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纪胜诗》看清代西域屯田:沙漠变粮仓的文明历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10:54 1

摘要: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被贬伊犁的文人徐步云写下《新疆纪胜诗》:“五种大都宜二种,麦花开后稻花香。更看荠麦花如雪,半似燕乡半越乡。” 这首看似平常的七言绝句,实则暗藏清代西域屯田的文明密码。当江南文人的笔触与西北荒漠相遇,一场跨越千年的地理与文化对话就此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被贬伊犁的文人徐步云写下《新疆纪胜诗》:“五种大都宜二种,麦花开后稻花香。更看荠麦花如雪,半似燕乡半越乡。” 这首看似平常的七言绝句,实则暗藏清代西域屯田的文明密码。当江南文人的笔触与西北荒漠相遇,一场跨越千年的地理与文化对话就此展开。

一、屯田:沙漠变粮仓的文明奇迹​

1.乾隆朝的边疆战略​

清廷平定西域后,屯田成为稳定边疆的核心政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清朝终于消灭准噶尔汗国,将西域重新纳入版图。在清朝时期,西域的屯田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屯田面积达 15 万亩 。当时,这些地区的屯田不仅是为了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更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仅巴里坤粮仓容量就达 4.8 万石。巴里坤草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冬暖夏凉的气候极适应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一时间 “东疆粮仓” 盛名远扬,“屯稼堆云” 也成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这种 “以战养战,以屯养防” 的策略,使西域从汉唐时期的军事据点转变为农业文明的试验田。​

2.作物的地理革命​

徐步云诗中提到的 “五种大都宜二种”,暗合西域独特的农业选择。在天山南北,耐寒的青稞、小麦与喜水的水稻形成巧妙互补。新疆的气候条件独特,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伊犁河谷的冲积平原、巴里坤草原的绿洲,通过坎儿井与雪山融水的灌溉系统,孕育出 “麦稻轮作” 的立体农业模式。坎儿井是新疆地区特有的灌溉工程,它将高山雪水通过地下渠道引入农田,有效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使西域成为 “塞外江南”。在这片土地上,小麦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而水稻则在夏季播种,秋季收获,两种作物的轮作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地理智慧:作物与环境的共生之道​

1.气候的馈赠​

西域 “早穿皮袄午穿纱” 的气候特点,被转化为作物生长的优势。白天高温促进光合作用,夜晚低温延长灌浆期,使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达 15%。徐步云笔下的 “荠麦花如雪”,不仅是景观描写,更是对耐寒作物在干旱区适应性的赞美。在新疆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天山北麓的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极大。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积累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荞麦作为一种耐寒作物,能够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其洁白的花朵在夏日的阳光下如同雪花般绽放,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2.生态的平衡术​

清代屯田注重生态保护,实行 “轮荒制”:“一熟须教歇两荒”。这种休耕制度使土地得以恢复肥力,避免过度开垦。在吐鲁番盆地,葡萄与哈密瓜的种植形成独特的绿洲经济,印证了 “人地共生” 的古老智慧。吐鲁番盆地是新疆著名的瓜果之乡,这里的葡萄和哈密瓜闻名遐迩。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盆地内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起了以葡萄和哈密瓜种植为主的绿洲经济。在种植过程中,他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种植布局,采用轮作、间作等方式,保持土壤肥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融合:半似燕乡半越乡​

1.农耕技术的传播​

屯田不仅带来了作物的种植,更是中原农耕文明向西域地区的广泛辐射。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诗》中记载:“中原地气到西天”,形象地描绘了汉人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西域的情景。这些技术包括铁犁、水车的使用,它们与维吾尔族的坎儿井技术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适应西域独特地理环境的农业体系。徐步云诗中的 “半似燕乡半越乡”,正是对这种南北文化交融的生动且富有诗意的表达。在吐鲁番盆地,当地人民巧妙地将中原的灌溉技术与坎儿井相结合,使得干旱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葡萄、哈密瓜等作物得以茁壮成长,形成了独特的绿洲农业景观 。这种技术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多民族的协作图景​

屯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陈中骐在《伊江百咏》中描述,维吾尔族与汉族 “杂处兼夸汉,农商个个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忙碌于农商事务的画面。在巴里坤,汉族农民积极传授水稻种植技术,哈萨克牧民则提供畜力支持,双方密切协作,共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协作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构建了边疆地区稳定的基石。如今,在巴里坤的许多乡村,依然可以看到汉族和哈萨克族村民共同劳作的场景,他们在田野里相互帮助,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这种深厚的民族情谊代代相传,成为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四、现代启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1.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清代屯田的 “轮荒制” 对现代生态农业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代,新疆建设兵团实施的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政策,正是对传统智慧的继承与发展。在塔里木河流域,通过退耕还林,恢复了胡杨林的生态系统,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表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文化认同的构建​

徐步云们的西域书写,展现了从 “异域” 到 “家园” 的认知转变。这种文化认同,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镜鉴。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到清朝的伊犁将军府,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有效治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西域地区的人民逐渐形成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如今,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这种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

诗与土地的永恒对话​

徐步云的诗句穿越 250 年时空,依然在诉说着土地的奇迹。从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到 “半似燕乡半越乡”,西域屯田不仅改变了地理版图,更重塑了文化心理。在 “一带一路” 的今天,这种将荒漠变为粮仓的智慧,依然在续写着文明交融的新篇章。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