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也是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新燕衔春泥、青柳垂丝绦时,清明如期而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也是清明。
将节日与节气编织成经纬的清明时节,既承载着“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深沉,又有着“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清新。
俯身轻抚墓碑上的苔痕,再抬眼远眺陌上初绽的棠梨,我们便会懂得——
清明是一卷纵横交错的诗笺,横轴是血脉相连的来路,纵轴是春潮涌动的新途。
在缅怀先人中,不忘来时路
在网上,曾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祭祀祖先?”
答案写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里,上面刻着弦歌不绝的纹路。
答案也写在战国竹简上的《诗经》中,里面有着孝思不匮的叮嘱。
扫墓祭祖的传统里,刻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为先人添一抔土,点一炷香,斟一杯酒,是礼敬祖先,也是慎终追远——很多人会在“我从哪里去,到哪里去”的思考中感悟生死、悟道人生。
故《弟子规》会说:事死者,如事生。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的惆怅,连着的正是缅怀先人的情结。高翥“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感慨,表达的也是血脉赓续的哀思。
“以此日扫祭先茔”,是中国人的一次共同寻根追祖。不忘来时路,就该追寻生命之源与血脉之根。
在踏青赏花中,不负眼前景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
风有约,花不误,山可望,气清景明,惠风和畅,万物欣荣,正是赏春之时。
古人云: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魏晋名士携酒出游,在山涧石上题写“曲水流觞”的雅趣,就是奔赴春光之邀。
唐朝百姓插柳簪花,将长安城装点成“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卷,也是不负春日之约。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们每个人都可“遨游”在春色中。
呼朋引伴,到亮马河畔,感受“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春日气象,几分悠然,便在眉头。
带着家人,到奥森公园里,看着“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的春天物语,万般怡然,自上心头。
不负眼前景,就该亲近自然、拥抱春天。
不忘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
祭扫与游玩、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某种意义上,这看似相反的画风被“缝合”在一起,正是清明传达给我们的生活哲思——
念念如昨,生生不息。
明代《帝京景物略》就曾记载这番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在古人看来,祭扫是对逝者的告慰,踏青则是属于生者的美好,寄思念与寻春色两不误,方是清明。这未尝不是教给我们该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追思先人,也要勿忘生者。慎终追远,更要珍惜当下。逝者眠于青山,生者行至春暖,本质上,每一程铭记,都是生命的延续。
所以我们不妨寄哀思于故人,留珍存于眼前。
将想念的故人,记在心间;让想看的风景,映入眼帘。
要知道,当先人的魂魄化作春泥滋养新芽,当我们的足音汇入大地变成时间节拍,这也是种相印。
青烟寄远,春雨润心,清明是怀念,也是生长。
就让我们一炷清香敬过往,一捧新绿向晴光,不忘来时路,保留本心,不负眼前景,珍惜当下。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