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唐朝的灭亡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藩镇割据。而引起藩镇割据的原因就是唐朝所实行的募兵制。这个从唐朝到五代十国一直都存在藩镇割据的问题,直到宋朝建立才得以解决,但赵匡胤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明明也是推行的募兵制,可这一制度却并未导致唐末藩镇割据
说起唐朝的灭亡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藩镇割据。而引起藩镇割据的原因就是唐朝所实行的募兵制。这个从唐朝到五代十国一直都存在藩镇割据的问题,直到宋朝建立才得以解决,但赵匡胤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明明也是推行的募兵制,可这一制度却并未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
那为何宋朝推行募兵制就能解决藩镇割据,而唐朝却因为募兵制陷入军阀混战?
要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就得先理解什么是募兵制,募兵制是国家通过招募方式来扩充军队兵员的制度,招募的士兵成为职业军人,由国家发放军饷、提供衣食等保障并进行统一管理。而募兵制的好处,就是军队战斗力相对于府兵制较强,因为都是职业军人,不用务农。缺点也很明显,整个军队的所有支出都是来源于国家,比较费钱。而且由于都是职业军队,士兵长期跟随招募并训练自己的将领,就会容易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理清楚募兵制后,我们再来看看宋朝实行的募兵制为什么没有引起藩镇割据的局面。主要有三点
三权分立:宋朝首创“枢密院-三衙”分权体系。
枢密院:枢密院掌调兵权,由文官主导,负责制定战略、调动军队,但不直接统兵。
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负责统领军队日常训练管理等,但无权调兵。
临时委派将领:战时由皇帝指派文臣或武将率军出征,战后即交还兵权。
这种“兵符出于枢密,兵众隶于三衙,作战委于将帅”的模式,使兵权始终分散在皇帝手中。就有效瓦解了将领对军队的长期控制。
强干弱枝:宋朝将全国精锐部队(禁军)的80%以上驻扎在京师及周边,地方仅保留弱旅(厢军)。京师禁军数量远超任何地方驻军,如宋仁宗时禁军达82万,而单个边境军区兵力不过数万。这种布局确保地方无力对抗中央。
更戍法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所推行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让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军队的屯驻地点时常变动,并且将领也会随之进行调换,以达到兵将分离的目的。比如一名士兵可能这几年在北方戍边,过几年又被调往南方驻防,其所属将领也相应更换。这种士兵与将领分离调动。自然也就达到了兵将分离的目的。不过这种后果也很明显,就是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局面,久而久之,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当时宋军对外战争胜率就不足40%。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手段确实也切断了武将凭借长期统兵来培育亲信、发展割据势力的途径。
我们现在说唐朝的募兵制引起藩镇割据,但其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实在太大了。因为将领单独掌握兵权是不足以支持自己叛乱的。而唐朝藩镇割据的根基是在于节度使不仅手握兵权,同时还掌握财权(自征赋税)和政权(自辟官吏),如唐朝的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赋税征收等财政事务,这就使得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招募的庞大军队,为军队提供军饷、武器装备等物资保障,有了经济上的支撑,藩镇势力进一步坐大,独立性增强,就不再依赖中央的财政拨款,从而更便于其割据一方,摆脱朝廷的管控。
宋朝就规定一切赋税归中央,地方税收由转运使直接上缴国库,军队粮饷由中央统一拨付。边境驻军的军需物资(如粮草、兵器)也由朝廷专设机构(如发运司、军器监)调配,将领无法染指。据《宋会要辑稿》统计,宋朝当时地方留用财赋不足总额的20%,这个就从根本上剥夺了藩镇自立的经济基础。毕竟宋朝士兵军饷以铜钱、铁钱、纸币(交子)为主,而非土地或实物。而士兵依赖朝廷发饷生存,自然也就不愿意与朝廷发生对抗了。
最后还有一点,也就说大家常说的宋朝“崇文抑武”,宋朝过度的压制武将,在思想层面就扼杀了武将坐大的可能。如军队中设置通判、都监等文职官员,直接向皇帝汇报,监视将领动向。像狄青、岳飞等名将均因文官弹劾而失势,武将的话语权被完全压制。
不过这种崇文抑武、兵权分割的制度虽然消除了内部威胁,但同时也窒息了国防活力,导致宋朝军事能力大打折扣,最后灭于外族手中。毕竟权力在过度的防御自身时,往往也会杀死它试图保护的东西。
来源:小王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