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邹斌第一次拿起相机。“最初用海鸥DF胶片相机拍黑白照,自己在暗房里冲洗,一张照片要花费不少时间。”邹斌回忆起摄影生涯起点,感慨万千。那一年,他拍摄的白沙湖照片刊登在《喀什日报》,拿到3元稿费,让他高兴了许久,也让摄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你看这张塔合曼湿地的照片
当年为了等这束光
我在慕士塔格峰下守了整整三天。”
63岁的邹斌指着《中国国家地理》封面作品介绍
画面中湿地河流蜿蜒前行
与远处慕士塔格峰交相辉映
作为土生土长的“疆二代”
这位喀什地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用35年时间,以镜头为笔
在喀什广袤天地间
写下了一部喀什生态变迁的鲜活史诗
1988年,邹斌第一次拿起相机。“最初用海鸥DF胶片相机拍黑白照,自己在暗房里冲洗,一张照片要花费不少时间。”邹斌回忆起摄影生涯起点,感慨万千。那一年,他拍摄的白沙湖照片刊登在《喀什日报》,拿到3元稿费,让他高兴了许久,也让摄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春暖花开。邹斌摄
彼时的喀什
生态画卷虽有壮美底色
却也藏着不少遗憾
——塔合曼湿地内散落着牛羊圈
与牧民临时搭建的棚屋
英吉沙穆孜鲁克还是沙漠边缘的一片荒地
胡杨林因缺水多是枯枝残影
塔合曼湿地。邹斌摄
三十余载步履不停
邹斌的镜头见证着喀什生态的华丽转身
他的摄影装备从胶片相机升级为
佳能R5、R6微单、无人机
拍摄成功作品累积近2000张
装备更新、作品增多的同时
更珍贵的是镜头里那些悄然发生的生态之变
邹斌。受访者本人供图
“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的变化最让人惊喜!”邹斌说。他点开一组照片,画面中,成群的白头硬尾鸭在水面嬉戏,黑鹳舒展翅膀掠过芦苇荡。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鸟类天堂”,曾是一片盐碱地。目前,新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将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列为新疆三大野生动物迁徙保护地之一。他翻着一张张照片,细数着生态成果:“白头硬尾鸭有60多只,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去年还发现了上百只黑鹳,甚至绝迹十几年的彩鹮也回来了,最多时拍到20多只。”为记录这些鸟儿,邹斌每年要往返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十几次,寒冬腊月也坚守在拍摄点。“看着它们在这里安家,再冷再累都值。”邹斌说。
生态持续向好,各类鸟类翩跹而至,或栖息繁衍、或嬉戏觅食,尽显生机与活力。邹斌摄
在英吉沙穆孜鲁克湿地
邹斌的镜头同样留下了深刻印记
“十几年前我开越野车穿越沙漠时
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如今,经过生态改造,这里成了湿地公园
夏季芦苇摇曳、水清岸绿
冬季则成了候鸟栖息地。”邹斌说
当地村民依托湿地公园丰富的芦苇资源
用芦苇编席子的传统手艺也得以延续
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拧成了一股绳
去年环塔拉力赛途经此处
赛道旁的生态美景让参赛者赞叹不已
这一幕也被邹斌定格在镜头里
英吉沙县穆孜鲁克湿地。邹斌摄
胡杨林是喀什生态的重要符号
更是邹斌心头的牵挂
“早年拍胡杨,多是枯枝败叶,透着苍凉。”
他翻出一组老照片
与近年拍摄的巴楚红海景区胡杨林对比
反差明显
如今的红海景区胡杨林枝繁叶茂
金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
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邹斌总会带着他们穿梭在胡杨林中
“看着大家不停按下快门,分享拍到的美照
我打心底里自豪。”邹斌说
胡杨生长环境持续优化,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邹斌摄
帕米尔高原上的生灵
更是邹斌镜头里的“老熟人”。
邹斌说:以前帕米尔盘羊躲在高山深处
想见一面难如登天
自2022年开始,每年5月
成群的盘羊时常出现
“当地牧民说能看到上千只
我也拍到过30多只的种群
连着几天都能见到
不仅如此,鼠兔、狐狸、金雕频繁现身
摄友们还拍到了雪豹的身影。”邹斌说
“动物不怕人了,愿意靠近人类活动区域
这就是生态变好最直观的证明。”
盘羊。邹斌摄
如今,邹斌的照片不仅刊登在《中国国家地理》《香港旅游杂志》等刊物上,还在山东、上海、深圳等地的影展中展出,成为疆外了解喀什生态的窗口。他计划未来继续聚焦帕米尔高原风光,用更创新的视角记录喀什生态的发展。
“喀什是摄影人的天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惊喜的变化。”站在新的起点,邹斌的镜头依旧对准这片热爱的土地。从黑白胶片到数码微单,从荒滩戈壁到绿水青山,他用三十年光影,讲述着喀什生态向好的动人故事,也在用更多好照片,让世界看见喀什的生态之美、发展之韵。(策划:党晓波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余思民邵昱魁)
来源:生活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