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其中,IMforte Ⅲ期研究结果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其中,IMforte Ⅲ期研究结果入选迷你口头报告,该研究旨在探索芦比替定免疫联合方案一线维持治疗ES-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肿瘤瞭望》特邀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就该研究结果进行深度剖析,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邬麟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GCP肿瘤专业负责人、胸内二科主任
湖南省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主持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200 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在Lancet、JAMA、Lancet Oncology、JCO、JTO、Nature Communications、BJC等著名国际期刊。担任中国抗癌协会(CACA)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CACA肿瘤内科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促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副主委,CSWOG肺癌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CSCO理事,CACA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原发灶不明及多原发癌专委会常委,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防治分会理事长,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委会主委,湖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等多个学术任职。
研究介绍
摘要号:MA11.04
芦比替定(lurbinectedin)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维持治疗的安全性:IMforte Ⅲ期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IMforte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5091567)显示,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ES-SCLC)一线维持治疗中,芦比替定(lurbinectedin)联合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相较于阿替利珠单抗单药,在独立审查机构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54,95% CI:0.43-0.67)和总生存期(OS,HR=0.73,95% CI:0.57-0.95)方面均实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的改善。该联合方案总体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可控。试验组(联合治疗组)所有不良事件(AE)类别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考虑到联合治疗方案本身的特性以及更长的治疗暴露时间(中位治疗持续时间: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约4.2个月,阿替利珠单抗单药2.1个月),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治疗组中,由于采用了强制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措施,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较低(1.7%)。本文将补充报告由AE导致的治疗停药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的额外安全数据,进一步评估该联合方案的耐受性。
研究方法:入组标准为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卡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诱导治疗后未发生疾病进展(PD)的 ES-SCLC患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组,接受每3周(q3w)一次的维持治疗:一组为芦比替定 3.2 mg /m2联合阿替利珠单抗 1200 mg(同步给予G-CSF),另一组为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持续至患者出现 PD、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为止。安全性评估从维持治疗开始时启动。
研究结果:共纳入接受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242例,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患者240例(临床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7月29日)。总体而言,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的安全性特征(中位安全随访时间6.4个月)与两种药物已知的风险谱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在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中,分别有12例(5.0%)和6例(2.5%)患者因AE停用芦比替定和阿替利珠单抗;而在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中,8例(3.3%)患者因AE停用治疗。由AE导致的治疗停药多发生在治疗前3个月内(详见表)。两组中,绝大多数患者因PD停药(两组均约≥80%)。
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和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5%和0.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7%(含1例致命事件)和0。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中有12例(5.0%)患者发生致命性 AE,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中有6例(2.5%)。
研究结论: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总体耐受性良好,由AE导致的治疗停药率较低(尽管高于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与芦比替定既往临床研究数据相比,本研究中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的高级别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更低,这可能与IMforte研究中采用的一线G-CSF预防措施相关。尽管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的致命性AE发生率在数值上更高,但未发现可归因于该联合方案的意外安全性结果。总体而言,该联合方案安全性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大咖点评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具有高度恶性、显著异质性及侵袭性强等特点,确诊时多已发生远处转移,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已成为ES-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为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探索并优化有效的维持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芦比替定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其选择性抑制RNA聚合酶II以精准干扰肿瘤转录过程并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双重机制,显著区别于传统SCLC细胞毒性药物。关键性III期IMforte研究首次证实,对于接受一线诱导治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依托泊苷)后未进展的ES-SCLC患者,采用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进行维持治疗,相较于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成功取得PFS和OS双阳性结果,填补了ES-SCLC维持治疗的空白。本次WCLC大会公布的IMforte研究安全性分析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该联合方案在维持治疗阶段的安全性特征。
安全性优化:IMforte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显示,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方案的总体安全性可控。尽管联合治疗组报告了更高的致命性不良事件(AE)发生率(5.0% vs. 2.5%),但深入分析未揭示任何超出预期或可归因于联合用药的新发安全信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要求对所有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进行一线G-CSF预防措施。这一关键策略的实施,使得联合治疗组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4.5%)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7%)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既往芦比替定临床研究数据。这为临床实践中有效管理该联合方案的血液学毒性、优化患者耐受性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和实践范式。
个体化选择:鉴于小细胞肺癌的高度异质性,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提升疗效和降低毒性的关键。未来需要深入发掘预测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如转录亚型、特定基因表达谱、免疫微环境特征等),以精准筛选最可能从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中显著获益的优势人群,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 III期临床研究入组患者通常经过严格筛选,亟待在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真实世界患者群体中验证该联合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探索个体化的给药策略,如评估芦比替定剂量调整或与不同种类ICIs联用的潜力,以期在维持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毒性负担。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毒性动态监测与管理体系,强调治疗全程中(尤其是治疗初期)对血液学毒性及其他潜在AE的密切动态监测与及时干预,从而优化治疗的风险-获益比,最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
总结
IMforte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更新进一步确认,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作为ES-SCLC一线诱导治疗后的维持治疗方案,其总体安全性谱可控。通过实施G-CSF预防措施,成功实现了对关键血液学毒性的显著优化,大幅降低了高级别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相关AE的风险。展望未来,研究重点应聚焦于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患者个体化选择、更灵活的个体化给药策略探索、严格的毒性动态监测以及真实世界证据的积累,从而最大化芦比替定联合免疫维持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为ES-SCLC患者带来更持久、更安全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1] Paz-Ares, Luis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rst-line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lurbinectedin plus atezolizumab in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IMforte):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London, England) vol. 405,10495 (2025): 2129-2143. doi:10.1016/S0140-6736(25)01011-6
来源:肿瘤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