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文:老王杂说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雅雅,你先吃,弟弟回来我再炒个鸡蛋给他。"母亲赵丽华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习以为常的语气。
陈雅默默点头,低头看着碗里的饭菜。今年她已经十六岁了,早已习惯了家里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从小到大,弟弟陈明总能得到更多的关爱,而她则被教导要独立、要懂事。
"这次模拟考试我考了全镇第一,"吃饭时陈雅小心地说,"老师说我有希望考上县一中。"
父亲陈国伟抬头看了她一眼:"县一中?学费不少吧?"
"特优生可以减免大部分学费..."
"家里现在条件有限,"父亲的语气不容置疑,"你弟弟明年也要上初中了,镇上的高中不也一样能上大学吗?"
陈雅低下头,不再说话,决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为她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大学的生活如同一扇新的大门,让陈雅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远离了原生家庭的环境,她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快乐。
为了维持生活,陈雅勤工俭学。白天上课,晚上在咖啡馆打工,周末还接家教。尽管辛苦,但这种靠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感觉让她充满成就感。
大二那年,陈雅遇到了李志明,一个比她大两届的学长。他家境同样普通,但为人踏实,对陈雅体贴入微。两人因共同的价值观而相知相惜,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毕业后,陈雅找到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而李志明已经在一家企业站稳脚跟。两年后,他们结婚了,婚礼简单却温馨。父母来参加了婚礼,但全程显得有些拘谨,似乎对女儿的这个人生大事并没有太多期待和准备。
婚后第三年,他们有了儿子小宇。孩子刚满六个月,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摆在了陈雅面前。大学同学邀请她一起开展电商业务,负责营销推广部分。
"你真的想试试吗?"李志明问道,"创业很辛苦的。"
"我想尝试,"陈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李志明笑了:"那就去吧,家里的事我多分担一些。"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陈雅常常白天照顾孩子,晚上熬夜工作到凌晨。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到一年,他们的电商平台就有了稳定的利润。
两年后,陈雅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合伙人,月收入超过了李志明。面对成功,她既满足又感慨。她终于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认可和成就,但在原生家庭那里,她依然是那个被轻视的女儿。
02
"雅雅,你听说了吗?咱们老家要拆迁了!"母亲兴奋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陈雅一愣:"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镇上要建新区,我们家正好在规划范围内。听说补偿特别好,每户至少能分四套安置房,还有十几万的现金补偿呢!"
陈雅为父母感到高兴:"那太好了,你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三个月后,陈雅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拆迁款已经到账,安置房也已经分配好,邀请她回家一趟。
当陈雅和李志明带着小宇回到老家时,发现父母脸上洋溢着难掩的喜悦。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父亲主动谈起了拆迁的事情。
"补偿很不错,"父亲说,"四套安置房,七十多万现金。"
"那真是太好了,"陈雅真心为父母高兴,"你们打算怎么安排这些房子?"
父母对视一眼,母亲开口道:"我们商量过了,一套自己住,一套给你弟弟结婚用,剩下的..."她停顿了一下,有些不自然,"以后再说吧。"
陈雅察觉到了什么,轻声问道:"那...我呢?"
父亲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你已经嫁人了,有自己的家庭了。这些是留给家里人的。"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着陈雅的心。她忽然明白,在父母眼中,她这个已经出嫁的女儿,早已不是"家里人"了。
回程的路上,她沉默不语。李志明握住她的手:"别难过,我们自己的生活很好,不是吗?"
陈雅勉强笑了笑:"我不是在意那些房子...只是..."她的声音哽咽了,"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还是得不到他们的重视?"
李志明轻叹:"有些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
陈雅看了看后座熟睡的小宇,心中涌起一股坚定:"你说得对。"
拆迁后不久,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陈明将分到的那套房子卖掉还拿了家里不少钱,据说是投资了一个"高回报"的项目。父母虽有担忧,但多年来的习惯让他们没有过多干涉儿子的决定。
与此同时,父亲的心脏病开始加重,常感胸闷气短;母亲的膝关节炎也日益明显,走路时常常一瘸一拐。这些健康问题加上不断增长的医药费,让原本宽裕的老两口开始感到经济压力。
一天晚上,陈雅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雅雅,你爸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医生说需要做个手术,可能要三四万块钱。"
"妈,这事您别担心,钱我来出,您把医院和手术时间告诉我,我会抽时间过去照顾爸爸的。"
电话那头的母亲似乎松了口气,但接下来的话却让陈雅心头一震:"那就好。对了,我和你爸商量了,以后我们老了,养老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你弟弟现在自己都难,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陈雅握紧电话,心中涌起一丝苦涩。
就这样,陈雅开始承担起父母的医疗费和部分生活费。每个月固定汇款,逢年过节还要额外给红包。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她还尽可能抽时间回去看望父母,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去医院。
"雅雅,今年的春节,我和你爸打算在家里办个团圆饭,邀请几位亲戚一起过年。"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少有的热情,"你能提前两天回来帮忙准备一下吗?"
"好的,妈,我会安排时间的。"
"记得多带点钱回来,"母亲习惯性地补充道,"亲戚们都会来,你弟弟需要准备红包。"
陈雅苦笑着答应了。这样的要求已经让她习以为常,尽管心中总有一丝失落,但过年团聚的传统和对家人的牵挂,让她无法拒绝。
春节前两天,陈雅一家三口回到了父母家。家里已经有几位亲戚先到了,她一边打招呼,一边帮忙准备食材,布置场地。母亲在厨房里指挥着她做这做那,而弟弟陈明则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几乎不帮忙。
傍晚时分,亲戚们陆续到齐,丰盛的年夜饭摆上了桌。父亲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精神状态不错,频频举杯向亲友表示感谢。
饭桌上,陈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即将开展的"创业计划",吹嘘着如何找到了投资人,如何即将大展宏图。亲戚们听得津津有味,对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
当话题转向陈雅时,父母的反应却明显冷淡许多:"她呀,在外面做点小生意,还行吧。"仿佛她的成就微不足道。
饭后不久,父亲宣布开始发压岁钱。陈雅注意到,当母亲给小宇发红包时,明显比给其他侄子侄女的要薄很多。小宇虽然年幼,但也感觉到了这种区别对待,脸上闪过一丝困惑。
看到这一幕,陈雅心中的不平衡感再也无法抑制。多年来积累的委屈和失望如潮水般涌来,她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她起身走向自己的包,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U盘。
"各位叔叔阿姨,"陈雅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所有人安静下来,"既然今天是家庭聚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
她将U盘插入电视机的USB接口,打开了一个视频文件。
屏幕上播放的是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记录了陈雅在创业路上的点点滴滴:她深夜加班的身影,公司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她获得"青年创业标兵"称号的颁奖现场,以及她在各种场合分享创业经验的演讲片段。
视频的最后,是她公司上一季度突破千万营业额的庆祝会,以及一段她亲自说的话:"感谢生命中所有的挑战,它们让我更加坚强;感谢所有曾经的不平等,它让我更懂得公平的可贵。"
整个客厅陷入一种奇怪的沉默。视频中女儿的成就似乎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特别是她的父母,表情中混合着困惑、惊讶和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父亲陈国伟的手指微微颤抖,清了清嗓子,目光游移,像是不知该如何回应:"雅雅,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母亲赵丽华则不自觉地擦了擦眼角,声音有些不稳:"你从来没跟我们说过这些事情。"
亲戚们面面相觑,客厅里的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一刻的重要性,却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视频结束后,陈雅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平静但带着深沉情感的声音说道:"爸,妈,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一部分,尽管有时候...感觉不太被看见。"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努力学习、工作、创业,希望能够有所成就。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小家,也是想让你们知道,女儿也可以撑起一片天。"
她的眼眶微微发红,但声音依然稳定:"这些年,每当你们有困难,我从未推脱;每当家里需要支持,我总是尽力而为。我不是抱怨这些付出...我只是希望,能被同等地珍视,像弟弟一样,被当作这个家真正的一部分。"
陈明坐在一旁,表情复杂地看着姐姐。父母则面面相觑,似乎在消化女儿话语中蕴含的情感。
聚会在一种略显尴尬但也充满思考的氛围中结束。
04
夜深了,客厅里只剩下陈雅一家和她的父母。沉默在他们之间蔓延。
"为什么今天要放这个?"母亲最终开口问道,语气中既有疑惑也有一丝防备。
陈雅看着父母,轻声说:"因为我想让你们真正了解我,了解我这些年的生活和努力。我不求你们为我骄傲,只希望在你们心里,我和弟弟一样,都是这个家的孩子。"
父亲沉默许久,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些迟疑:"雅雅,我们...可能真的有些偏心了。只是从小就觉得,女孩子总要嫁人,所以要独立些..."
"爸,"陈雅打断他,"我理解这是你们那一辈人的想法。但是,无论我嫁不嫁人,我都是你们的女儿,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我希望能够平等地被爱,被尊重,而不是只在需要我付出的时候才被想起。"
这番话在客厅里激起了一阵沉默。父母似乎第一次认真思考着女儿的感受,陈明也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那次春节聚会后,陈家的氛围开始悄然改变。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缓慢而真实地发生着。
陈明在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接受了姐姐的建议,开始找正式工作。起初他对基层工作颇有微词,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体会到了独立工作的成就感,也开始更加理解姐姐多年来的付出。
父亲的身体慢慢好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有一次,他主动给陈雅发了短信:"上次的检查结果还不错,你不用太担心了。"这样的主动沟通是前所未有的,让陈雅颇为感动。
母亲也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她不再动不动就向女儿提出经济上的要求,而是开始更多地询问女儿的生活和工作。当陈雅公司取得新的成就时,她会说:"真不简单,我女儿真有出息。"虽然言语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内心的骄傲。
半年后,父亲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一家人决定一起吃个饭庆祝。饭桌上,父亲郑重地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陈雅。
"这是什么?"陈雅疑惑地问。
"这是我们留下的一套房子,"父亲的声音有些不自然,但很坚定,"我们已经过户到你名下了。这本来就是你应得的。"
陈雅接过文件袋,轻轻打开,看到了房产证上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她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认可,更是父母态度上的转变。这对她来说,比房子本身更有意义。
"谢谢,爸,妈,"她轻声说,眼眶有些湿润,"但你们知道,我最希望得到的,从来都不是房子。"
父亲点点头,目光中有着理解:"我们明白,只是...可能表达的方式不太对。"
一年后的春节,陈家再次团聚。这次的氛围和以往大不相同,没有了那种紧张和不自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和谐。小宇和外公外婆亲近地玩耍,陈明谈起工作时脸上有了真实的自信和满足。
"雅雅,"饭后,母亲和陈雅一起收拾厨房时轻声说,"谢谢你那天的勇气。如果不是你说出来,我们可能一直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陈雅微笑:"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家庭,每个人都被平等地爱和尊重。"
母亲点点头,眼中含着理解和欣慰:"我们在学习,虽然可能还会做错,但我们是真心的。"
晚上回家的路上,小宇已经在后座睡着了。李志明问道:"感觉怎么样?"
陈雅看着窗外的夜色,微笑道:"就像春天终于来了。不是一下子万物复苏,而是一点一点地回暖,一步一步地绽放。"
她知道,过去的伤痛不可能完全抹去,家庭关系的修复也不会一蹴而就。但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尝试,都在成长,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彼此。
这场春天,虽迟但到。
来源:时尚新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