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央视网《锋面》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老头乐”电动车销售骗局。这些售价动辄上万元的“老头乐”没有出厂合格证,虚标电池参数,上路就变“惊魂车”,而环环相扣的销售套路让消费者维权时困难重重。
近期,央视网《锋面》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老头乐”电动车销售骗局。这些售价动辄上万元的“老头乐”没有出厂合格证,虚标电池参数,上路就变“惊魂车”,而环环相扣的销售套路让消费者维权时困难重重。
直播截图
“老头乐”变“塑料车”,两三万元打水漂的荒诞剧,再次把农村老年消费群体的脆弱暴露在聚光灯下。复盘整条骗局链条,从直播引流、私聊成交,到物流收款、售后失踪,几乎每一道环节都存在监管真空,暴露出三大管理漏洞。
其一,平台前端审核流于形式。涉事主播多使用“厂家直销”“包邮上牌”等话术,却拿不出营业执照、车辆公告,平台既未要求资质备案,也未对直播内容进行实质核验,导致“三无”产品公然登台。算法只负责推流,却不负责把关,变相为骗子买了单。
其二,跨部门协同后端失焦。老头乐多以“厂区观光车”名义取得场(厂)内机动车合格证,本应局限在封闭区域使用,但工信、市场监管、交警各管一段:工信发公告、市监管质量、交警管上路,中间缺乏数据互通与联合执法。结果车辆一出厂就“变脸”,卖家一句“不用驾照”即可忽悠老人上路,而基层交警执法力量难以覆盖广大乡村,形成“灰色行驶带”。
其三,维权渠道与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并存。骗子诱导“线下转账”规避平台,收款后又迅速删号;老人手里只有微信聊天记录,连对方真名、地址都无从查证。现行消保法虽赋予消费者退货权,但举证责任、鉴定费用、异地诉讼成为“拦路虎”,导致“退车比买车还难”。
要堵住漏洞,必须打出组合拳:平台应把直播带货纳入特种经营目录,实行“实名+保证金+先行赔付”;工信、市场监管、公安交警需建立“老头乐”信息共享库,对不在公告目录的车辆一律禁止网络销售;地方政府可在乡镇设立消费维权驿站,引入法律顾问、志愿团队,帮助老年消费者固定证据、发起集体诉讼。只有让监管触角真正延伸到直播屏幕后方、乡村路口和老人身边,才能避免“养老钱”变成“塑料车”的悲剧重演。
来源:江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