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 | 体育界何时迎来霉霉经济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2:40 1

摘要: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我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96.36亿元。其中,杭州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470.37%,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80.9%,表现抢眼。演艺热潮的背后,随之产生了一

体育界何时迎来霉霉经济学?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我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96.36亿元。其中,杭州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470.37%,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80.9%,表现抢眼。演艺热潮的背后,随之产生了一个新词——“霉霉经济学”。霉霉是歌迷对美国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昵称,她的演唱会一票难求,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爆满,甚至许多城市的经济曲线,因为她的演唱会而改变。作为体育人,我们不禁要问,“同一屋檐下”的体育赛事何时迎来自己的“霉霉经济学”?相比于演唱会,无论是马拉松,还是各类职业赛事,体育赛事往往赛场内火爆,场外开发仍有提升空间。与演唱会“全城狂欢”的景象相比,体育赛事更多停留在“赛场一隅”。体育赛事尚未能形成类似“霉霉效应”,还缺些什么?从横向来看,演唱会依托的是明星个人影响力,而多数体育赛事依赖集体,除了世界杯等顶级赛事,较难形成“必到现场”的氛围。此外,演唱会的观众往往会购买周边、安排旅游、延长住宿,而体育观众的消费往往停留在单一的票务上。另外,体育赛事更多由体育部门单线推进,城市综合资源并未全部调动起来。在浙江,这个答案正在被探索。今年7月“上线”的“浙BA”,提出了“五个一”的办赛模式,即一场体育盛会、一场消费市集、一场文旅盛宴、一场美食大赏、一个科技窗口。这些尝试的背后是有明确方向的,体育赛事并不只停留在竞技本身,而要成为城市生活、日常消费的一部分。浙BA比赛现场事实上,体育赛事的潜能并不比演唱会小。数据显示,“浙BA”开赛以来,已完成两个阶段近300场球赛。全省现场观众累计已超96.5万人次,全网传播量超170亿次,带动文商旅体综合消费达12.74亿元。如此,群众基础在,消费意愿也在!换句话说,体育界的“霉霉经济学”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还没有被真正激活。这一回,浙江把“点火器”放在了“浙BA”。可以看到,“浙BA”的各大赛区,正结合草根体育明星、地方文化、当地特产,借着比赛打造独属的城市体育符号,秀出自己的体育IP,一场球赛带火周边酒店、餐饮的现象也很常见。浙BA第二观赛现场 直播赛事+音乐秀

只有当观众不只“看一场比赛”,而是“来一座城市、过一个周末”,体育经济的想象空间才能被全面打开,“浙BA”的诞生,似乎让人依稀看到了“霉霉经济学”的模糊样子。

然而,在没有成为现象级“经济现象”之前,体育赛事需要向演唱会学些什么?怎么学?纵向来看,演唱会把年轻人的自我表达变成了可交易的场景,而体育赛事要学的就在这里,因为体育场馆本就是潮流的舞台,如果把各类时尚、潮流元素有机嵌入赛场,把比赛日变成年轻人愿意打卡、拍照的现场,体育的吸引力自然会放大。此外,与演唱会一样,体育赛事带来的不只是酒店入住率上涨,关键指标还应包括文创商品的复购率、年轻人的讨论度、赛事相关旅游产品的二次购买率等。没有这些数据的量化,所谓的“延伸”是难以为继的。当然,一场演唱会之所以成为城市记忆,不光是热闹,而是因为它留下了歌迷的故事与情感。就体育赛事而言,也要深刻理解办比赛究竟是在办“活动”,还是在创造“文化记忆”?只有把人的情感、文化、消费连成了一个闭环,才有可能形成“霉霉经济学”。这个夏天,“浙BA”已经点燃了火花,下一步的挑战不全在于把它“做大”,而在于把它“做长”,这既是商业课题,更是城市治理与文化建构的试验场,这考验着每个体育赛事参与者的雄心、信心和耐心。

来源:素言足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