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武纪-U(688256.SH)一度荣登“A股第一高价股”的宝座,芯原股份(688521.SH)、中芯国际(688981.SH)、海光信息(688041.SH)等龙头企业亦表现突出,科创芯片ETF同步走强。
文/瑞财经 孙肃博
近一个月,半导体板块无疑是全市场最耀眼的主角!
寒武纪-U(688256.SH)一度荣登“A股第一高价股”的宝座,芯原股份(688521.SH)、中芯国际(688981.SH)、海光信息(688041.SH)等龙头企业亦表现突出,科创芯片ETF同步走强。
与此同时,又有一家产业链相关公司——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联讯仪器”)正式启动IPO,冲刺资本市场。
联讯仪器的业务主要是为全球高速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用户提供高速率、高精度、高效率的核心测试仪器设备,助力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前沿科技行业提升产品开发和量产效率。
作为全球第二家掌握1.6T光模块全套测试技术的企业,联讯仪器在多个细分测试设备市场位居国内第一。然而,这家成立仅八年的年轻公司,于2022年、2023年一度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4年才实现扭亏。
在研发方面,2022年至2024年间,联讯仪器累计投入近3.5亿元,研发投入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含广立微)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在2024年9月,公司却遭遇了一起专利纠纷——被美国Aehr公司以“侵犯专利权”为由提起诉讼。
01
中科院博士44岁创业
员工还未入职就给股权激励
创建联讯仪器时,胡海洋已经44岁。
1973年,胡海洋出生于陕西西安,博士研究生学历,28岁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毕业后便进入了“是德科技”,一干就是15年。
据了解,是德科技的前身是惠普(HP) 公司的电子测量事业部。1999年,这个部门随着惠普的战略重组而分拆成为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2014年,安捷伦科技将其电子测量业务再次分拆,并成立了独立的上市公司,也就是现如今的是德科技(KEYS)。
在是德科技工作期间,胡海洋先后历任了应用工程师、实验室主任、资深技术顾问,积累了电子测量仪器与半导体测试设备在研发与制造方面的深厚经验。
2016年8月,胡海洋离开了效力15年的老东家,就职到上海一家刚成立一年的高速通讯测试设备公司——上海乘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乘讯科技”)。在这家新公司中,胡海洋并没有从事自己擅长的研发工作,而是出任市场部总监。
更令人意外的是,2017年3月,胡海洋还没从乘讯科技离职,联讯仪器就被正式成立了。彼时,胡海洋委托了朋友潘易鹏代其持有联讯有限的股权,持股比例为55%,另45%的股份由杨建持有。
据了解,杨建是胡海洋在是德科技的同事,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他曾任是德科技的销售经理。目前,他担任联讯仪器董事、副总经理。
对于胡海洋在公司刚成立时委托朋友代持股份,联讯仪器给出的解释是,胡海洋当时尚未离开上海前往苏州定居,找朋友代持是出于工商登记便利性的考虑。
直到2018年1月,联讯仪器才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解除了这场代持,但解除的过程是杨建将其持有的联讯仪器45%股权转让予胡海洋,潘易鹏将其持有的联讯有限45%的股权转让予杨建、10%的股权转让予胡海洋。转让完成后,联讯仪器由胡海洋、杨建各持股55%、45%。
截至联讯仪器此次递表前,胡海洋、杨建均为公司实控人之一。此外,联讯仪器的实控人还包括后加入公司的黄建军。递表前,他们三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54.79%的股份。
其中,三人分别直接持有公司20.55%、7.19%、5.83%的股份,合计直接持有公司33.56%的股份;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联睿光通、博睿光通和博恒睿哲分别间接控制公司7.46%、6.94%、6.83%的股份,合计间接控制公司21.23%的股份。
2019年5月,胡海洋、黄建军、杨建达成了《一致行动人协议》,约定各方拟在公司董事会以及股东会中采取一致行动;各方在行使股东权利或者董事权利前应充分协商和沟通,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以胡海洋表决意见为准。
在后续的补充协议中,各方还约定,联睿光通、博睿光通和博恒睿哲在行使股东权利等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与胡海洋、黄建军、杨建三人采取一致行动,发生意见分歧或纠纷时以胡海洋表决意见为准。
另据瑞财经《预审IPO》注意到,除了胡海洋曾找人代持股份,联讯仪器历史上还曾发生过一次代持,而代持原因竟是因为“获得股权激励的员工尚未入职公司”。
具体来看,2020年11月,联讯仪器开展股权激励,彼时唐仁伟尚未正式入职,且出于家庭内部安排,由其配偶朱红(公司员工)代持股权激励份额;2022年2月,林甲威、李甲福拟加入公司并参与股权激励,但彼时二人尚未正式入职,因此由林甲威配偶江芳(公司员工)为二人代持股权激励份额。
联讯仪器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上述代持解除的具体时间,仅称“截至公司递交招股书前,各代持关系已解除”。
此外,唐仁伟、林甲威、李甲福在公司的具体职务,联讯仪器也并未披露。可以确定的是,这三人并不是联讯仪器的董、监、高成员及核心技术人员。
02
递表前被告专利侵权
三年投入近3.5亿元搞研发
根据招股书,2022年直至递表前,联讯仪器共获得了三轮外部融资,投资方包括兴橙资本旗下的芯未来一期、华峰测控、聚源创投、永鑫方舟旗下的永鑫融耀、海通证券旗下的海通创新、架桥资本旗下的架桥富凯、恒奕泰资本旗下的恒奕泰二期、光谷产业投资旗下的武汉光创、茵联资本旗下的茵联启芯、柯桥长枫、中国国新旗下的国风投、苏高新创投集团旗下的金谷汇枫。
据胡海洋透露,2022年以前,公司就已获得过两轮融资。
对于“公司选择投资机构时最看重哪些方面”,胡海洋曾公开表示,“我们往往会综合考虑这家机构的产业投资背景、实力以及和创业团队的发展理念的一致性。”
递表前,联讯仪器前十大股东中的外部投资机构包括厦门市鑫鼎国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鑫瑞集诚、毅达资本旗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芯未来一期、架桥资本旗下的南山架桥,持股比例分别为6.49%、5.59%、4.91%、4.31%。
在资本加持下,联讯仪器得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以下称“报告期”),联讯仪器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357.28万元、1.05亿元、1.91亿元和5,680.5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99%、37.97%、24.27%和28.25%。
各期,联讯仪器的研发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材料费、专业服务费构成,合计占比始终超过90%。
其中,各期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分别为2,789.76万元、5,463.76万元、1.07亿元和3,176.31万元,占比分别为52.07%、52.18%、56.11%、55.92%。
联讯仪器表示,职工薪酬增长明显,一方面系公司大力开展研发活动,持续推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研发人员数量逐期增长;同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期内持续引入优秀研发人员,并随着研发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其匹配相应的薪酬。
报告期各期末,联讯仪器的研发人员分别为110人、233人、348人和385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为43.48%、48.04%、40.32%、和41.22%。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89.87%的研发人员为本科及以上学历,9.35%的研发人员为大专学历,0.78%的研发人员学历为大专以下。
此外,随着公司研发项目数量的增加和复杂程度的提升,联讯仪器研发所需物料也相应增加,材料费于各期分别为1,778.86万元、3,199.97万元、5,054.39万元和2,040.3万元,分别占各期研发费用的33.2%、30.56%、26.4%、35.92%。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2022-2023年度,联讯仪器的研发投入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含广立微)的平均水平。2024年度及2025年1-3月,随着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联讯仪器的研发投入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含广立微)的平均水平已基本一致。
瑞财经《预审IPO》注意到,2024年9月联讯仪器因涉嫌专利侵权与美国Aehr公司对簿公堂,Aehr公司主张其两项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权益受到侵犯。
根据招股书,Aehr公司请求法院判令联讯仪器立即停止侵害第“ZL201310159573.4”号发明专利、第“ZL200880018734.5”号发明专利的行为,包括停止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侵犯原告专利权的所有产品,停止使用涉案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涉案专利方法获得的产品。
同时,Aehr公司请求法院判令联讯仪器赔偿其为制止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费用,并承担两个案件的诉讼费用,暂定每起案件人民币100万元。
面对Aehr公司的起诉,联讯仪器立即采取了反击措施,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涉案专利权无效。截至递表前,相关专利已被宣告部分无效。但Aehr公司提起的两起侵权诉讼,目前仍未作出生效判决。
联讯仪器表示,即使后续公司被法院认定侵权,公司也可通过变更设计方案等方式对相关设备进行调整,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03
递表前扭亏
神秘客户销售额激增
在一次采访中,胡海洋被问到“公司在早期市场拓展中遇到过哪些难题”?
胡海洋表示,“联讯仪器成立之初最大的难题在于当时为了获得用户订单、迎合用户需求,承接了很多项目,在主航道上不够专注。”
但目前来看,联讯仪器似乎已摆脱难获订单这个问题。报告期各期,联讯仪器对前五大客户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140.96万元、1.46亿元、3.49亿元和1.2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64%、52.81%、44.21%和62.64%,集中度相对较高。
在专营主业方面,报告期各期,联讯仪器已实现99%以上的收入来自主营业务。其中,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电子测量仪器和半导体测试设备,通信测试仪器和光电子器件测试设备是其核心收入来源。
总体来看联讯仪器的业绩情况,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联讯仪器分别实现营收2.14亿元、2.76亿元、7.89亿元及2.0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2,745.79万元、-6,270.36万元、1.32亿元及1,751.45万元。
2024年,联讯仪器的营收激增185.87%,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超过了1亿元。
瑞财经《预审IPO》注意到,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联讯仪器来自客户“集团一”的销售收入激增,分别为1.33亿元、7,140.45万元,均为当期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年,联讯仪器来自“集团一”的销售收入仅2,730.72万元,当期其为联讯仪器第三大客户。
2022年及2023年,联讯仪器的第一大客户均为海信集团,各期销售额仅3,005.18万元、4,227.19万元。
招股书中,联讯仪器并未披露客户“集团一”的具体信息,仅称公司向其销售“通信测试仪器、光电子器件测试设备”。
联讯仪器在风险提示中提到,公司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而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受到原材料、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排除因不可控因素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如果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性能不稳定或质量问题,可能影响客户的满意度甚至产生质量纠纷、客户流失,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此次IPO,联讯仪器计划募资19.54亿元。其中,5.13亿元拟用于“下一代光通信测试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1.99亿元拟用于“车规芯片测试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3.85亿元拟用于“存储测试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3.04亿元拟用于“数字测试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4.03亿元拟用于“研发中心及制造中心建设项目(一期)”、1.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3月31日,联讯仪器的账上仍有2.3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且其短期借款仅4,885.21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809.48万元,现金是短债4倍有余。
附:联讯仪器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保荐人、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人律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
审计机构: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资产评估机构:江苏中企华中天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来源:乐居财经预审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