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首飞4年后,中国花20亿美元采购24架俄苏35,为何如今不见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8:51 1

摘要:14年前,中国的歼-20隐形战斗机在成都成功首飞,这一消息瞬间引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热议。大家纷纷意识到,中国航空工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

14年前,中国的歼-20隐形战斗机在成都成功首飞,这一消息瞬间引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热议。大家纷纷意识到,中国航空工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

然而有意思的是,首飞仅仅四年之后,中国却意外地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军购协议,以总价约20亿美元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

这一动作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批苏-35后来好像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野。是真的不见了吗?究竟是怎么回事?

2011年,歼-20的成功首飞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架新飞机,更代表着中国在空中力量建设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和成熟是一个漫长过程,从首飞到真正形成战斗力,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正因此,在2015年前后,中国空军依然面临现实层面的装备缺口。尤其是南海方向的防空与制空任务越来越重,老旧的歼-11、苏-27等机型逐渐难以应对新型威胁。

而此时,俄罗斯推出的苏-35作为超级侧卫,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它装备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和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都代表了当时三代半战机中的较高水平。

于是中国花20亿美元采购24架俄罗斯的苏35,一时之间引起了不少的热议。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购买苏-35其实是一种技术借鉴。尤其是在国产WS-15发动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苏-35所配备的117S发动机对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加上中方可能在合同中约定了附加条款,比如备用发动机、雷达系统甚至是部分技术支持,这些都让这笔交易远超单纯购买整机的意义。

而从战略角度看,这笔订单也被视为对俄罗斯的一种外交支持。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俄实施多轮制裁,俄国防工业出口压力巨大。

中国在这个时候签下大单,既巩固了中俄战略协作,也实际帮助了俄方维持其军工生产线运转。所以你看,军购从来不是简单的买东西,背后往往是技术、战略与外交的多重考量。

就这样,24架苏-35的采购并没有因为已有歼-20而显得多余,那么,这批飞机到底花了多少钱?价格争议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提到军购,大家最敏感的就是价格。当时不少外媒报道称,中国买苏-35的单价超过8300万美元,而俄罗斯自用版本才不到6000万,这不是明摆着当冤大头吗?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国际军贸从来都不是裸机买卖,合同中往往还包括培训、维护、备件、武器系统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技术支持。

有消息显示,中方在谈判中明确要求俄方提供一定数量的117S发动机备用货以及“雪豹-E”雷达的相关支持,这些附加内容自然推高了总价。

对比价格时不能忽略版本差异,俄罗斯自用版苏-35的确便宜一些,但出口版本通常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改进,包括电子设备、数据链、武器兼容性等都可能有所升级。

中方所采购的,或许正是一种高配版。再从后来的交付情况看,俄方确实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了完整的地面支援设备和售后服务。

也就是说,我们花的不仅是买飞机的钱,更是一整套形成战斗力的保障体系。所以单纯对比单机价格,其实并不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之间这笔交易很大程度上是战略互信的表现。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合作历史悠久,从苏-27到苏-30,再到如今的苏-35,中方始终是基于实际需求做出理性选择,而非盲目跟风或被动接受。

价格争议虽抢眼,却未必反映真实全貌。明白了价格背后的复杂因素,我们再来看看这批苏-35到底去了哪?为什么好像后来消失了?

其实,苏-35并没有消失。2018年底,最后一批10架苏-35交付中国,至此24架全部到位。

它们被部署在南部战区空军某旅,这支部队素有南疆利剑之称,之前使用的是苏-27SK。换装苏-35之后,该旅在极短时间就完成了改装训练并形成战斗力。

之所以大家感觉苏-35不见,是因为中国空军在这几年装备更新速度实在太快了。歼-20开始批量服役,歼-16、歼-10C等四代半战机也大量列装。

相比这些新锐型号,苏-35虽然性能不俗,但终究属于三代半改进型,自然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中逐渐低调了下去。

不过,低调不等于没用。苏-35凭借其优异的气动设计和发动机性能,特别适合执行远海长航时任务。

近年来,在南海战巡、绕岛巡航等行动中,苏-35其实多次扮演重要角色。它挂载能力强、航程远,可配合预警机和其他战机形成多层次制空体系,是中国空中力量的有效补充。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国产战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迎头赶上。我们不再需要依赖外来装备填补空白,而是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配资源。

回过头看,中国在歼-20首飞后仍采购苏-35,绝不是一时冲动或技术落后,而是基于现实需求与长远战略的综合决策。从技术参考到战略协作,从装备补充到战力生成,这批飞机在中国空军转型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笔订单也体现中国在武器装备发展上的务实态度:不自闭、不盲从,而是用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最终实现吸收转化和再创新。

今天的中国空军,已已迈入20时代,歼-20、运-20、直-20相继服役,一个更加自主、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正在形成。苏-35渐渐淡出聚光灯,或许正是中国空军飞速发展的一个侧影。

它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中国空中力量的大体系之中,继续守护着祖国的蓝天远海。而未来的路,显然要由更多“中国制造”来主导了。

来源:小菲有点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