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深处那个不断低语的声音。它或赞美、或批评、或质疑,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决策和自我认知。直白来说,就是我们总在不停内耗。
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深处那个不断低语的声音。它或赞美、或批评、或质疑,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决策和自我认知。直白来说,就是我们总在不停内耗。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工作中的利益博弈、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理,这些场景都需要我们谨慎应对。而脑海中那些内在的声音,特别是负面的评判声,常常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这些声音不断提醒着我们过去的过错和问题,让我们难以相信自己足够优秀,值得拥有好的事物。
比如,在工作中搞砸了一次发言稿,内心就可能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怀疑会导致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机会。
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我们也容易率先怀疑自己,而非勇敢地为自己伸张正义。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被无端排挤,内心的声音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默默忍受,放弃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当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被他人质疑时,即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论据,也可能瞬间陷入自我反思和怀疑。
这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是错的,这种预设使得我们在面对外界质疑时,轻易地被内在的负面评判声淹没,进而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
我们的很多自我批评源于社会的规矩和规训。以性别为例,社会常要求女性温柔、轻声细语,这让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容易觉得自己不受欢迎;对于男性,又强调阳刚之气,使得性格温柔细腻的男生可能因缺乏显性男性气质而感到羞耻。
在职场中,“枪打出头鸟”等潜在规则也束缚着我们,让我们即使勇敢地表达了不同观点,事后也会因这些规则而自我怀疑。
这些社会规训给我们一种虚假的幻觉,仿佛遵循主流价值、符合社会规范就能获得认可和接纳。但事实是,我们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完全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种规训挤压了我们的个性空间,让我们为了迎合社会标准而不断压抑自己。
在做错事情后,我们往往很难原谅自己。惩罚自己似乎成了一种本能,而原谅自己却困难重重。我们从小被培养的努力做事的思维方式,在此时起到了反作用。
原谅自己并非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意味着不再责怪自己,不再紧抓过去的错误不放。然而,我们常常陷入一个更糟糕的循环,即在试图原谅自己时,又责备自己仍然为过去的事情难受。
此外,我们对自己的内在PUA和羞辱性质的内在对话,很多时候是源于对控制局面的尝试,是在寻找一种控制感。小时候,长辈们的一些教导让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缩小自己、矮化自己是一种自保的选择。但随着我们的成熟,这些观念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质疑。
既然内在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那些负面的内在声音呢?
首先,记录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可以把内心那些负面的、造成困扰的声音记录下来,仔细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看看它们是单纯的评判和对比,还是带有羞辱性质。通过记录,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声音的模式,从而发现其中可能已经过时的观念。
其次,当这些内在声音对我们说话时,我们可以尝试顶嘴,勇敢地质疑它们。比如,当它告诉我们“做不到”时,我们可以坚定地回应“不,我觉得我可以,这次我要试试”。
历史上有许多突破看似不可能的例子,如罗杰・班尼斯打破4分钟一英里的跑步障碍。在他之前,所有人都坚信这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但他的成功不仅突破了自身的心理障碍,也为后来的运动员打开了大门。
仅仅40多天后,澳大利亚运动员就打破了他的纪录,随后更多运动员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个例子充分展示了心理障碍对我们的束缚以及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当我们面对上台紧张的情况,尽管过去可能一直如此,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现在成熟度不一样了,我可以尝试不一样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即使会紧张,我们也要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注我们内心的声音,尤其是那些自我评判的声音,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识别和应对这些声音,摆脱社会规训的束缚,勇敢地为自己说话,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素材源自@迫切提问burningquestions
来源:动物形星