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平潭│鲎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21:26 1

摘要:程从贵,70后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从小喜欢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陆陆续续在美篇、简书、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及散文三百多首(篇)。在江苏苏州创业近三十年,牵头成立了多个公益读书会,为家校合作、亲子共育等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家圣

程从贵,70后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从小喜欢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陆陆续续在美篇、简书、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及散文三百多首(篇)。在江苏苏州创业近三十年,牵头成立了多个公益读书会,为家校合作、亲子共育等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时光洪流里漂泊

故乡的记忆却愈发清晰

一把鲎杓

带着福建平潭独有的印记

勾起了无尽思念

本期《十点读平潭》特别档

文章作者 程从贵

有话对大家说

点开下方音频听听吧

鲎杓

它见证母亲的忙碌

承载儿时的馋意与莽撞

如今人至中年

那带着焦黑疤痕的鲎杓

总能让味蕾和心灵

同时抵达故乡

今天

就让我们借着这把鲎杓

走进那段充满烟火气的童年时光

探寻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乡密码

请欣赏于宙为大家带来的音频

朗读者/于宙

者/程从贵

数日前我致电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叫他发几张老旧一点的鲎杓照片给我。我突然怀念起故乡的旧器物,想把童年的岁月重新梳理一遍。

发小发来的照片中有鲎杓,这是我们童年时用的水瓢或饭勺。自我记事那会起,我的母亲就用“鲎杓”作为家中常用的炊具。鲎杓,是福建沿海一带的特殊产物。我极佩服古人的智慧,把一只其貌不扬,甚至丑陋怪异的鲎鱼,做成了盘中餐后,再把它的壳制作成了传世的厨具即“饭勺”。除了对物的极致利用以外,还兼具了其独特的造型、营养价值、环保耐久的物品属性,堪称巧思佳作,叹服之余更是心生敬畏。

记忆中母亲使用的那把鲎杓,由于常年与大铁锅的摩擦,平齐的上口一边磨成了“深V”的豁口。这一定是母亲的“功劳”,因为家里母亲永远都是“鼎边”(平潭话叫锅称为“鼎”,站在锅边就为“鼎边”)的掌勺人,而灶脚常常是父亲不紧不慢地抽拉着风箱。当然,少时的我也经常在灶脚做着拉风箱的事情,特别在寒冷的冬夜。

我家曾经还有一把正面焦黑的鲎杓,其实它是一把新的鲎杓。是把那把“深V”磨到过半的鲎杓换下来的。

过年期间,我最喜欢钻灶脚,除了能帮老父亲的一点小忙外,最主要的是暖和,还能在菜肴起锅时尝鲜。

母亲用鲎杓撇干大铁锅最凹处仅剩的一点水后,顺手把鲎杓放在了锅内(有时会放在灶台的陶钵上),便忙着和粉去了。少不更事的我早早坐在灶脚的木麻黄小矮凳上,起火添草,拉动风箱,想把铁锅尽快燃热,我知道母亲今天要油炸“鱼烰”。馋嘴的猫总是要闯些祸的。母亲闻着一股塑料焦臭味从大厅冲进了厨房,从大铁锅内迅疾地扒下了被烤热粘糊在铁锅上的鲎杓,嘴里骂了一句:“憨仔!”母亲是不会打人的,更不会打我,但,心疼刚买不久的鲎杓被热锅烤得焦黑,嘴里还继续喃喃:“好好的一把鲎杓,你这憨仔,败仔,又要去掉几角钱。”母亲一边嘟喃着,一边用“大铜盆”开始和粉。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有些羞愧的,毕竟家境贫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钱是用“分”为主要单位消费的穷人来讲,几角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把烤软的鲎杓,母亲把它浸在水里,待冷却后,它又可以使用了,只是变薄了些许,而表面上的那块焦黑的疤永远都烙在鲎杓上,就像这件事情一直烙在我的心里。

人近中年后,时常怀念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特别是那把烙着焦黑疤痕的鲎杓再次浮现我的眼前时,当下所有的美味佳肴,都只不过是一餐餐果腹之食。母亲灶上煮的地瓜汤、小杂鱼的味道,还有那带着带疤的鲎杓残留的香味,成为故乡带给我的珍贵记忆…

(部分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朗读者:于宙

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

《十点读平潭》特别版

欣赏作家美文,聆听岚岛故事。平潭广播电视台FM98.5综合广播携手平潭作家协会,于每周五晚推出《十点读平潭》特别版,节目将那些触动心灵、描绘海岛风情的文字,以最真挚、最动人的声音呈现给每一位听众,请您和我们一起感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魅力,体会平潭之美。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