张仲景传》
7. 《明史·海瑞传》《明史·沈鲤传》《明史·李时珍传》
8. 王阳明《传习录》
9. 《清史稿·靳辅传》《清史稿·陈潢传》
10.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11. 《晋书·王衍传》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