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个北大硕士毕业的食堂阿姨,突然觉得这10年鸡娃失去了意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21:37 1

摘要:26岁的黄小艺,是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曾在央媒实习,也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可每天被KPI推着走,让她觉得很痛苦。

01

看到一则报道:有位北大硕士生毕业竟然当起了“食堂阿姨”。

26岁的黄小艺,是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曾在央媒实习,也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可每天被KPI推着走,让她觉得很痛苦。

所以毕业后,她就主动留校申请为管培生,从一线做食堂阿姨开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成为食堂经理,然后有能力去做她喜欢的健康食堂。

每天,从早上到下午1点闭餐,基本就没有坐着的时候,各种洗洗切切,很累很辛苦。

但她却说:“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做食堂阿姨是我特别特别开心的一段时间。”

因为没有内耗,没有反刍,下班就真的是下班了,身体虽累,睡一觉却能缓过来。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她大材小用,浪费学历,浪费北大的教育资源。

她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不是每个人,一定要去做科学家,什么家,去改变世界,而是在尽可能让自己自洽的人生里尊重每一种发自内心快乐的选择。”

说话时,她嘴角有笑,眼里有光,引来众多网友的肯定和认可:

“自洽和开心,胜过一切体面。”

“努力不是为成功,是为能选择喜欢的方式活着。”

“不要被学校学历束缚,选择自己真心想过的人生,就会过好这一生。”

是啊,《无声告白》中写过: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是旷野,找到适合的沃土,孩子的绽放才最为绚烂。

02

不禁想起我的女儿。

她从小就对《哈利·波特》系列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情有独钟。

五年级时,她开始尝试自己写小说,经常兴奋地拿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到初一,她已经写完一本小说。

但从一开始,我就特别反对她这一爱好,觉得她有时间浪费在小说上,还不如多做几张卷子。

所以,她只有考了高分,我才会奖励她看小说的时间,寒暑假,她也必须完成很多作业,才能有自由安排的时间。

初二时,我看到很多家长为了中考各种内卷报班,我更加焦虑了,也忍不住更严格地要求她。

我收了她的小说,给她换成了一套套练习册。

那时的我,忘了她的开心,忘了她的喜好,只想要她在学习里面能够赢。

可有一天,女儿却对我说:

“我觉得人生的路好窄呀,除了学习,我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看着女儿疲惫的身影,空洞的双眼,我心有不忍,可转念一想,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可现在看了黄小艺的经历,我开始问自己:

我拼命鸡娃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把孩子卷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吗?

这样的他们,未来还有快乐的能力吗?还有心中的热爱吗?还有前行的方向吗?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张锡峰。

谈及高中三年,他直言学得很痛苦,半条命扔进去了。

但似乎也值得,因为他以674的高分考上了中国一流大学的热门专业。

然而,谈及现状及未来时,张锡峰是不满及迷茫的。

因为高考之前,他就光想着考大学了,选专业时,也仅仅因为“大家都说这个好”,感觉“计算机挺赚钱”,就选了计算机专业。

入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计算机,不喜欢写代码。

心生后悔,却又没有喜欢的事,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虽然曾尝试过参加社团、做AI项目、当游戏主播等,但都无一例外地废止了。

最终,他只能用“水豚”形容自己—--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所以你看,清北也好,名校也好,其实都只是站点。

没有心之所向,即使站在了所谓的“成功”之巅,也只是培养出了行尸走肉。

03

春晚上,一群扭秧歌的机器人惊艳了全世界,也让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一夜成名。

然而,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他并不是典型的学霸,而是传统思维里的“差生”。

他从小偏科严重,中考时,他差点没考上普通高中。

高中三年,大大小小几百场英语考试,他只及格过了3次。

他的英语老师甚至对他父母说:“你的孩子太笨了。”

因为成绩差,从小记事起,王兴兴就充满了对自我的怀疑和焦虑。

但父母没有打击他,也没有一味报班补短板,而是顺应他的特性,挖掘他的闪光点。

三年级时,他就拆掉了家里的一台电视机,爸妈没骂他,反而笑眯眯递给他一套螺丝刀:装不回去就别吃饭哈。

后来发现儿子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们就允许他每年拆解5件电器,但需要提交《拆解报告》。

而王兴兴为了更好地“拆家”,开始自学机械知识,到处阅读相关书籍。

初高中时,别的孩子都在拼命补课,王兴兴却自制研究了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

大二时,他用200块钱,竟然成功研究出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

读研时,他又研究出了四足机器人XDog,获得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赢了8万元奖金。

王兴兴说,大学以前他可能还有点自卑,觉得自己比名校生差太多了。后来他发现自己做出来的机器人也可以和MIT那些名校硕博生做出来的同台竞技,也不比他们差,才慢慢地找到了自信。

是啊,曾经以为英语不好就完蛋了,但后来发现,英语的短板并没有阻碍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彩。

试想一下,如果王兴兴的父母强迫他补习英语、刷题提分,当年那个对机械痴迷的少年,可能早已被“标准化”的模具压制成一名平庸的上班族了。

想起作家庆山说的: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

父母与其让他们在统一的赛道上气喘吁吁,不如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翩翩起舞。

学会接纳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差异,孩子才能因热爱发光发热,活成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04

去年,《人民日报》发文点赞了11岁女孩冯睿。

原来,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冯睿,就已经能独立完成几十种糕点,包括蛋糕、桃花酥、蛋黄酥曲奇、月饼、牛角包……

随便哪一样拿出来,都看着格外芬芳诱人。

除了动手能力强,冯睿社交能力、经商能力也强。

暑假时,从制作各样糕点,到摆摊吆喝售卖,冯睿都独自完成,营业额最高的一天能有500元。

看着女儿在烘焙上如此沉迷,对美食满腔热忱,妈妈发自内心地感叹道:

“我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期末成绩单上的全优。因为她除了成绩不是全优,其他都是全优。”

有网友劝妈妈要先顾着孩子的学业,但妈妈知道女儿的心之所向,不仅没有给她报补习班,还给她买了十几本美食书,和各种烘焙工具,妈妈说:

“我觉得理想不分高低、不分大小,只要是热爱的、可以坚持的,并且发展成持之以恒的事业,那么在悠悠岁月中一定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是啊,不是只有培养出能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成功。

看见孩子的热爱,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也是教育的胜利。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把没收的小说都还给了女儿,还认真阅读了她写的小说,与她聊了金庸笔下的人物,这才发现:

女儿不仅作文写得好,小说写得更好,有冲突,有悬念,有反转,能吸引人一直读下去。

平时话少的女儿,在聊起小说时竟头头是道,很有自己的见解,她说:

现在也一样,会社交,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

韦小宝连武功都不会,却混得很好,是因为他具备了一个超强的特质:社交能力强。放到

《射雕》本身就像一部教育界的武功秘籍,看郭靖,你会懂得坚韧勤奋,读黄蓉,你会知道机智勇敢……

看着女儿那样兴致勃勃,眼里有光,我触动很大。

我想,不管她以后能否考上好大学,不管她会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只要有热爱相伴,她就有能力去创造幸福,享受生活。

将来,无论是站在顶峰还是山脚,她都是自洽快乐的。

05

林清玄曾说:

养孩子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

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合同样的土壤,能生长出同样的模样。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成为参天大树,他也可以选择做一株小花,在自己的季节里静静绽放;

不是每个孩子必须成为耀眼的太阳,他也可以做一颗小星,在夜空中闪烁自己的光芒。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的幸福,从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本,而是活成自己心里的风景。

幸福和快乐,才是孩子人生的归宿。

来源: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