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莘县历史及“三县合并”那些事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5:47 2

摘要:要说莘县这名字的来头,得往两千多年前数。春秋时候这地属卫国,那会儿不叫莘县,叫 “莘邑”,因为境内有莘亭,就是伊尹当年种地的地方。到了秦朝设郡县,叫阳平县,归东郡管。

大家好,我是鲁西二哥。

今儿个咱接着聊莘县的故事,不能光说燕塔、三槐堂的传奇,更得把莘县这地界儿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讲清楚,最早叫啥名,咋成现在这模样,尤其是“三县合并”的事儿。

要说莘县这名字的来头,得往两千多年前数。春秋时候这地属卫国,那会儿不叫莘县,叫 “莘邑”,因为境内有莘亭,就是伊尹当年种地的地方。到了秦朝设郡县,叫阳平县,归东郡管。

真正叫 “莘县”,是隋朝的事儿。隋朝大业二年(606年),此时正式定名"莘县,这名字才算定下来,一直用到现在。唐朝武德年间设置过莘州,但贞观年间又恢复为县。

宋朝的时候,莘县属大名府,那会儿三槐堂王氏正兴旺,县城里牌坊林立,光是记录在县志里的就有 12 座,比现在的红绿灯还多。

元朝的时候,莘县属东昌路,明朝归东昌府,清朝还属东昌府,这几百年地界儿没大动。但是到了解放后,莘县的底盘大了三圈,基本上把原来的朝城县、观城县合并了。

这仨县在历史上其实是 “老邻居”,但各有各的根儿。论历史,这俩县可是跟莘县平起平坐的老资格。二哥今天卖个关子,关于朝城、观城的历史,咱们以后再细说。咱先说说朝城、观城和莘县咋凑到一块儿的。

为啥这仨县非得合并?可不是为了热闹,这里头有讲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咱鲁西一带刚从战乱里缓过来,要精简行政机构,节约成本,发展生产,解决水患矛盾。合并也不会一下子完事的,而是分了三次。

第一次是1949年元朝县撤销后,原朝城县的两个区划归莘县。

恁可能会问了,元朝县是咋回事?这个县的名称取自河北省元城县和山东省朝城县的首字,就存在4年多,咱们就不说它了。

第二次是1956年观朝县撤销后,朝城、妹冢两个区划归莘县,其余各区划给了范县和寿张县。观朝县是1953年观城县与朝城县才合并成立的。

第三次是1964年因金堤河治理需要,把原来观朝县撤销划给范县的金堤河以北区域,又划归了莘县。到这时候,基本确定了今天的莘县地盘。

三县合并的老档案,现在锁在县档案馆的铁皮柜里,翻开泛黄的纸页,能看见当年划界时用红铅笔标的线。档案馆里存着当年的干部名单,第一任县委书记是从观城调来的,县长是莘县本地的,副县长里头有朝城的,可见那会儿就讲究 “一碗水端平”。

195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了合并文件,观城县和朝城县的大部分地盘并入莘县,小部分划给了范县和寿张。合并那天,观城百姓用太平车拉着酱菜坛子,朝城群众挑着香油担子,齐聚莘县县城。观城的老秀才王墨林写了副对联贴在县政府门口:“三河归一脉,百姓成一家”,横批:“三县一家”,朝城的吹鼓手还带着家伙什来凑兴,敲得比过年还响。

合并后第二年,县里就把朝城的香油坊迁了一半到莘县,还保留着 “朝城小磨” 的招牌;观城的酱菜师傅被请去莘县,带了七个徒弟,现在莘县酱菜厂的老卤,最早就是观城传过来的。1958年修烈士陵园,特意从朝城挪来那对元朝石狮子,从观城运来半截唐塔砖,就立在莘县县城的东门口,意思是 “仨县的魂儿聚在一块儿”。

说到底,不管是莘县的、观城的,还是朝城的,现在都是 “莘县人” 这个大招牌下的自家人,您说对不?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