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生说:“君主庄严肃穆,垂拱而坐,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心统摄五官,也要如此。如果眼睛要看时,心便在追逐颜色上;耳朵要听时,心便在追逐声音上。就好比君主要选任官员时,便去吏部;要调用军队时,又去兵部。如果这样,不但君主失去了君主的体统,六卿也无法各
在>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陆澄问:“心要去追逐外物,该怎么办?”
先生说:“君主庄严肃穆,垂拱而坐,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心统摄五官,也要如此。如果眼睛要看时,心便在追逐颜色上;耳朵要听时,心便在追逐声音上。就好比君主要选任官员时,便去吏部;要调用军队时,又去兵部。如果这样,不但君主失去了君主的体统,六卿也无法各司其职。”
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我们的心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曾几何时,短视频刷不停的深夜,购物车永远装不满的直播间,业绩考核的焦虑,让我们的内心被无穷无尽的刺激包围。我们的感官被过度刺激,心灵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喧嚣之中。
当代人平均每天接触信息超过 6.9 万字,相当于读完一本《红楼梦》。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得支离破碎,很难再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76.8% 的职场人存在 “手机依赖症”,63.4% 的青少年承认 “被游戏牵着走”。这些数据背后,是一颗颗被外物奴役的心灵。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对内心的掌控,被各种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就像陆澄当年困惑的 “心要逐物,如何则可”,我们同样在问:当短视频的算法精准投喂,当直播带货的话术直击痛点,我们该如何守住本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心灵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不断地追逐着外物,却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安慰和满足,却忽略了身边真实的美好;我们在物质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却忘记了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面对陆澄的困惑,王阳明给出了精妙的回答:“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 他将心比作君主,五官比作六卿,形象地阐述了心对五官的统领作用。只有心保持庄重、稳定,五官才能各司其职,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心被外物所牵引,追逐于声色之中,就如同君主失了体统,导致六卿无法尽职,天下大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五官时刻受到外界的刺激,很容易被各种诱惑所吸引。而王阳明的 “心统五官” 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心灵管理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和旅行本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好方式,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网红打卡地,只关注他人的生活,就会陷入 “观光式生存”。我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照片,却很少真正去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我们追逐着各种流行趋势,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 现代社会,各种绚丽多彩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广告、短视频、社交媒体…… 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心灵也变得浮躁不安。王阳明强调 “心视” 而非 “目视”,提醒我们用心灵去洞察本质,而非被表象迷惑。当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时,不应仅仅关注其色彩和构图,更应感受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当我们浏览新闻时,不应被标题党所吸引,而应深入思考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
北宋文豪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记载:“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修炼 “选择性倾听” 的能力。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话,有假话;有有用的信息,也有无用的噪音。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就会被信息洪流淹没,失去自己的判断。
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他用心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只是把音乐当作一种背景音,用来打发时间或缓解压力。我们很少真正用心去聆听音乐,去感受其中的美好。
此外,我们还需要警惕那些负面的声音。网络暴力、谣言、恶意攻击…… 这些声音不仅会伤害我们的心灵,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我们要学会过滤这些负面信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现代人追求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摆盘,却常常忽略食物本身的滋味。我们为了满足味蕾的刺激,不断尝试各种新奇的美食,却忘记了食物最初的意义 —— 为身体提供营养。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 过度追求美味会让我们的味觉变得迟钝,失去对食物本味的感知。而王阳明提倡的 “素位而行”,正是教导我们在舌尖上保持节制,品味简单中的幸福。一碗家常的红烧肉,也许比那些昂贵的米其林大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一杯清茶,也许比那些甜腻的饮料更能让我们品味到生活的宁静和淡泊。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回归本真,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味觉,我们都要让心成为五官的主宰,而不是被五官牵着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王阳明的智慧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实践。他提出的 “事上磨练” 心法,为现代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炼路径。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就像一艘在逆水中行驶的船,一旦放松警惕,就会被欲望的洪流冲走。为了抵御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借鉴宋代朱熹的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每天留出 30 分钟 “无屏幕时间”,让心灵回归宁静。
在这 30 分钟里,我们可以关掉手机、电脑,远离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也可以读一本好书,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内心的定力,增强对诱惑的抵抗力。
当面对诱惑时,不妨效仿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时的决策智慧:先问自己 “此事是否符合天理”。王阳明在面对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时,并没有被敌人的强大和局势的危急所吓倒,而是冷静分析,坚守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最终以少胜多,平定了叛乱。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有些选择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却违背了道德和良心;有些选择可能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却是正确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像王阳明一样,倾听内心的声音,用良知照亮决策之路。就像清代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他面对鸦片泛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禁烟,不顾个人的安危和荣辱,只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的这种精神,正是 “致良知” 的体现。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在《甫田集》中写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作品。我们可以像宋代苏轼那样,在忙碌中寻找 “竹杖芒鞋轻胜马” 的诗意,培养琴棋书画等雅趣,为心灵打造栖息之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喜欢诗词、书法、绘画,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一门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等,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艺术展览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让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控制内心,不被外物所左右。通过建立 “心灵防火墙”、践行 “致良知” 决策法和构建 “精神后花园”,我们可以逐渐修炼出一颗不动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让我们以王阳明为榜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行动去实践真理,开启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
王阳明的心学最终指向 “心外无物” 的境界,这并非否定客观世界,而是强调心灵的主导作用。就像他在南镇观花时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种物我合一的智慧,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从 “心逐外物” 到 “心外无物”,是一种生命境界的升华,它让我们从对外物的追逐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当我们学会 "心统五官",就能在短视频的洪流中保持专注,在直播带货的诱惑前坚守本心,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从容淡定。就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外物,而在于我们能否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让我们以心为灯,照亮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来源:白鸽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