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方面,胶州落后于即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9:00 1

摘要:“胶州人最近都在传:地铁8号线坐到头了,身份证还是‘胶州’不是‘青岛胶州区’。

“胶州人最近都在传:地铁8号线坐到头了,身份证还是‘胶州’不是‘青岛胶州区’。

”——这句玩笑,藏着30万人的真实焦虑。

2019到2023,胶州GDP像打了鸡血:1147亿冲到1637亿,4年涨出半个市南区。

胶州人心气也高,觉得“我GDP都排青岛第二了,凭啥还不给我升区?

”去年10月,市长亲口泼冷水:区划改革要“逐级上报”“保持总体稳定”。

一句话,想改名?

再等等。

先别急着骂娘。

国家收紧撤县设区,不是讨厌胶州,是怕再出一堆“摊大饼”新城。

西安鄠邑、合肥庐阳,区划改了房价涨,夜里路灯还修不全。

胶州想翻盘,得拿硬货说话。

有货吗?

有。

胶东机场一年客流破2000万,光停车费就收得比李沧万达租金还猛。

上合示范区一堆俄语招牌,连卖红肠的窗口姐都能整两句“добрый день”。

这俩招牌要是真落地成产值,别说市长,省里也得给你铺红地毯。

但短板也赤裸:三甲医院至今没有,胶州小伙割阑尾还得往市北跑;高校只有一所远洋船员学院,夜市小吃全靠“东北烤冷面”撑场面。

人留住了,钱包也留住了,可晚上想带娃逛科技馆,地图一搜——导航终点还是五四广场。

怎么破?

隔壁即墨打了个样:设区前拼命补短板,地铁11号线先把崂山大学生拉过去逛“古城”,再去海边挖了个“温泉小镇”当后花园。

胶州抄作业别墨迹,先把三甲医院和中影国际影城塞进三里河街道,比喊口号有用得多。

最关键的筹码其实是“人”。

数据显示,胶州每年新增人口3万,七成是二十岁出头的打工人。

他们不是来拍“机场日落”小红书,而是奔着2000块房租、15分钟通勤。

留住他们的不是“胶州改成区”五个字,而是工作三年能攒下首付。

所以把产业先搞热:把“上合”从红毯会议变成直播基地,把“临空”从PPT拉到航空物流园,让他们月薪从五千跳到一万,户口改不改,他们根本懒得吵。

当然,也有些私货:胶州撤市设区,最大阻力可能不在北京,而在三十公里外的西海岸新区。

人家好不容易靠啤酒节和星光岛抢了风头,转眼隔壁邻居要摘帽子,谁能舒服?

所以胶州想升格,得先学会“带兄弟飞一条航线”——比如和西海岸一起,把胶东机场的货运中转仓做大做强,把蛋糕做大再分,比单打独斗胜算高。

一句话,胶州不是没机会,只是窗口期从“一口气跑完”变成了“马拉松最后五公里”。

GDP狂奔、机场落地、人口倒挂,牌都不差。

下一步,憋一口气:把商场开起来、学校办起来、医院建起来。

到时候,是不是“区”,只是个盖章流程。

毕竟,身份证上写的啥不重要,钱包鼓不鼓才决定晚上能不能去涮海底捞。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