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锡日报》,地方综合类日报,1915年12月16日创刊于江苏无锡,发行时间长达30年。报刊内容丰富,刊中多载无锡地方新闻。创刊时曾以八开八版形式发行,后改为八开四版发行,是一份民国时期发行于无锡的重要日报。
1945年(民国34年)4月17日和4月18日《无锡日报》,刊载署名“汤海興”的文章《幕府山》,记述了仲春季节,游山玩水的经历。
《无锡日报》,地方综合类日报,1915年12月16日创刊于江苏无锡,发行时间长达30年。报刊内容丰富,刊中多载无锡地方新闻。创刊时曾以八开八版形式发行,后改为八开四版发行,是一份民国时期发行于无锡的重要日报。
1945年(民国34年)4月17日和4月18日《无锡日报》,刊载署名“汤海興”的文章《幕府山》一文,其中云:
生平我最喜游山玩水,或许是生长在江南的缘故,这次在仲春季节,我又重临到六朝金粉的首都,游山玩水当然不能例外了。
“幕府山”,耸起在“神策门”外,是都中唯一的胜境,全山岗峦起伏,奇石嶙峋,雄伟的气势,在遥望中真有“虎踞龙蟠”之概,与咱们惠麓比较,大有“小巫”见“大巫”之感,而松篁夹道,古木参天的风物,进行在迂回曲折的石径上,扑人衣袂,也自会激起了自然的无限美感。
风和日丽,草长莺飞,这正是春光无限好的时候了,那鬓影衣香,肩摩踵接的士女们,一队队蠕动在蜿蜒的曲径上,不但是过江之鳟,而且也正像是蚁群的行列。
“幕府山”,这名称据说是有由来的,东晋时丞相王导,喜其幽美,故于山之麓特建“幕府”,因此,地以人传,山名也称为“幕府”了。
踏上最高峰,广大的悬崖,壁立千仞,惊心动魄,真是一个险境,崖之旁是一座碧瓦红垣的“永济寺”,屋宇不很宽阔,模样很庄严,寺侧有阁耸起,额榜“观音阁”,其旁崖壁间,悬一大铁錬长垂江面,随风飘动,铿然作声。很像乌龙取水的样子,民间传说,“这大铁錬係当年军师刘伯温所造,是用来以联系战舰的”,这里,立在岩石上放眼瞧去,江上白浪滔滔,风帆来去,沙鸥上下,又是另一种水天相接的壮观。
“永济寺”旁又有很广大的三处“石洞”,其间怪石峥嵘,凉风习习,各饶幽趣,且复囗为幽邃。倘于溽暑天气,避炎于此,更是最好所在了。
1924年(民国13年)3月28日《锡报》刊登“慧剑”文章《金陵诸名胜记·幕府山》,其中云:
余往作清凉半日记,曾状幕府之势曰“蹒跚”,栖霞牛首亦各四五十里,顾远望皆作半面粧,弗能如幕府之婵媛不绝,评曰“蹒跚”,非抑之实深许之也。山在观音门外,有欲游此者,必首至燕子矶。矶耸出岸际,势欲飞动,自山中望之,诡如神山。上有御碑亭,刊清乾隆帝数诗,胥无足称,唯壬午所作一首,尚可惜少曼漶,录之于后,其模糊不可辩处,则代之以囗。峭壁插长江,孤骞似飞燕。西引幕府峦,东接临沂囐。翠敬入丹崖,万木绘明绚。春风三度经,每因驻云。设险从无过,天望囗囗囗。南朝凡几更,临波发浩歎。
过燕子矶,复折而之西,为永济寺。此寺钟沉鼓寂,不类佛境。壁刊江南拙老人蒋衡记游一则,亦卑琐可笑。出寺西行,为七根柱,内有(铁索練孤舟)之索,係穿石而乘,长不过尺许,色黑,经七根柱自在天以至二台洞,洞甚深,相传有地道通镇江之金山寺,然下行数武,便气窒不能更进,终无以证其说之匪伪也。越此至三台洞,沿山十有二穴,他洞皆下行,此独上升,纡曲历阶数百级,乃达老君殿,山腰诸绀宇,以此为最高矣。更四进,至上元门,山止。
1926年(民国15年)7月17日和18日的《时报》,刊登有署名“闻铃”的文章《记幕府山》,文中内容与《金陵诸名胜记·幕府山》基本相同。文末云,“登此望江景,千里繊如一线,江之对岸,绿野平畴,视之如近在几席。欢翫移时。乃下,洞门左近有一线天,仰望则一山罅,可见天光,大如盌碟,一名碟子大天。出洞西进,约数里。至上元门,幕府山止。”
民国时期,幕府山一带也曾经多次绿化造林,并颁布条例,禁止“破土开山”的行为。
1929年(民国18年)2月28日,《世界日报》刊载《金陵造林场积极提倡造林·自城内达幕府山沿途均张贴标语》一文,叙述了距离南京下关车站九里,神策门车站五里的“江苏省立金陵造林场”,制作标语牌数百块,沿途悬挂张贴,“籍以唤起民众注重造林之观念”,其中记载的标语有,“有了森林,旱灾便可减少”,“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调和”,“荒山造林,可使农家丰收,社会安宁”,“童山秃阜,统统造起林来,才可免鉅额的漏巵”,“有森林地方,老年人比较的多,这是森林可以延年益寿的缘故”,“森林有清洁空气的效能”,“森林有防御暴风飞砂的能力”,“建设之首要是民生,民生问题之解决,是广培森林不为功”,“森林可以点缀风景,增进健康”等等。
1936年(民国25年)4月16日,市长马俊超曾签署颁布了《禁止商民人等在燕子矶至幕府山沿江一带破土开山案》,严禁在幕府山沿江一带掘土开山,其中云,“查南京市燕子矶至幕府山沿江一带,峭壁天成,足资屏障,其原有地形自应保持,不容任意破坏变更,近查有该处商民组织石子公司,破土开山,渐更固有形势,殊属不合,除布告禁止,并令首都警察厅知照外相应函达,即请查照。”
1929年(民国18年)第四期《建设》杂志刊登《幕府山森林调查报告》,记述了当时幕府山的植被状况,其中云:
大江之滨,后湖之阳,山势嵯峨,蜿蜒十数里,与江波互相起伏者,幕府山也。峭壁巉岩间,常发现铁链,相传係古人系舟之遗迹,而今水面与此相去数里之遥,若云系舟,殊不近情理。然地形之变迁,人事之沧桑,亦可于此占之矣。沿山岩洞颇多,地质学家认为系江潮冲刷而成。岩洞最著名者有十二,各擅名胜,三台洞尤为奇特。
地质及土壤:该场地质,大部分为震旦层及寒武纪,由石灰岩页岩砂岩硅岩及由此等变质之片岩组成。全山骨干,主由石灰岩组织而成。其土壤主由石灰岩分解而来。土性膨松,夹有碎石,水气易透,不适于松类等。
林况:……屡经斧斤烧山,固有树种,如榉杉楠等,早经绝迹,仅于木鱼山老鼠窪附近金家园,老爷山沈家窪等处,见有抱柏栎化香树臭椿野枣等之萌孽而已。其余以不时樵割烧山,遂成童濯状。该场自民七开始造林,迄民十全山即已植完。所植树苗,不下三百余万株。惜以味于土性,误栽树种(查以前所植树种,竟有五十余种之多)。成活者不及三分之一,实苏省林业前途之不幸。前年春,全山树木,又被当地莠民乘兵兴之际,盗伐净尽,十年心血,数万金钱,一旦化归乌有。……近上元门一带之山麓,已由该处人民栽有栎栗等树,山腹植乌桕榆侧柏洋槐之类。幕府山之东为木鱼山,形势缓斜,有侧柏油桐枫树银杏柳等。幕府山北为长山,其西为老爷山,形势倾斜,多栽马尾松洋槐等。猪头山巍然屹立,土性燥急,曾栽洋槐栎树,因生长不良,乃改植松树,山麓则略栽榆楝槐树等。五家山栽榉洋槐,佛宁门栽榉榆,岩山栽榉侧柏枫杨柳臭椿香椿梧桐等。统计历年栽植树木,不下三百万株,所用树种,竟有五十余种之多,昧于土性,误择树种,故无成绩足言。其中生理比较良好者,为佛宁门之洋槐,李家窪之马尾松。此外侧柏栎树之生长亦佳……
1934年(民国23年)第2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丛刊》刊登有马大浦、陈谋撰写的《南京幕府山木本植物之调查》一文,其中介绍,“……植物生长繁茂幕府山起自南京旧城之上元门,向东北绵延至观音门止,高约五百七十尺,面积约九千八百亩,全山多由石灰岩所成沿山有十二洞,形势奇特,为首都名胜,该山土质系壤质砂土,惟山坡山麓则多壤土,山上树木,除前苏省造林场及本院接收后所植者外,野生树木亦颇繁,木本植物计有一百七十七种之多。”
幕府山,沿长江南岸,押九里长山,藏十二洞天。曾经山上,露天采矿,爆破取石,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树木损毁,满目荒凉。1998年,先后关停大小八个采石场和白云石矿,1999年起,连续十年种植各类苗木三百余万株,恢复绿地面积三百多万平方米,至2009九年,全山绿化基本完成并初见成效,终使此山又成为绿色屏障。
“送春时节半阴晴,缓步山行逸兴生。仰涉高岗寻古径,俯听危石咽泉声。江流一线原天堑,暮霭千峰卫石城。莫道当年开幕府,堂空绿野有人耕(冯剑膽《游幕府山》民国10年4月)。“梧桐阶畔晚风凉,四顾烟峦意欲狂。飞上东山峰顶去,手攀明月看长江(雁峰《幕府山中夜凉戏作》民国24年3月)”。
来源:清晨笛声行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