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383年,战国时期的魏国西河边境,吴起面对怯战的士兵,做了一件让全军震惊的事。
公元前383年,战国时期的魏国西河边境,吴起面对怯战的士兵,做了一件让全军震惊的事。
他不仅重赏了推倒木桩的士兵,更斩杀了擅自冲锋的勇士。
吴起刚到西河任职时,秦军频频犯边,而魏兵畏战不前。
一天,他在营门前立起木桩宣布:“推倒者赏千金!”士兵们不信,只有一个愣头青试了试,果然获赏。
数日后,两军对垒,一个勇猛士兵未等号令就冲入敌阵,斩获敌首。
回营后,吴起却下令将其斩首。
将士们纷纷求情:“这是人才,杀了可惜!”
吴起正色道:“人才而不听令,更是祸害。”
从此令出必行,军威大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精辟评价:“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分劳苦。然有所犯,虽亲必诛。”
吴起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第一条人性铁律:立威先于施恩。
01
铁律一:立威先于施恩
立威先于施恩的本质,是建立心理优势。
让人敬畏比让人喜欢更重要,东汉光武帝刘秀深谙此道。
《资治通鉴》记载,他即位之初,功臣们居功自傲,“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朝堂如同市集。
刘秀没有直接发作,而是请来大儒博士丁恭制定朝仪。等到朝仪颁布,他严格推行。
一次,功臣马武酒醉失仪,刘秀当众训斥,罚俸三月。群臣这才肃然起敬。
更精彩的是处理西域问题。
西域各国见东汉初立,纷纷试探底线。刘秀派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鄯善国。
班超发现国王暗中勾结匈奴,当机立断夜袭匈奴营地,全歼使者,然后将首级送给鄯善王。
国王大惊,立即表示臣服。
先立威,后施恩,让人既敬且畏,这是刘秀的智慧。
现代职场中,新主管上任往往犯一个错误:急于施恩惠讨好下属,结果威信全无。
聪明的领导者都懂得先立规矩、树威信,然后再施恩惠,这样才能既得人心,又令人敬畏。
02
铁律二:底线决定待遇
你的底线在哪里,别人的态度就在哪里。
底线决定待遇的关键,是自我价值定位。
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说,将“底线决定待遇”演绎得淋漓尽致。
《资治通鉴》记载,张说为相时,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小官。
一次朝宴,玄宗见郑镒官服突然变成五品,惊问其故。
郑镒支吾不能对,旁边伶人打趣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泰山指岳父)
张说听闻后,立即面君请罪,并主动将女婿贬回九品。
玄宗反而更加敬重他,说:“宰相守正,朕之幸也。”
更令人称道的是,宦官高力士权倾朝野,百官争相巴结,唯独张说不卑不亢。一次高力士暗示索贿,张说正色道:“吾位极人臣,唯知尽职,不知其他。”高力士反而对他格外尊重。
司马光评价张说:“守正不阿,故能终保其位。”
明确的底线和坚定的维护,让张说赢得了包括皇帝和权宦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没有底线的人就像没有围墙的城池,谁都可以随意践踏。
而那个明确底线、敢于维护底线的人,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
03
铁律三:洞察重于直言
洞察重于直言的奥秘,是把握人性规律
看透不说透,才是真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完美诠释了“洞察重于直言”的智慧。
《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经常当着群臣的面直言进谏,甚至让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太宗回宫后大骂:“迟早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说后,穿上朝服祝贺:“君主贤明,臣子才敢直言。魏征如此耿直,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啊!”
太宗恍然大悟,从此更加重视魏征。
但魏征真的不懂君臣之道吗?恰恰相反,他深谙“洞察重于直言”的智慧。
他每次进谏都选择公开场合,看似不给皇帝面子,实则帮太宗树立了纳谏形象。
更厉害的是,魏征临终前的奏疏说:“陛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直接指出太宗晚年可能懈怠的问题。
太宗痛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司马光精辟分析:“征犯颜切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之霁威。”
魏征的智慧在于,他看透了太宗想要成为明君的心理,用直谏的方式既成就了君王,也保全了自己。
现代社会中,那个什么都敢说的人,是莽夫;那个什么都不说的人,是懦夫。
唯有那个看透不说透、懂得在合适时机说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条铁律的运用,关键在把握分寸:威太盛则人心离,恩太滥则威信失;底线太僵则难容人,太软则被人欺;洞察不说则失职,说透则招祸。
04
三条铁律的实践指南
将《资治通鉴》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实践指南:
第一、立威三法:
新上任时先处理最难缠的人物;
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重要场合展现专业能力和决断力。
第二,守底三要:
提前明确并公示自己的底线;
底线被触犯时立即坚决回应;
守底要一贯,不因对象不同而改变。
第三,洞察三术:
察言观色了解他人真实需求;
审时度度选择最合适的时机;
点到为止给人留有余地。
05
结语
《资治通鉴》教我们三条铁律,但不是教我们做冷酷无情之人。
司马光在书中强调:“威过则虐,恩过则懦,刚柔并济,方为大道。”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恩威并施,既有让人敬畏的实力,也有让人感动的慈悲。
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刚柔并济才是最高境界。
让人敬畏不是为了欺压他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是为了彰显权力,而是为了更好的尽责。
只有把握敬畏与慈悲的平衡,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如今翻开《资治通鉴》,那些让人不敢招惹的人物,往往不是最凶悍的,而是最懂人性的。
他们深谙立威之道、底线之道和洞察之道,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掌控主动权。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学会三条人性铁律:
有实力但不滥用,有底线但不固执,有洞察但不炫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