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融评论】逛博物馆不止“打卡”“看热闹”,更要学会“看门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9:19 1

摘要:场馆外,观众排起蜿蜒长队,静候入场;场馆内,人流如织,热门展品前摩肩接踵。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博物馆热”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甚至出现“预约难”“一票难求”的盛况。

场馆外,观众排起蜿蜒长队,静候入场;场馆内,人流如织,热门展品前摩肩接踵。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博物馆热”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甚至出现“预约难”“一票难求”的盛况。

广西柳州工业博物馆游客如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博物馆不再只是增长见识的文化场所,更逐渐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打卡地。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蔚然成风,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文博热”。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4亿人次。

“博物馆热”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更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表明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文博热”的核心推动力,而“文博热”又进一步塑造和巩固了这种自信。

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少观众的参观仍停留在“打卡”和“看热闹”层面。很多人奔着热度而来,将展柜当作背景板,匆匆拍照、粗略浏览,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只是少数“明星文物”。面对浩瀚的馆藏与深度的陈列,真正能看懂展览、理解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观众,仍属有限。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虽然增加了人气,却未能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使命。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博物馆过度倚重文创营收,商业氛围浓厚,而展览内容与阐释深度有待加强。一些策展为追求“流量”,缺乏系统、深入的解读,导致观众“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另一方面,讲解服务鱼龙混杂,甚至出现“假、俗、乱”的解说乱象,严重误导观众认知,阻碍了历史文化的正本清源。

如何改变这种流于表象的“博物馆热”,从而真正发挥博物馆作用?这就需要博物馆与观众相向而行,让博物馆参观从“打卡”“看热闹”走向“看门道”。

博物馆应主动作为,引导深度体验。要提升策展质量,推出更多主题鲜明、叙事生动的展览,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强化教育功能,提供分众化、互动式的讲解服务,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善用科技赋能,借助VR、AR、数字图谱等技术创新展陈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降低认知门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规范讲解市场,建立讲解人员认证机制,杜绝“假俗乱”传播。

而观众也应转变观念,从打卡围观到深入理解。参观前做足“功课”,提前了解展览主题、背景知识,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参观中重“品”轻“拍”,用心观察文物细节,阅读说明文字,借助正规讲解理解内涵;参观后持续探索,通过阅读、纪录片、线上课程等方式延伸学习,形成知识体系。此外,还需要保持批判思考,主动分辨信息真伪,拒绝“戏说”“演义”,尊重历史真实性。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无论技术怎样迭代、社会如何变迁,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始终如一: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文明长河中照见自己,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只有从“打卡看热闹”真正转向“深度看门道”,我们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来源:微铜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