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风梳柳,丹桂溢香9月10日教师节午后英华老师们暂别粉笔尘嚣与三尺讲台怀揣对千年文脉的敬畏对片刻闲逸的期许赴一场与历史文化的时光之约河间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素有“京南第一府”美誉河间府署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总占地面积83.7亩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间府
金风梳柳,丹桂溢香
9月10日教师节午后
英华老师们暂别
粉笔尘嚣与三尺讲台
怀揣对千年文脉的敬畏
对片刻闲逸的期许
赴一场与历史文化的时光之约
河间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素有“京南第一府”美誉
河间府署始置于
北宋大观二年
总占地面积83.7亩
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河间府署古色古香的建筑
在秋阳下晕开温润的光泽
静候这群
播撒知识火种的教育者
将历史的厚重
与当下的热忱轻轻相连
循着讲解员温润如玉的解说声
众人缓步踏入仪门
仪门是礼仪之门
迎接皇帝圣旨
或者接待贵宾时才走正门
平时官员出入走人门
鬼门是押解犯人之时才走
老师们驻足在仪门廊下
墙壁上
一面是明嘉靖河间府志上
摘录下来的一幅图
一面是现代地图
明代河间府的广阔疆域
令老师们惊叹不已
青石板路
被岁月摩挲得莹润光滑
每一步踏下
都似与明清的朝暮隔空对话
溅起细碎的时光回响
“公生明” 匾额高悬于梁
黑底金字的训诫
在澄澈的秋日天光中愈发庄重
如一声穿越古今的警钟
老师们深深凝视着
指尖轻拂廊柱上斑驳的木纹
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里
仿佛还留存着古代官员
断案理政时的严谨气息
触之便能想见当年
升堂问案的肃穆场景
西侧吏、户、礼、
兵、刑、工六房旧址内
泛黄的文书在展柜中静卧
古朴的案牍上似还残留着墨香
讲解员轻声勾勒着
明清河间府的行政脉络
老师们不时颔首
眼眸中闪烁着
对传统文化的深思
将历史的肌理细细镌刻于心
穿过植满松柏的庭院
气势恢宏的大堂
骤然映入眼帘
堂前 “戒石坊” 巍然矗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十六字箴言如金石掷地
字字叩击人心
立于大堂之内
想象当年知府身着官袍
手持惊堂木的肃穆模样
老师们不禁心生感慨
古之吏治以清正廉明为圭臬
今之教育亦当
以初心使命为灯塔
二者虽跨越千年
却有着同样的坚守与担当
几位年轻教师轻抬手机
生怕惊扰了这份厚重
小心翼翼地定格
堂内的匾额楹联
盼着将这份浸润着历史温度
的文化底蕴带回校园
揉进未来的课堂
让学子们也能触摸到
中华文明的脉动
后院的古槐
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
细碎的阳光
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
在青砖地上织就斑驳的光影
宛若流动的诗行
老师们或三五成群
于槐树下低声吟谈
任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徜徉
或独自漫步
细赏墙头探出的秋菊
平添几分雅致
女教师们纷纷立住了拍照
男教师们则讨论着
亭台榭阁的制式
引经据典
声音渐渐高起来
又忽然低下去
大约是怕惊扰了这里的清寂
老师们缓缓走出
回首望去
朱漆门、青石板、古槐树
似一幅晕染的水墨丹青
这场府衙之行
不仅是一次
对河间历史文脉的探寻
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文化洗礼
老师们纷纷坦言
将把这份从历史中
汲取的坚守与力量
化作日后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
在杏坛之上深耕不辍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培育出更多兼具文化自信
与时代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历史向来如此
它沉默地立在那里
只待有心人来叩问
便悄然展示
它褶皱中藏着的智慧
府衙将千年岁月轻轻封存
而属于英华教师的文化传承之旅
才刚刚翻开崭新的篇章
在教育的征途上
继续书写着
历史与未来的动人故事
来源:景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