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工整的一首诗,仅二十字,被赞“一字难改”,成千古名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11:19 1

摘要:无论古今,中国婆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家庭话题。如今婆媳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媳妇反抗胜利的概率比较大。要是搁古代,婆婆是绝对的胜利者。

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当孙子。烦公婆,怨公婆,走了公婆变公婆!

这副对联将中国长辈为殚精竭虑为子孙的心情,家庭婆媳之间矛盾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

无论古今,中国婆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家庭话题。如今婆媳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媳妇反抗胜利的概率比较大。要是搁古代,婆婆是绝对的胜利者。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孝道、妇道等观念,将媳妇拿捏的死死的,根本没有反抗婆婆的可能。

《礼记》记载"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婆婆有权以不贤淑、勤快、清贞等各种理由,将媳妇赶出家门。

古代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使得新媳妇往往需要小心翼翼地讨好婆婆,以融入新家庭。

正因如此,婆媳关系成了许多女性婚后生活的重要 “课题”,而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词》,就生动地描绘了新媳妇初入婆家,努力讨好婆婆的有趣场景。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字仲初,中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家境贫困,生活艰辛,“终日忧衣食”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学习写诗。大历年间考中进士,却并未授官,因此想着以军功入仕。

他从军辗转多地,并未如愿走上仕途,离开军队后直到近天命之年,才任昭应县丞。在基层干了16年,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没当官的日子,王建专注于诗歌创作,与张籍友善,和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人也有往来,常以诗唱和,共同推动了中唐时期乐府诗的发展。

他诗歌题材广泛,因其人生困苦和从军的经历,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有着浓浓的烟火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这首《新嫁娘词》,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婚后第三天新媳妇要下厨做饭,展现自己的持家能力,也是对公婆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俗称:“过三朝”,是其融入新家的开端。

首句截取这个特殊时刻,暗示媳妇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 能否在新家庭中立足。

毕竟做一顿菜简单,但赢得婆婆的认可和欢心却是难事,要是婆婆不待见自己,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因此她十分注重这件事,“洗手” 这个细节体现了她对首次下厨的重视,羹汤在古代是常见的食物,制作羹汤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掌握火候、调味等技巧。

这句将新嫁娘认真谨慎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她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羹汤做好了,新嫁娘又面临了一道难题,就是不知道婆婆的饮食习惯、口味偏好。

“未谙姑食性”,“未谙” 即不熟悉,“姑” 在古代指婆婆。自己是非常用心的下厨作羹汤,可毕竟是第一次,婆婆的喜好口味自己不清楚,万一自己觉得好她觉得不行,那不还是白费功夫吗?

怎么办?新嫁娘很快就有了主意,于是就有了“先遣小姑尝”,让小姑子先尝一尝自己做的羹汤。

为啥选小姑子,而不是自己的丈夫或者其他人呢?古代都是女子下厨,小姑子从小在这个家庭长大,对母亲(婆婆)的口味喜好肯定十分熟悉。

让小姑子品尝羹汤,既能提前了解婆婆的口味,又能避免直接询问婆婆的尴尬,可谓一举两得,这句表达了新嫁娘的聪明伶俐,以及善于应变的智慧能力。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典故,从“入厨”,“洗手”,“先遣小姑尝”几个简单的心理以及行动描写,便将千年前唐朝家庭,新嫁娘初入婆家时的谨慎小心的生活片段,展现在我们眼前。

也难怪清朝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高度赞誉“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来源:长风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