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德国人突然收到巨款,看见落款是中文,忍不住泪流满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5:45 1

摘要:妻子玛莎发着低烧躺在床上,盖着打了四层补丁的旧棉被仍止不住发抖,三个孩子围在桌边,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翻捡着捡来的旧课本,最小的女儿连铅笔头都没有。

1948年冬天,德国柏林冷得像冰窖。

63岁的拉贝缩在城边破旧公寓里,妻子躺在床上咳得直抖,孩子们正拿捡来的碎木头往炉子里塞——这点火星连手都暖不热。

突然楼下传来邮递员喊声,他趿着破鞋跑下去,接过一张薄薄的国际汇款单。

当看清汇款人落款处那行歪歪扭扭的中文,这个被岁月压弯了腰的老人,突然蹲在雪地里嚎啕大哭。

这张跨越万里的汇款单上,到底写了什么名字?

这笔钱背后,藏着怎样一段被时光埋了十三年的往事?

汇款单攥在手里,拉贝半天没缓过神。

妻子玛莎发着低烧躺在床上,盖着打了四层补丁的旧棉被仍止不住发抖,三个孩子围在桌边,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翻捡着捡来的旧课本,最小的女儿连铅笔头都没有。

前天他刚把妻子最后一件羊毛衫拿去换了半袋土豆,现在连土豆皮都得刮下来煮水喝,屋里的煤早在半个月前就烧完了,窗户糊着旧报纸,风一吹就哗啦作响。

拉贝蜷缩在吱呀作响的藤椅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手搭在扶手上,眼神浑浊得像蒙了层灰,只有偶尔喃喃自语"南京"两个字时,那双黯淡的眼睛才会闪过一丝微光。

1937年深秋的南京,拉贝的船票已经放在皮箱最上层,可那天早上,他亲眼看见三个日本兵把女学生往巷子里拖,他把船票揉成一团塞进抽屉,这个西门子公司的代表突然不想走了。

他找了牧师马吉、医生威尔逊,在金陵大学周围划了3.86平方公里安全区,屋顶插着纳粹旗和红十字旗——他是纳粹党员,这身份此刻成了护身符。

日本兵闯进安全区抓女人,他就挡在门口用德语吼,把刺刀拨开,有次看到个孕妇被拖走,他追上去把自己的纳粹党徽别在女人衣服上,说“这是我的人”。

安全区里挤满了25万难民,粮食很快见底,他骑着自行车满南京找粮食,跟日本军官吵架,把自己家里最后一袋面粉倒进难民的粥锅,玛莎和孩子们跟着喝稀粥,小女儿饿得直哭,他也只能摸摸孩子的头。

1945年德国战败,拉贝因为纳粹党员身份被抓去审查,马吉牧师和威尔逊医生从美国寄来证明信,说他当年在南京救了25万人,盟军军官才在文件上画了勾,可还是不准他工作,一家人搬进这间屋顶漏雨的公寓,玛莎的咳嗽越来越重,孩子们连面包渣都捡不到。

1948年夏天,拉贝在旧报纸堆里翻到马吉从上海寄来的圣诞卡,地址还能用,他找出孩子用过的作业本,用铅笔头在背面写求助信,说自己每天只能吃半个土豆,大儿子在街头擦皮鞋,小女儿发烧没钱看医生。

信寄到上海时,马吉正在整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看完信手都抖了,他把信抄了十几份,寄给当年南京安全区的中国职员,信封上写着“速转,救命”。

马吉的信辗转送到南京时,正是初秋的清晨,当年安全区的职员们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旧办公室里,读着读着就红了眼眶。

消息第二天登上了南京《中央日报》,报社门口很快排起长队,穿长衫的教员、挑着担子的小贩、裹着小脚的老太太都来了,有人把口袋里的硬币倒在捐款箱里叮当作响,有人解开蓝布包拿出银圆,说这是给拉贝先生买煤的钱。

头发花白的张老太太攥着褪色的难民证,颤巍巍塞进捐款箱十块大洋,那是她攒了三年的棺材本;当年被拉贝从日本兵刺刀下救下的孕妇李秀英,如今怀里抱着三岁的孩子,把家里最后一袋口粮卖了换成法币送来,她说"拉贝先生当年给我们难民发粥,现在他饿肚子,我们不能不管";金陵大学的老教授带着学生来,把当月薪水的一半捐出来,笔记本上写着"1937年12月,安全区第34号棚屋,拉贝先生送来的棉被"。

捐款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从街头排到巷尾,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悄悄把津贴捐了,大家都不提感谢,只说"应该的",五天时间,南京市民凑齐了1亿元法币,汇款单附信的空白处,密密麻麻按了五百多个红手印。

汇款分两批到了柏林,附信上写着“当年您救了我们性命,如今我们来护您周全”。

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走进课堂,玛莎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咳嗽渐渐停了,苍白的脸上重新有了血色。

拉贝提着面粉和罐头,按地址找到当年也在南京安全区的德国同事,对方打开门看见他,愣住了,拉贝把东西放在桌上:“这是南京人给的,他们说不能忘了帮过他们的人。”

拉贝站在窗边看着孩子们的背影,手里攥着那张按满红手印的信纸,突然抹了把脸:“当年在南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

1950年拉贝走的时候,把那张汇款单和南京市民的联名信交给了儿子,说“中德的这段情分,你得记着”。

后来他的日记在抽屉里被翻出来,密密麻麻记着1937年冬天的南京,成了那段历史的铁证。

南京建了拉贝纪念馆,汇款单被放大挂在墙上,旁边就是那句“你护我们一时,我们记你一世”。

那张泛黄的纸,不光让拉贝一家熬过了柏林的冬天,更让“报恩”这两个字,跨过了山和海。

纪念馆里人来人往,都在看那句“你护我们一时,我们记你一世”,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过多少年,这份情都在。

来源:仍然自由自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