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的3个联合用药方案,抗击眩晕、头晕,消除耳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21:32 1

摘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痉挛、高黏血症、高脂血症以及颈椎病等。本病发病机理如下:机体内耳前庭对于血液供给不足反应极为敏感,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椎底动脉硬化,椎底动脉微栓子栓塞或者动脉痉挛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小脑前下、后下和迷

1、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滴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痉挛、高黏血症、高脂血症以及颈椎病等。本病发病机理如下:机体内耳前庭对于血液供给不足反应极为敏感,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椎底动脉硬化,椎底动脉微栓子栓塞或者动脉痉挛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小脑前下、后下和迷路等多处动脉血流量大幅下降,内耳部位血流量供给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通常会引起眩晕,研究发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椎动脉因颈椎增生受到压迫,或内外部因素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痉挛,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本病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脑干、枕叶以及小脑梗死,患者长期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遗留。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症状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倍他司汀属于组胺H1受体激动剂,但倍他司汀药理作用更强于组胺,其血管扩张效果相对较弱,药效持续时间更长,主要用于对心脑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扩张,特别是对于椎基底动脉血管扩张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用药后脑血流量显著增加,脑循环状态得到改善。临床研究表明,倍他司汀可有效松弛内耳部位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促使内耳循环障碍问题迅速改善,其对于内耳部位毛细血管滤过性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除此之外,倍他司汀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积聚作用,对于ADP导致的血小板积聚具有良好的阻止效果,同时可延缓血管内血栓形成。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和冰片,三者对血小板第III因子的产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延缓血清酶原时间,缓解体内红细胞积聚程度,对红细胞流速和流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疏通阻塞微血管。临床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阻滞钙离子通道,对β受体生理作用产生拮抗效果,扩张微血管并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其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凝血作用较为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脑循环。

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给,改善眩晕症状。

2、倍他司汀+坦度螺酮:心因性头晕

目前认为倍他司汀对周围血管均有扩张作用,而这一作用同时适用于大脑后循环,可明显的增加心脏、头颅及周围循环的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作用较组胺持久,在扩张血管的同时并不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且倍他司汀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药理机理,即可以抑制组胺的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而且还有轻微利尿功效,同时有轻微的降压作用。倍他司汀先通过抑制突触后膜H3受体,而H3受体再通过抑制组胺的自身负反馈机制,从而延长已分泌组胺的作用时间。倍他司汀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善或消除眩晕及眩晕感: (1) 倍他司汀片可通过影响前庭神经元核,抑制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原传导,而倍他司汀片呈剂量依赖性; (2) 降低血液黏度:倍他司汀通过抗凝作用,干扰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这一作用机理与低分子右旋糖苷的抗凝作用类似,从而发挥降低血液黏度的功效。 (3) 改善末梢循环:倍他司汀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从而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改善内耳循环:通过舒张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从而增加内耳血流量,改善内耳循环;同时还可以增加内耳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内流,从而消除内耳淋巴水肿。 (5) 增加脑血流量:倍他司汀可以将神经电生理的非特异作用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x大幅增加颅内动脉的血流量,明显改善大脑后循环不足的症状, 从而增加脑血流量。对于心因性头晕患者来说,单用倍他司汀只是能暂时的缓解头晕的症状,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头晕的原因,所以单用止晕药物,这部分患者是不能完全改善症状的。

坦度螺酮是一种新型抗焦虑、抑郁药物,属于氮杂螺酮类。不同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三环类,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毒理作用,主要通过激动5羟色胺1A受体,作用部位主要集中在情感中枢的海马、杏仁核等大脑边缘系统,还可以投射到5羟色胺能神经的中缝核,从而调节从中缝核到海马5羟色胺的投射,抑制系统的5羟色胺效应,进而发挥抗焦虑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安定类药物,其有这些明显的优点,包括无成瘾性、无耐受性、无戒断反应和对认知功能损害较轻。已从多方面临床研究等证实坦度螺酮具有明确的抗焦虑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明显的下调5羟色胺1A受体和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兴奋。并且没有发现有肌肉松弛、抗痉挛及抑制自发运动作用等不良反应。所以我们说坦度螺酮具有抗焦虑抑郁的双重作用,起效一般在用药后1~2周。

坦度螺酮具有抗焦虑、抗抑郁双重作用,而倍他司汀具有改善后循环缺血、稳定前庭的作用,两药合用起效快,可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所致的头晕。

3、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耳鸣

耳鸣是耳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主要任务是一种主观症状, 引起耳鸣的原因有很多且不是很明确, 而且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 目前仍缺乏对该疾病有根治作用的药物[8]。目前认为对于外耳及中耳均正常的主观性耳鸣, 耳鸣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小血管痉挛、血管栓塞等微循环障碍, 导致内耳出现血供不足, 从而引起耳蜗缺血缺氧, 进而诱发耳鸣[9]。因此, 治疗耳鸣的首要举措之一就是恢复内耳血供的正常, 防止耳蜗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倍他司汀系组胺药,可抑制外前庭核的多突触神经元的活动,使脑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脑、小脑、脑干及内耳循环,故本品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底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且可减少膜迷路内淋巴量;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浆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能延长大白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氟桂利嗪是治疗耳鸣的常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高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选择性地将引起病理损伤的钙离子阻滞于细胞外,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恢复正常供血,改善脑和外周血管循环障碍,增加椎动脉及颈动脉血流;还可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抑制前庭刺激而缓解耳鸣;同时,还可增加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阻断皮层细胞的异常同步性放电,从而衰减或消除耳蜗的病理刺激,使耳鸣症状减轻或消失。

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耳鸣,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以及耳鸣症状,疗效更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来源:南开孙药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