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待落的棋子,没有永恒的困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5:44 1

摘要:当崔业那张沧桑的脸孔出现在荧幕上,以为王宝强时隔十四年,会塑造另一个树先生式的颓废角色,但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豁然发现:崔业并不是委曲求全放弃思考的树先生,他是用主动跃入深渊,试图用理性反算命运的暗黑棋士。

从“树先生”到“深渊棋士”。

当崔业那张沧桑的脸孔出现在荧幕上,以为王宝强时隔十四年,会塑造另一个树先生式的颓废角色,但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豁然发现:崔业并不是委曲求全放弃思考的树先生,他是用主动跃入深渊,试图用理性反算命运的暗黑棋士。

如果说《Hello!树先生》是一场迷幻的心理学幻象,那么《棋士》就是一场悬疑的经济学实验。崔业从“窝囊废”到“黑棋士”的堕落轨迹,不仅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挣扎,还隐含了多个经济学原理和效应。让我们拨开剧情的迷雾,用三个经济学棱镜透视这场当代社会寓言。

崔业的人生就像一场先天不足的围棋困局。当哥哥崔伟在阳光下接受父母和同事称赞之时,他在散发着霉味的围棋教室里计算着儿子的医药费账单;当哥哥动用人脉调查案件时,他正用棋子计算犯罪收益。这些酝酿了兄弟阋墙的对比,正是马太效应最赤裸的现世演绎——"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句话出自《圣经》中的《马太福音》,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经济领域用来表现为“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在《道德经》也有类似的表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自然“劫富济贫”,水往低处流,而人类社会“劫贫济富”,财入富贵门。

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崔业的生活是恶性循环:工资低导致没钱给儿子治病,为了筹钱只能帮人作弊,因为作弊而被坑变更穷,走投无路去犯罪。崔伟作为优势群体,一路锦上添花:职位优势得以调动更多资源,资源优势立功升职,地位提升社会关系更广泛,弟弟出事之后也能不受影响。马太效应的恐怖不在于既得利益者的优势积累,而在于它制造的系统性绝望。

马太效应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重点学校资源好,吸引的学生素质高,形成“名校垄断”;头部网红分粉丝多,平台给与资源倾斜,形成“流量垄断”;大厂效益好,求职者内卷镀金,形成“赛道垄断”……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故事的开局就注定结局。

但请特别注意,马太效应并不是教你认命,选择躺平主义!马太效应是客观规律,但我们并不是游戏里的NPC,知道规则,只是为了少走弯路,接受现实,才能找到出路。如果未能抢占“资源高地”,那亦可寻找“全新赛道”——当然不包括崔业那种“黑道”。

当儿子每月3万元的医疗费成为生活基准线,崔业就再也不会对围棋教师的薪酬而满足,他只能成为被上了发条的玩偶,朝着犯罪深渊机械前行。崔业的选择,实则是棘轮效应支配下的必然。

棘轮(ratchet)是一种特殊的齿轮,它的特点是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不能倒转。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是指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具有不可逆性。我们可以理解成“由奢入俭难”的强化版——“由奢不能入俭”。经济学界有过一段关于消费理论的公案: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收入高了就高消费,收入低了就低消费;杜森贝利表示:你低估了“消费习惯”的巨大惯性,人们一旦高消费后就不会后退到低消费!显然商家们更为推崇杜森贝利的“棘轮效应”理论,所以连续包月会享受到超低的“首月价”,所以秋天需要喝“第一杯奶茶”,所以毕业需要买第一款XXX包包……

棘轮效应其实是在赌一种普遍的心理:欲望一旦扩张就很难收缩。一旦养成了消费习惯,就很难忍受消费降级,这既是一种商战,也是一场心理战。很多商品或服务,会动情讲一个感人的品牌故事,其实是给你灌输了一种消费理念,再以低门槛的方式提供产品,享受之后一旦你负担不起想退出,无形的压力就会成为“消费降级”的阻力。嗯,没错,其实柜姐的白眼也算是一种“营销手段”。

当然,对抗棘轮效应并非要求我们都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希望我们能自己掌握消费的主动权。凯恩斯的理论将人想象的过于理性化,完全理性人显然适于生存但没什么生活乐趣,杜森贝利的棘轮效应又似乎低估了消费者的自主性,虽然消费降级很跌份但跌不过股票啊!真正的消费自由应该是:可以是“买不起”,亦可以是“选择不买”,最主要是让钱包的膨胀速度总比欲望快那么一点。

面包车冲碎信用社的玻璃门,拉开了一场抢劫的序幕,也成为了崔业黑化的起点,这其实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设计,罪恶的开端往往起源于“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环境中微小的破坏行为如果被忽视,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或犯罪行为。‌它最早是一个犯罪学理论,如果社区里的一扇窗户被打破,行为没有惩罚,那么各种犯罪行为将会陆续出现,破坏公物、偷窃、抢劫、吸毒、绑架,直至变成罪恶街区。这个理论后来也被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小错不改,大祸临头”“一旦有人开头,后续盲从无数”。

崔业的堕落轨迹堪称“破窗理论”的教科书案例。其实捋顺故事时间线,崔业的“第一扇破窗”可能还要更早,是他为了钱在围棋比赛作弊,随后的“第二扇破窗”是他帮助劫匪逃离作案现场,而当他策划将秦晓铭之死嫁祸他人之时,第三窗破碎,他也已经习惯踏着玻璃碴行走,享受黑暗人生的快感。道德滑坡,随着坠落时长,加速度将会让罪恶停不下来,这解释了为何崔业从窝囊丈夫变成冷血棋手的过程如此"顺理成章"。

小恶如同雪球,“破窗”而出,顺着山坡滚下,最终变成吞噬人性的雪崩。某个造谣的视频被放纵传播,众多网友跟风传谣,三人成虎,哪怕事后澄清,但全网已经信以为真,当事人社会性死亡,甚至不堪键盘侠攻击而自杀身亡者亦有之。“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坏人不一定是天生,但一定是“小恶”催生的。所以“维权”是一个“修理破窗”的法宝,今天遏制“缺斤短两”,就是阻止明天的“以次充好”,防止后天的“假冒伪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保护好我们的窗户,就是在阻止世界滑向更糟糕的方向,我们都希望加完班后,夜灯下的自动售货机里有温热的咖啡,而不是一地扎脚的玻璃碴。

崔业布局如棋,利用“征子”步步紧逼,这个围棋术语意味着通过连续追击迫使对方陷入绝境。也许,我们面对的生活困局,就如同被围剿的“征子”,一关一关,关关难过。

未尽的棋局,也给予观棋者启示:规律不是命运的终审,而是人性博弈的推演。马太效应中孕育着新的“活眼”,棘轮效应提示可以及时挂“倒档”,破窗理论教会我们如何编写“补丁程序”。当我们学会在经济学框架下重构生存策略,每个人都能从“被熔炼的棋子”,蜕变为“执子的棋士”。

只要存在待落的棋子,世上就没有永恒的困局。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排版:Julia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豆瓣、新浪微博、网络

来源:时尚COSM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