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23日凌晨两点多,秋分来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白天黑夜刚好12小时。按农历算,今年秋分在八月初二,比往年早了十来天。老人们常说“秋分在头,九月穿袄”,意思是秋分来得早,冬天可能提前,得早做准备。
2023年9月23日凌晨两点多,秋分来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白天黑夜刚好12小时。按农历算,今年秋分在八月初二,比往年早了十来天。老人们常说“秋分在头,九月穿袄”,意思是秋分来得早,冬天可能提前,得早做准备。
农民这时候最忙,稻子、棉花、玉米都得赶紧收。要是连着阴雨,庄稼容易倒伏、发霉,收成打折扣。阴雨多了还耽误种冬小麦,错过时机,来年收成肯定受影响。现在农民都盯着天气预报,下雨就抢收,晴天赶紧晒粮。
秋分分三候。第一候“雷始收声”,打雷少了,因为天干了,空气不再乱对流。以前古人觉得雷声停了是阳气弱了,其实就因为没水汽。第二候“蛰虫坯户”,虫子开始往洞里钻,堵住洞口过冬。第三候“水始涸”,河里水变少,正好收粮晒粮。
老话还说“秋分在尾,九月桑拿”,要是秋分来得晚,九月可能还热。今年秋分早,按老规矩冬天可能早到。不过气象局说,这和闰六月有关,农历时间提前了,但天气变化不光看节气。
中秋节今年在10月6日,比秋分晚,老话认为这是好兆头。以前秋分是祭月节,后来因为农历调整,祭月挪到了八月十五。现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年轻人更爱拍照发朋友圈,传统仪式慢慢少了。
国家气象局最近发了秋收提醒,教农民防雨防灾。有的地方用无人机喷药、播种,效率比以前高多了。老辈人还是信老话,但年轻人更相信天气预报,两者结合起来安排农活。
三候现象背后有科学道理。比如“水始涸”是因为秋季雨水少,河流自然干。虫子封洞是温度变化导致的本能,和古代阴阳说没关系。现在有些科学家研究这些现象,想帮农民更精准种地。
最近有部纪录片讲二十四节气,提到秋分的预测争议。有人说老话不准了,毕竟现在气候变暖,规律变了。但也有人觉得,老祖宗的经验能和科学互补,提醒大家注意天气变化。
今年秋分早,北方已经降温了。有的老人提前穿棉袄,年轻人还是薄外套。气象台说今年冬天可能偏冷,但具体还要看后续天气。农民们该收的收,该种的种,按老规矩也按新方法,总之得准备充分。
有人觉得老话过时了,但很多农民还是当参考。比如“雷始收声”提醒他们暑气散了,得防寒流。科技帮忙,传统经验也不丢,这样安排农活更踏实。
电视台最近在做秋分专题,采访老农和气象专家。老农说以前全靠天吃饭,现在有机器有数据,种地轻松多了。但节气还是心里的标杆,提醒啥时候该干啥。
总之,秋分来了,收秋种麦,防雨防寒。老话管不管用?科学怎么说?大家看着天气做准备,该穿袄穿袄,该晒粮晒粮,过好这一年最后的丰收季。
来源:兔兔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