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辽宁大地走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是中共早期革命星火的重要播撒者。他在五四风雷中觉醒,于白色恐怖中坚守。他从建平乡间口诵《三字经》的私塾童子,成长为喋血长城的抗日英烈,最终以三十二载春秋谱写赤子丹心。这位湮没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先驱就是陈镜湖,其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
他是辽宁大地走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是中共早期革命星火的重要播撒者。他在五四风雷中觉醒,于白色恐怖中坚守。他从建平乡间口诵《三字经》的私塾童子,成长为喋血长城的抗日英烈,最终以三十二载春秋谱写赤子丹心。这位湮没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先驱就是陈镜湖,其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早期共产党人奋斗史诗。
在五四浪潮中启蒙思想
陈镜湖(1901~1933年),辽宁省建平县人,字印潭,曾用名陈龙川,自幼随父接受启蒙教育,8岁入本村私塾,12岁考入建平高等小学,以“铁杆文章陈龙川”闻名乡里。
1918年,17岁的陈镜湖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在津求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目睹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的种种暴行以及军阀混战带来的民不聊生。这极大地激发了陈镜湖忧国忧民的情怀,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发芽。
1919年,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天津学生热烈响应,积极支持。陈镜湖率先加入学生救国团和讲演队,走在反帝爱国斗争的前列,率领同学们在省公署前振臂高呼,于闹市街头慷慨陈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罪行,号召士、农、工、商各界起来反抗,抵制日货。他的演讲时常引起人们的阵阵掌声和热烈呼应,不少听众闻之落泪。之后,陈镜湖等人响应天津学联号召,组成宣传队伍,一路南下,直抵广州,往返千里播撒反帝火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和革命知识分子纷纷以办社团、出刊物等形式,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1919年9月,周恩来在天津组织发起了“觉悟社”。不久,陈镜湖和同学于方舟、韩麟符等人成立了与“觉悟社”齐名的“新生社”。在此期间,陈镜湖结识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指导和影响下,陈镜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与韩麟符等人又成立了“向明学会”,后创办《天津向明学会》半月刊,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后,直隶一中按照天津学联要求,办起了平民小学。附近贫苦人家的孩子纷纷报名,教员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并且无报酬。陈镜湖对此十分热心,两年如一日,每天两小时授课,直到1922年考入南开大学。
于革命洪流中实践淬炼
1922年8月,陈镜湖进入南开大学,编入文科班,与于方舟同班,主攻英文、法文和政治,成绩一直保持优异。他不仅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陈镜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团的组织工作,同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辽宁籍首位共产党员。
1923年6月,根据党组织的决定,陈镜湖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陈镜湖、于方舟等人作为直隶代表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识了孙中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对国家未来构想的影响,陈镜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大会结束后,陈镜湖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往内蒙古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和兵运工作,并以冯玉祥西北军宋哲元部支队长的公开身份开展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到热河、察哈尔、多伦等地秘密开展相关工作。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陈镜湖随宋哲元部抵达承德,赶走了奉系热河都统阚朝玺。此后,陈镜湖先后担任国民军热河民军司令、骑兵旅旅长等职,策马扬鞭于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广袤草原。
为了扩大民军队伍,陈镜湖带领一队人马返回家乡建平县,着手组建武装力量,在建平街两个月,招收骑兵30余人。一次,他率部途经叶柏寿镇,离家只有5公里之遥,这是一次难得的探亲机会。然而,由于军务繁忙,陈镜湖过家门不入,只是托人给家里带口信报平安。之后,他转战于围场、多伦等地,继续组织武装力量,扩充民军。
陈镜湖治军纪律严明,他教育士兵不扰民,不向百姓要吃要喝,自己也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深受士兵爱戴,在塞北大地树起了革命武装的旗帜。
陈镜湖还曾在陕西省蒲城县任过县长。在此期间,他不畏强暴,力抗地方反动军阀的恶行,减免群众担负的粮税,大兴教育,创办学堂,深受百姓爱戴。陈镜湖家乡的亲戚听说他当了县长,去陕西看望,回来后告诉陈镜湖家人:“名是县长,吃的穿的不像县长样,屋里有点土豆、粉条,是老百姓给的,啥东西也没有。”做县长期间,陈镜湖没给家里捎回过一文钱。
历经生死考验万里寻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转入低潮。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4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镜湖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中共代表,穿越血色迷雾,出席了中共五大。
1930年6月,中共内蒙古特委遭到军阀破坏,陈镜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多方寻党无果之下,陈镜湖和另一位党员刘刚毅然选择了一条凶险的寻党之路:他们计划徒步穿越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从贝加尔湖一路向西,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通过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重新建立联系。
在这段漫长且艰难的征途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草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他们在没有遮蔽物的情况下,遭受风吹雨打日晒。西伯利亚的荒凉更是对他们体力和意志的巨大考验。他们以野果充饥,借星光指路,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互相扶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莫斯科,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与中共中央重新取得了联系。
1931年回国后,陈镜湖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并寻求指导。在上海,孔原(负责北方工作的中共中央成员)代表中共中央授权陈镜湖重建中共内蒙古特别委员会,并任命他为中共内蒙古特委临时书记,负责热河、察哈尔、绥远地区的党的工作。为了隐蔽和安全,陈镜湖自此化名李铁然。
抗日忠魂血染长城
陈镜湖长期从事军事和党的地下工作,既懂军事又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他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进步青年,从政治思想上关怀引导,生活上关心关爱,为我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陈镜湖先后发展王逸伦、惠世如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把他们引上革命的道路,使革命的火种在广袤草原上生生不息。
在领导内蒙古特别委员会期间,陈镜湖不畏环境艰苦,形势艰险,日夜奔波。他加强组织纪律性,注意对形势的分析,经常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以取得中央的指导,先后写了一系列报告、计划。这些文章对内蒙古地区开展抗日斗争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陈镜湖全力支持冯玉祥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组织长城内外各县、旗的民团武装参加抗日同盟军。5月12日,陈镜湖奉命带领参谋和警卫前往张北县点验抗日武装,途中遭到反动民团的突然袭击。陈镜湖身受重伤,弥留之际,仍嘱咐警卫员:“我流血过多,活不成了。死后,请你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张大鼻子(柯庆施)和王(王月庭)、惠(惠世如),转告中央……”殷红鲜血浸透察哈尔的黄土,32岁的年轻生命定格成永恒的丰碑。
陈镜湖牺牲时,他的公开身份是民众抗日同盟军参议,他作为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却鲜为人知,背负着“军阀”之名长达半个世纪。历史或许会暂时蒙尘,但真相终将穿透迷雾。1983年1月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陈镜湖同志为革命烈士。建平县党政领导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解决与这一事件有关的问题。
今天,陈镜湖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陈镜湖烈士陵园,仿佛陈镜湖仍在守望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这里,有他亲手栽种的理想,有他热血浇灌的春天。
陈镜湖烈士陵园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