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定赛龙舟,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从明朝崇祯年间时任知州包尔庚笔下描述罗定赛龙舟的盛况,到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记载的“结采莲舡,以观竞渡”,再到民国二十四年《罗定志・地理志第一・风俗》提及的“近泷流者观竞渡”,赛龙舟始终是罗定端午最鲜明的文化印记。近日,记
罗定赛龙舟,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从明朝崇祯年间时任知州包尔庚笔下描述罗定赛龙舟的盛况,到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记载的“结采莲舡,以观竞渡”,再到民国二十四年《罗定志・地理志第一・风俗》提及的“近泷流者观竞渡”,赛龙舟始终是罗定端午最鲜明的文化印记。近日,记者在罗定市档案馆查找到两份珍贵旧报——1957年、1959年的赛事报道,再次充实新中国成立后罗定龙舟赛的记载,更串联起这份民俗从历史走向当下的完整脉络。
1957年5月29日的《罗定农民报》,以《端午节赛龙舟》为题,清晰记载了当时罗定县体育运动委员会计划于端午节,在罗城泷江河举办龙舟竞赛与游泳比赛的消息;1959年6月9日的《罗定日报》则以《打响龙舟鼓看谁夺上游——端午节县举行龙舟赛》为题,报道了赛事背景:为使群众欢度端午节,罗定县举办龙舟、游泳、象棋比赛,通过竞赛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习惯,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更好为生产建设服务。
相较于明清时期赛龙舟“驱邪疫、迎吉神”的民俗属性,新中国成立后的罗定龙舟赛虽融入了体育锻炼与生产建设的时代内涵,却始终保留着端午文化的核心基因。
据居住在罗定旧桥头的90多岁老人谭先生回忆,1964年至1965年,罗定仍有龙舟赛举办:彼时泷江河面虽不及如今宽阔,但每逢端午雨水充沛期,河水上涨后便形成天然赛道,比赛以罗定一桥为起点、大埔头为终点,先抵达者获胜;河岸两侧观赛群众摩肩接踵,场面十分壮观。当时的龙船以杉木打造,为方便保存,比赛结束后,会将龙船沉入河底泥沙中,这个藏船点被称作“龙船坑”。
1966年后,数百年的龙舟盛景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各地逐步恢复龙舟竞渡,罗定民众重启本土龙舟赛的渴望愈发强烈——大家期盼着再次听见泷江上催人奋进的鼓点,重燃“同心协力、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这份期盼得到了罗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恢复龙舟赛被赋予多重意义: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与传承,更是凝聚民心、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2024年10月,停办60年的罗定龙舟赛终于重启。泷江之上,鼓声如雷,龙舟似箭;岸边数万名观众呐喊助威,老者带着孙辈重温记忆,年轻人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线上百万网友同步观看直播,直播间内“找回儿时记忆”“罗定加油”的评论刷屏。这场赛事不仅唤醒了老一代的美好回忆,更让年轻群体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点燃了全市人民爱国爱乡、拼搏奋进的昂扬斗志。
与传统端午竞渡不同,重启后的罗定龙舟赛将举办时间定于国庆假期。罗定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邓伟表示,这一安排既结合了本地实际,也参考了珠三角部分城市10月办赛的经验,背后是对安全、氛围、地方发展的多重考量:首先,“安全”是首要原则——端午期间罗定正值“龙舟水”集中期,泷江河水位波动大,不适宜水上竞技;而10月泷江水位平稳、水流放缓、河面开阔且水质清澈,既能为赛事提供稳定赛道,也能保障观众安全。其次,借势国庆假期可实现“节日氛围叠加”,通过民俗活动激活假日消费,让传统文化在喜庆氛围中焕发生机。2024年赛事的火爆便是最佳印证:数万名现场观众与百万线上观众共同见证盛景,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借势热销,龙舟赛也从单纯的“文化活动”升级为推动罗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目前,主题为“龙腾泷江・活力全运”的2025年罗定市龙舟赛系列活动已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其中龙舟赛事定于10月2日至3日举行。罗定将持续以龙舟赛为载体,打造展示地方文化魅力、推动乡村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的闪亮名片。届时,泷江之上必将再次奏响激昂鼓点,罗定龙舟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更辉煌的篇章。
来源:
罗定融媒
来源: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