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首例骨髓移植开创者、我国血液病学泰斗陆道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离去,不仅是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因他重获新生的患者与后辈医者痛彻心扉。
杏林永驻 仁心长存
整理 | 医学界报道组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首例骨髓移植开创者、我国血液病学泰斗陆道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离去,不仅是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因他重获新生的患者与后辈医者痛彻心扉。
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奠基人陆道培院士用毕生心血改写了无数血液病患者的命运。
亚洲第一例骨髓移植,将“不治之症”变为“可愈之病”
1964年,陆道培院士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该病例是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移植成功病例,更是全球范围内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成功案例。
这是一位22岁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常规治疗无效濒临死亡,陆道培院士开创性地采用其双胞胎妹妹的骨髓进行移植。
面对孕妇供体的特殊限制,陆道培院士成功完成手术,并创下“首次以孕妇为供者”和“最低细胞数移植成功”两项世界纪录。术后供者与婴儿身体健康,该患者也成为世界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人。
这一突破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从“绝症”变为可治愈疾病,奠定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石。
异基因、外周血、脐带血移植,为中国打下细胞治疗“全套体系”
此后六十余载,陆道培院士从未停歇,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1981年,陆道培院士完成国内首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为一名白血病患者重续生命;
1990年代首创混合胎肝细胞移植技术,突破ABO血型不合、半相合移植难题,破解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难题;
2000年完成首例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解决大体重患者供体短缺困境;
2002年提出半相合移植技术(GIAC方案)——通过联合胎肝细胞输注与强化免疫抑制,使半相合移植成功率媲美全相合,破解独生子女家庭供体困境。
陆道培院士从供体采集、细胞扩增,到预处理、回输与长期随访,搭建起了完整、成熟、可持续的细胞治疗临床体系。他建立的异基因、外周血与脐带血移植技术体系,使中国HLA相合移植5年生存率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拯救无数患者。
陆道培院士开创了我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先河,并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被誉为“中国骨髓移植之父”。
血液病患者心中不灭的灯1981年,陆道培院士在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创建了血液病研究所,在血液病领域不断深耕。2001年,陆道培院士从北大人民医院退休后,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航天中心医院里租了两层楼,以病房形式开展血液病治疗。当时,陆院士已年近七旬,而他租下的两层病房成为陆道培血液病医院的雏形。
如今,陆道培医疗集团已发展到四家医疗机构,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上海道培血液病医院,以及一家研究院,总设置床位逾千张,每年完成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占全国总数约10%,每年完成的难治复发及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居国内前列,使得亲缘半相同移植取得了与非血缘移植和同胞相合移植相媲美的结果,持续为患者托底。
目前,陆道培医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之一,而它的创立,仅仅源于陆道培院士的一个朴素的愿望——“我要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
陆道培院士给血液病人的世界带来了光,而道培医院则将这束光照亮在更多血液病人的头顶。
生命科学的“种子播种者”陆道培院士不仅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奠基人,也是血液科医生的开路人。他一直倡导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神,并秉承着此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
他培养的56名研究生,如黄晓军、刘开彦、张晓辉等,已成为中国血液病领域的中流砥柱,甚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血液病学、肿瘤学等领域继续传承和发扬陆道培院士的精神。
并且在国内外的各种重要学术会议上、讲台上,分享中国最新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使相关的学术成就得以在世界上不断推广,更带动了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救治了无数患者。
陆道培院士曾说:“我的事业在北京,我的病人与学生亦在那里。”
医魂不朽,星光长明陆道培院士的一生,照亮了中国血液病学的苍穹。他的墓碑无需镌刻丰功伟绩,因为每个从死亡边缘被拉回的生命,都在替他诉说永恒的答案。您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的丰碑上;您的精神,将激励后辈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整理来源:陆道培医疗团队、顶端新闻、生命再生研究会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九焰山灰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