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评田小华,错在哪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09:41 1

摘要:崔寒柏先生在论述书法学习时指出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复制古人,而是要写出个人风格,他拿田小华举例,认为田小华满足于对米芾的复制,没有自己,永远无法走出米芾的样式,相较之下,同样宗米的曹宝麟已经写出了自己。

崔寒柏先生在论述书法学习时指出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复制古人,而是要写出个人风格,他拿田小华举例,认为田小华满足于对米芾的复制,没有自己,永远无法走出米芾的样式,相较之下,同样宗米的曹宝麟已经写出了自己。

这段评论虽然出于专业角度,直指当今学书的最大弊端,但是因为拿田小华举例,遭到了田小华的激烈反怼,田小华先是质疑崔寒柏和自己一样只是书协普通会员,不是书协领导,没有资格评价自己的书法,随后又暗讽崔寒柏获兰亭金奖是小人得志。

对于田小华的反怼,崔寒柏再次直播论述,说明自己只是从专业角度来剖析当今学书的弊端,并且直言书协很多领导根本没有真水平,根本不被自己放在眼里,自己也曾多次批评书协。

两人的交互引起了网络热议,有人支持崔寒柏,但是崔寒柏的黑粉迅速站队田小华,双方开启了激烈的辩论。然而在所有争辩当中,似乎只有崔寒柏始终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发言。

其实这场由崔寒柏评价田小华书法引发的争辩,也揭示了学术探讨的基本禁忌,那就是探讨刷官方应该在专业水平和地位上基本对等,否则就会让人产生教育人的误解,田小华显然就是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专业水平差距过大就意味着专业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这种基础上的交流即便诚心诚意、苦口婆心,也容易让人产生不平衡的感觉。崔寒柏的评价虽出于专业角度,但在田小华听来,却像是居高临下的指点,自然产生反感。

田小华的反击并非针对崔寒柏的点评内容,而是直接质问:“你在书协任什么职务?”这种反应暴露了他的思维逻辑——在他眼中,评价的资格不取决于专业水准,而取决于行政头衔。这种态度是较为常见的狡辩:无法在专业上反驳,便转向质疑对方的“身份”。

田小华的反应符合一种典型的心理模式——极度自卑导致过度防御。他无法接受一个“非书协领导”的批评,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只有体制内的权威才有资格评判他。这种敏感恰恰说明,他对自身专业水平缺乏真正的自信,只能依赖外部认可来维持尊严。

田小华对书协领导的盲目崇拜,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名利心态——行政职务被等同于专业权威。然而讽刺的是,许多书协领导的书法水平未必高于崔寒柏,甚至可能远不如他。但田小华不会去审视这一点,因为在他眼中,“地位”比“实力”更重要。

田小华的书法成就主要停留在“三次入围兰亭奖”,而崔寒柏早已是兰亭奖金奖得主。入围与获奖的差距,恰如业余与专业的鸿沟。然而,田小华在地方书协的小圈子里获得赞誉,这种渺小的满足感让他无法再接受来自普通人的批评。

作为专业书法家,田小华竟看不出自己与崔寒柏的差距,这说明他的书法认知仍停留在模仿古人的层面,尚未有塑造个人风格的意识。崔寒柏的批评或许意在点醒他,但田小华的反应证明,他尚未具备接受批评的胸襟。

崔寒柏或许以为田小华仍有突破的可能,故出言点评。但他低估了田小华的敏感和固步自封。艺术批评若要被接受,不仅需要专业权威,还需对方具备开放的心态。显然,田小华并不在此列。

接纳专业评价往往能够让人顿悟,当年孙伯翔书法惊艳众人,赞誉颇多,但是石开却说“小脚老太太,不敢越雷池半步。”对于后辈如此刻薄的评价,孙伯翔没有抵触而是开始反思,最终大胆创变,终究成为一代魏碑大师。

显然田小华缺少基本的度量,崔寒柏也找错了评论对象,最终落得被怼丢人又丢范,就像踩着了狗粪,不是自己的错也会被人讥笑。

这场争论揭示了艺术圈的普遍问题——专业交流常被身份、地位、自尊心干扰。真正的批评应基于作品本身,而非作者的头衔或情绪。崔寒柏的“错”,或许在于他未意识到,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纯粹的批评已是一种奢侈。

来源:七陆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