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在华盛顿拜访了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成为美国国防部改名后,第一个访问五角大楼的防长。这也是自5月份的香格里拉峰会后,陈振声与赫格塞斯的第二次见面。
9月10日,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在华盛顿拜访了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成为美国国防部改名后,第一个访问五角大楼的防长。这也是自5月份的香格里拉峰会后,陈振声与赫格塞斯的第二次见面。
在会谈中,陈振声与赫格塞斯进一步交底,他再次表达新加坡支持美国继续积极参与亚太事务。
双方也就区域安全局势交换了意见。
此外,陈振声也感谢美国长期以来对新加坡武装部队在美训练的支持。两国部长欢迎进一步合作,应对新威胁,包括展开联合研发工作,对抗恐怖主义。
对于陈振声的到来,战争部长赫格塞斯表示:“新加坡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友谊支点”,双方关系对区域稳定至关重要。”
他指出,每年有超过1000名新加坡军人到美国训练,“我们也期待未来迎接新加坡的F-35战机飞行员”。
除了重申新加坡对“新美盟约”的忠诚,他还给赫格塞斯送来一份大礼。最首要一点就是,新加坡决定购买四架波音P-8A海上巡逻机,以加强新加坡武装部队的海上局势意识和应对水下威胁的能力。”
而它们将取代从1993年开始服役的现有的福克50。
防务分析人士认为,新加坡的选择不仅是技术升级,而且是向盟友和竞争对手发出的战略信号,表明这个岛国决心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等关键咽喉要道保持主导地位。
P-8A,是一种经过实战考验的海上巡逻机,它基于737-800ERX平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服役的最先进的反潜飞机。
它的作用包括反潜战、反水面战、ISR和海上搜救。同时,P-8A通过空中加油,可以延长续航时间。
它配备AN/APY-10雷达、EO/IR传感器和先进的电子支持措施,“海神”在有争议的海上环境中提供无与伦比的态势感知能力。
它的作战半径为1200海里,停留时间为4小时,轮渡航程为8300公里,确保了从孟加拉湾到菲律宾海的区域覆盖。
除了侦测设备外,P-8A还能携带武装,可以装备鱼叉反舰导弹、Mk-54鱼雷、深水炸弹和水雷,
由此可见,P-8A不仅是一架侦察机,而且是一个真正的海上打击平台。它不仅能发现潜艇,还能摧毁潜艇。
更令人警惕的是,印太地区的多个国家,都装备有P-8侦察机,例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印度。也就是说,通过P-8侦察机,新加坡就可以与这些国家进行情报共享,协同作战。
例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应邀访问印度期间,莫迪就主动提起,印度希望能够加入到马六甲海峡巡逻队(MSP)框架内
印度想要加入的这个海峡巡逻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泰国四国共同维持的一项区域安全协调机制,包括海上巡逻、空中巡逻、情报交流共享这三个主要合作部分。
假如印度参与进来后,新加坡就可以利用P-8A反潜机,将南海以及马六甲的情报与印度共享。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如果印度与澳大利亚、日本等公开与中国不友好的印太国家进行情报共享,对我们的损害显然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新加坡购买P-8A侦察机,对中国有没有威胁。换言之如果中美开战,新加坡会不会帮助美国封锁马六甲海峡。
新加坡在中美之间声称“不选边”,采取一种“安美经中”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但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新加坡这种两不得罪的政策受到了挑战。
赫格塞斯就曾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峰会中赤裸裸地说道,别指望美国会容忍各国在中美之间骑墙。各国也不要以为自己能与中国进行深度经济合作的同时,还能获得美国的安全保障。
说白了,美国就是逼迫各国强行选边。作为美国的盟国以及美军的重点保护对象,小国寡民的新加坡其实选择余地不多。
对于赫格塞斯的说法,当时陈振声的回应是:“与会者对美国的安全承诺感到“鼓舞”(cheered),但期待“实际行动”(tangible actions)。”
由此,新加坡的态度很明显就是偏向美国的。
而这一次陈振声的美国之行,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新加坡军队和美军的合作。新加坡国家虽小,但实力不俗,不可小觑。
外媒《Defence Security Asia》认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已经扩大了它的潜艇舰队,从海南的防御基地部署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ssbn)和柴电攻击潜艇(SSKs)。
通过加入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和新西兰在内的P-8A的信息共享“社区”,新加坡能显著加强了其与盟友在反潜巡逻和多边海上行动中的互操作性。
此次采购确保新加坡将继续成为潜艇探测和海上安全的区域中心,加强对世界上最具战略争议的水道之一的威慑。”
新加坡周边大多是美国盟友,即使不是美国盟友,潜艇部队也不强,根本无需使用P-8A这么先进的反潜机。新加坡到底以谁为假想敌,恐怕不用猜都知道了。
假如新加坡通过购买P-8A,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印度-太平洋反潜战网络,请问如果中美开战,新加坡会帮谁呢?能不能保持中立呢?笔者觉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来源:陶陶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