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节,是尊师重道的传承,是感恩师恩的仪式。古往今来,老师以“三尺讲台”为舟,载学子遨游知识海洋;以“一盏心灯”为火,照亮学子前行之路。他们藏天地于方寸,映古今于微光,用智慧与热忱书写着“桃李满天下”的诗篇。值此佳节,精选十首赞扬老师的经典古诗词,以诗为媒,致
教师节,是尊师重道的传承,是感恩师恩的仪式。古往今来,老师以“三尺讲台”为舟,载学子遨游知识海洋;以“一盏心灯”为火,照亮学子前行之路。他们藏天地于方寸,映古今于微光,用智慧与热忱书写着“桃李满天下”的诗篇。值此佳节,精选十首赞扬老师的经典古诗词,以诗为媒,致谢师恩。这些诗句或温润如春,或激昂如钟,皆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的深情礼赞,愿字字句句,皆能传递学子对恩师的敬爱与感激。
【01】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居易〔唐代〕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解析:以“桃李满天下”赞誉老师培养的学生众多,遍布天下,体现老师教育成果的丰硕。
白居易此诗,以唐代裴度宅邸“绿野堂”为背景,借路人指认宅邸的寻常场景,托出对师者的至高礼赞。首句“占物华”三字,既写园林之盛,更暗喻裴度德望如天地精华,自然聚人。后两句笔锋陡转,以“桃李满天下”喻学子遍九州,将教育者的功绩凝练为生命传承的意象;反问“何用堂前更种花”,则以虚实相生之妙,道出真正的师者无需外在华饰——其培育的人才,便是最绚烂的精神之花。
教师节读此诗,尤能体会中华文化中“师道如春”的深意。裴度作为三朝宰相,晚年筑绿野堂以会文士、育人才,白居易以诗相和,既赞其政治清明,更颂其教育泽被。这种将个人功业升华为文明火种的情怀,恰如桃李不言而自成蹊,让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千年流转中愈发醇厚。
【0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用来形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同春蚕吐丝、蜡烛燃烧,直至生命尽头。
李商隐《无题》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道尽人间至情。此句本写爱情至死不渝,却因“丝”与“思”的谐音双关,暗含奉献之深。值此教师节,此句恰可致敬师者:他们如春蚕吐丝,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似红烛燃烧,以微光照亮学子前路。李商隐仕途坎坷却情深不渝,正如师者身处三尺讲台,纵岁月染白青丝,仍不改育人初心。那“蓬山无路、青鸟探看”的期盼,恰似学生对师恩的永恒铭记——纵山高水远,师者教诲永驻心间。
【03】
新竹
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解析:以新竹比喻学生,老干比喻老师,表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扶持和教导。
郑燮此诗以竹喻人,道尽教育传承的深意。首句“新竹高于旧竹枝”,既写自然生长之景,又暗喻后学超越前贤的必然;次句“全凭老干为扶持”则点破关键——新生者的挺拔,离不开前辈的托举。这恰如师者之责:以毕生学识为梯,助学子攀向更高处。后两句“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更以竹林繁茂之象,寄寓文明薪火相传的愿景。教师节读此诗,方知师者之伟大:他们甘当“老干”,不求闻达,惟愿“龙孙绕池”的生机中,永续中华文脉的青翠。
【04】
蜂
罗隐〔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析:将老师比作蜜蜂,辛勤采蜜,不辞辛劳,为学生传授知识,默默付出。
罗隐此诗以质朴之笔,勾勒出蜜蜂辛劳一生的图景:无论平地山尖,皆有它忙碌身影,采尽百花酿成蜜,却难知最终为谁甜。这恰似师者写照——他们不择环境优劣,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将知识如百花般汇聚,倾尽心血培育学子,待其成才绽放光芒,自己却常隐于幕后。诗中“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诘问,在教师节读来更显深沉:师者从不计个人得失,惟愿桃李满园,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蜜蜂酿蜜,甜了他人,苦了自己,却甘之如饴。
【05】
春夜喜雨
杜甫〔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常被用来比喻老师的教育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杜甫此诗以细腻笔触,绘就一场善解人意的春雨:它知时节而降,乘夜风悄然浸润万物,不张扬、不喧哗,却让天地焕发生机。这恰似师者的教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他们不追求即时回响,而是以耐心与智慧,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待时光流转,终见“花重锦官城”的绚烂。教师节读此诗,更觉师者之贵:他们或许平凡如雨,却以无声的奉献,让生命在春风化雨中绽放,让文明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06】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以落红化作春泥护花,赞美老师即使离开岗位,也依然关心学生的成长,甘愿奉献自己。
龚自珍此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联,以落花自喻,道尽无私奉献的情怀。诗人虽辞官离京,却未沉溺于离愁,而是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即便零落成泥,也要化作养分滋养新花。这恰似师者的精神写照——他们或许告别讲台,却将毕生学识与人生智慧化作“春泥”,默默守护学子成长。教师节读此诗,更感师者之伟大:他们如落红般不求回报,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教育的使命,让文明的薪火在“护花”中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07】
远师
白居易〔唐代〕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解析: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无需言语便能相互理解的至高境界。
白居易《远师》以质朴之语,道出对师者的深切怀念。诗中“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点明自己与自远禅师(远禅师:指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自远禅师)虽身份有别、相隔两地,却始终心怀敬意。“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更见真挚——诗人觉得,唯有在心境澄明、抛却杂念之时,方能与师者精神相通。这恰似师者润物无声的教诲,虽不常显于言表,却深植于心,在某个静谧时刻,如清泉涌动,让人豁然开朗。教师节读此诗,更懂师恩如影随形:它或许不轰轰烈烈,却总在心灵需要时,给予温暖与力量,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08】
和心泉上芸阁夫子原韵
吕汝玉〔清代〕
一枝史笔赋閒居,曾著人间未见书。
寿世文章原不泯,传经学术信非虚。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
他日遗编深护惜,儒林文苑两相誉。
解析:颂扬了老师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同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吕汝玉这首清代诗作,以真挚笔触赞颂师者风范。首联“一枝史笔赋閒居,曾著人间未见书”,称颂老师才学卓绝,著述独到;颔联“寿世文章原不泯,传经学术信非虚”,赞其文章有益世道、学术传承有道。颈联“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尤为精妙,将师者教诲比作金科玉律,又以“化雨春风”喻其潜移默化之功,如润物无声般滋养学生。教师节读此诗,更感师恩厚重:他们以学术为炬,照亮求知之路;以德行为范,塑造人格之基,令学子受益终身,永志难忘。
【09】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唐代〕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解析:杜甫将古人宋玉视为老师,强调了对其才华和品德的敬仰与学习,引申出对教师的敬重。
杜甫此诗借凭吊宋玉,抒发对前贤的深切追慕。“风流儒雅亦吾师”,直抒胸臆,将宋玉视为精神导师,赞其文采风流与儒雅气度。虽与宋玉“异代不同时”,杜甫仍“怅望千秋一洒泪”,以跨越时空的共鸣,道出对师者精神的传承渴望。诗中宋玉故宅虽存,然楚宫已泯,唯余文藻与传说,恰似师者虽逝,其思想与风骨却如星火,照亮后人之路。教师节读此诗,更懂师道之重:它不拘于形骸,而在精神相续,让文明之光在代代追慕中永续不灭。
【10】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师道的崇高敬意,以及不畏艰难、渴望得师指点的决心。
李白此诗以清逸之笔,勾勒出寻访高师的悠然之境(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群峰摩天、云雾缭绕中,诗人“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于山川灵秀间追寻师者踪迹。青牛卧花、白鹤眠松,一派仙逸气象,暗喻师者超凡脱俗的智慧与心境。末句“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虽未直言师者教诲,却以暮色中的独行,映衬出与师长畅谈后的余韵悠长。教师节读此诗,更觉师者如山间隐士:他们或隐于市井,或藏于书斋,却以无言的智慧与淡泊的风骨,如清泉流泉,润泽学子心田,令人生敬。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