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档美食综艺《一饭封神》里,黎子安意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厨师比试的环节中,当许多厨师为一道菜的调料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却淡定自若地站在一旁,试图调解气氛,偶尔抿一口啤酒,给人一种轻松自在、完全不在意现场紧张气氛的感觉;当别人用心挑选高档厨具,他却直奔那已
黎子安性格比较内向,这也影响了他的职业道路和人际交往方式,好像还改变了他对食物的认识和表达。
最近一档美食综艺《一饭封神》里,黎子安意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厨师比试的环节中,当许多厨师为一道菜的调料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却淡定自若地站在一旁,试图调解气氛,偶尔抿一口啤酒,给人一种轻松自在、完全不在意现场紧张气氛的感觉;当别人用心挑选高档厨具,他却直奔那已显得陈旧、普通的不锈钢盘,说自己平常就用这样的餐具;等待上菜的时候,他像个孩童,用餐车当碰碰车,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这些细节和他在烹饪时的娴熟、有条不紊的表现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如今55岁的黎子安在餐饮圈里也算是个名气不小的人物,他的餐厅已经连续八年入选“亚洲50佳餐厅”了。看他现场做那道“惠灵顿牛肝菌”,就能看出他的厨艺绝对达到了水准。不过,他和别人不同,总是在最后关头才拿出菜单,像在憋大招一样。还时不时自嘲“每天都在怀疑人生”,这话一出口也挺接地气的。面对粉丝们的关注和热议,黎子安以平实的普通话坦率表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火。”就像他年轻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厨师,似乎人生的轨迹总让人意想不到。
黎子安在《一饭封神》里的作品《树林草堆》这段,表现得挺有意思的。作品中,他用朴实的手法,把那片树林和草堆描绘得很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整个画面没有过多繁杂的细节,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和纯粹,似乎在提醒大家,简单也是一种美。作品的意境挺深远,既有乡野的质朴,又带点淡淡的诗意,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想要成为厨师的话,可得踏实学艺,磨练手艺。首先得从基础做起,学会各种刀工和调味方法,熟悉厨房的操作流程。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把每一道菜都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也要多看多学,参考别人的技巧,还可以多尝试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坚持不懈,热爱烹饪,慢慢就能在厨房里站稳脚跟,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
黎子安出生在香港的普通家庭中,小时候一家人搬到了美国加州。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经营中餐馆,曾多次叮嘱他远离那个满是油烟的厨房。或许和许多一代移民一样,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律师或者医生。
带着家人的期待,18岁的黎子安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学习艺术和艺术史,那会儿,他喜欢打扮得讲究,脑子里装的都是一些不太实际的念头。他有点儿叛逆,但话不多。“那会儿,我的朋友们多是些不太爱读书的孩子,”他说,“我们都把父母给的零用钱用在了出去吃饭上。”
黎子安还清晰记得经常光顾的一家餐馆叫“Chez Panisse”。掌厨的艾丽丝·沃特斯(Alice Waters)是他的校友,这家店因为推广全球范围内的“从农场到餐桌”运动而出名。这件事让黎子安对做菜突然起了很大兴趣,他说:“我那会儿就觉得,烹饪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从某些角度看,烹饪比画画或雕塑要实在得多,有用得多,也更贴近生活。”他还补充说:“因此,我决定要成为一个厨师。”
黎子安曾经经常光临主厨艾丽丝·沃特斯的那家叫“Chez Panisse”的餐馆。
在90年代初,加州的餐饮行业逐渐兴起,很多有名的厨师纷纷跑来这里开设餐厅。黎子安没有任何厨房经验,一毕业就失业了,他开始尝试在一些小餐馆里积累经验,后来终于去了当地最有名的“玛莎”餐厅(Masas)试着做工。起初我只是在厨房里当杂工,没有工资,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两个月后,一位厨师摔断了胳膊,他们就把这个工作给了我。
第一天当上厨师,黎子安就遇到了一位“贵宾”。这位女士身材挺高,举止间流露出对美食的专业素养,黎子安一下子就认出她是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美国最著名的烹饪作家。当她表达出对餐厅菜肴的喜爱时,黎子安心里更加坚信了自己要当厨师的决心。
《朱莉与朱莉娅》的剧照,简单一看就能感受到那份温馨和怀旧的氛围。
黎子安一直仰慕那些真正用心做饭的人,在众多大厨中,艾伦·杜卡斯(Alain Ducasse)始终是他的职业偶像。他曾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杜卡斯可以说是餐饮界的传奇人物。”那时,信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黎子安经常翻看关于他的文章,那些细节让他对“新式烹饪”(Nouvelle Cuisine),一种既注重传统又不断创新的厨艺风格,心生向往。黎子安还说:“每次在杂志里看到杜卡斯厨房的照片,都要反复看一番,那个时候我梦想就是有一天能走进他的厨房工作。”
这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经过几年努力。1996年,杜卡斯在加州的丽思卡尔顿新开了一家餐厅,黎子安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厨房里屈指可数的亚裔厨师。“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挺懂烹饪的,但一到这里才知道,里面一切都焕然一新,我不得不从底层岗位重新学起。”他开始负责调酱、熬汤、低温慢煮、油封,将小圆葱切成花瓣状,煎出完美的焦色……除了那份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烹调态度,黎子安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厨房犹如一个巨大的染缸。就像安东尼·伯尔顿在《厨室机密》里讲的那样,厨房绝对是那些边缘人的最后避风港,特别是在这种具有国际化氛围的厨房里。
除了厨房的压力和文化的差异,行政总厨希尔万·波泰(Sylvain Portay)其实沟通不是强项。这位偏好直觉烹饪、不喜欢那些花哨表演的怪人,被黎子安和同事们叫做“弗兰肯斯坦”。他反复研磨指导我们,训练我们,直到做出让他满意的菜肴。突然之间,黎子安察觉到,厨房里很多人天生就有抗压的能力,这似乎跟他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会烹饪有关。为了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黎子安也不得不不断努力,提升厨艺和对食材的理解。性格比较内向的他觉得,发脾气也许只是一种权力的宣泄,没啥实质的帮助。
回到故乡
9·11之前那会儿,黎子安在纽约工作了个夏天,那个时期,他31岁的黎子安每天就绕着住的地方和餐厅两点一线地跑。他经历了不少内心的挣扎,“我一方面想留在纽约或者加州,另一方面又想回到已经离开了25年的香港,总的来说,是该给自己找个地儿安顿下来啦,像大部分人一样,考虑买房子、开家店铺,想着未来的生活”。
黎子安亮相美食综艺《一饭封神》(受访者 供图)
正巧杜卡斯打算在香港开Spoon餐厅,借这档事,黎子安也回到了自己很久没落脚的故乡。在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他一度挺有自信地觉得:“我在国外待过、做过菜,回香港之后,或许能占点便宜,给本地餐饮界带点新意。”
不过,很快,他的那些优势就被淹没了。作为杜卡斯的骄傲弟子,黎子安虽然在厨房的手艺已经很溜,但经常还得费心和不同部门开会、沟通,这些都是他这个内向的人所不拿手的事儿。而且,“那会儿,酒店集团偏好用欧洲人担任管理层;酒店餐饮又涉及很多部门,太多人,就意味着有太多的事要处理,再加上那些复杂的政治关系”,慢慢地,黎子安也不再指望自己能当上酒店里的行政主厨。
那会儿,才开始萌生开一家自己餐厅的念头,对于快到40岁的人来说,这时候入局也算不上早。之前,黎子安为别人的餐厅操盘菜单,搞了十几年,可一面对新开的店铺,就像面对一张白纸时,一大堆新奇的点子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法餐的底子”,“用更多本地的食材”,“从农场、渔场一直到餐桌”,他说自己不过是“单纯希望这家餐厅能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让自己能一直保持自由创作的状态。”多年以后,餐厅荣获米其林星时,他依然觉得自己跟别的主厨不一样。“我没有特别大的野心。”他说。
上、下图展示的是黎子安的餐厅Fish School,以及这家餐厅所推出的菜品。
最开始的厨房里,就四个厨师,黎子安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蜷缩在像潜水艇那么大的空间里,搞出了杂菌烩饭、香草三文鱼、烧猪腩这些招牌菜。杜卡斯的优雅美学和波泰的脾气暴躁,偷偷影响着这个天蝎座主厨的一举一动。偶尔他会对年轻厨师吼几句,有时又低声细语地讲解一道菜的做法,他觉得自己脾气不好,只会被触碰底线的人激发,但所有厨师都知道,没有人真正了解这个主厨底线到底到哪儿。
经过十年的打拼,黎子安的身份也从最初的主厨慢慢变成了餐厅的经营者,他掌舵的餐厅,比如Fish School、Bistronomique,也都陆续拿到了不少奖项。慢慢地,黎子安也学会了偶尔和客人打个招呼、聊几句客套话,但心里清楚,那终究不是自己。
2014年,43岁的黎子安下定决心要“重返厨房”。那年,他在一条偏僻的小巷开了一家叫“邻里” (Neighborhood) 的餐厅。起初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在他的经营下,慢慢变成了香港美食爱好者口中悄悄传递的秘境宝地。由他亲手烹调的20道小菜,风格轻松自然,却又讲究细节,比如香料烤小羊排、盐焗本地鲷鱼、牛肝菌酱炒蛋、焖鱼头……价格也都挺接地气。黎子安把这些菜叫“随性之作”,表示自己想传达的是“不拘一格、自在烹饪”的理念。从菜品设计、空间布局,到主厨的形象扮演,“邻里”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气质,既不像高级餐厅那么拘谨,又像一个让人放松、安心吃饭的“邻里”空间。
从那以后,黎子安一直穿着他标志性的白色T恤,不论春秋都这样,去任何场合也是一身白衣。他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一种两袖清风的感觉。“能这样,主要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个状态,花了很多时间在厨房里,用做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的黎子安,对厨房有了全新的理解:“从一个内向者的避风港,变成了一块自由的天地。”现年55岁的他,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人生新阶段。“这个年纪的人,开始有意识地不再盲目收集新东西,因为明白未来总得面对这些旧物。而我也不再追求什么新奇的标签,也没有孩子为未来担忧,唯一让我费心的,就是我那个不太大的厨房空间。那块地方,让我能做自己,也让生活变得更舒坦。”
曾经的回味
黎子安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清早起床后,他会去打场乒乓球,然后边走边徒步来到旺角街市,那边有他相识了差不多20年的商贩,买鱼买虾啥的。有时候碰到那些价格合理又稀奇的海鲜,他肯定会收了,它们回到店里的路上,他还会悠然自得地想象着该怎么烹饪那玩意儿。中午,他准时到餐厅,给自己倒杯威士忌,接着钻进厨房,全身心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当中。
如果有空,黎子安也会跑到布袋澳村,那里算是香港现在少有的渔场之一,更是这个城市过去生活的一个缩影,那儿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水上生活方式和一些隐秘的海产美味祸。经常他会和西贡的渔民们一起出海,去吊钟洲捉盲蟹,或者去捕一些少见的刺冠海胆。他喜欢坐在渔排上煮一锅艇仔粥,听老人家讲起小时候吃到的海货趣事或者一些趣闻趣事,然后与人一起笑上一会儿。
综艺节目打破了他日常平淡的生活。在节目里,他经常自己倒上一瓶啤酒,让自己微微醉意中沉浸在一片慵懒的发呆中。随着节目的播出,满屏幕的弹幕都在刷“扫地僧来上班了”这样的话。其实,他一直也没搞明白,自己怎么会出现在一档综艺里,可能是最近香港餐饮生意不太景气,也许是想偶尔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看看别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总之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更让他困惑的是,一个明明做得挺不错的菜,为什么那位年轻的厨师还要去改变,做出不同的东西呢。
《一饭封神》剧照曝光,画面中角色神态各异,场景精致,似乎预示着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即将展开。
我身边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朋友,现在过得挺富裕了,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毫不放松工作。我觉得,这其实和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那段物资极度缺乏的岁月,在他们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不安感。就算一天工作结束,他们还愿意坐在街头吃一份简单的小吃,那味道成了他们与那段艰难岁月之间真实而鲜明的纽带。黎子安说:“我对新一辈厨师的担心,是他们没有在困难中历练过,他们到底有没有那种在匮乏中锻造出坚韧的能力,又或者是在限制中激发出创造力?”
《一饭封神》剧照,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各异,场景布置细腻,展现出浓厚的古风氛围。
说白了,真正好吃的东西,就是简单、清淡,做得恰到好处。做顿好吃的饭,没必要搞得太复杂。黎子安经常说,大家总觉得厨师们的日常三餐一定很讲究,但其实,好味道就藏在街角巷尾里。到了这个年龄,大家不再去追求新鲜感或刺激,反倒喜欢那些熟悉的老味道,从中找到心里的安慰。
节目结束后,他常常会想到自己刚当上厨师的那会儿,记得家里唯一支持自己转行的外婆。“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菜市场,然后一起做饭,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似的,后来她搬到温哥华。因为机票挺贵的,我就会在休假时,开一整天的车去看望她。”为了款待子安,外婆还会做他从小最喜欢吃的咖喱鸡。“那充满椰浆、蒜香、咖喱和蔬菜的味道,一直没变过。”黎子安说道。
来源:小六娱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